中医健康网

高钙糖尿病(糖尿病高钙血症)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友要适当补点钙

糖尿病人除了大家熟悉的“三多一少”外,还有“一松”,即骨质疏松。糖友容易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是高糖环境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易使骨量快速丢失,骨流失大于骨形成。若是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有了血管并发症,也不利于骨骼代谢。控制血糖和防治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最根本的预防方法。

骨质疏松还与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关,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钙剂种类很多,目前认为吸收率最好的为碳酸钙类。糖友可以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性服用钙剂,一是骨肽片,该药能直接到达骨质疏松部位,并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二是阿伦膦酸盐,抑制破骨细胞作用的同时防治骨质疏松症;三是降钙素,通过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对停经5年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女性有效;四是钙剂和维生素D联合用药。

食补方面,可以选择低脂高钙牛奶及其他高钙食物,如豆制品、海产品、肉类与禽蛋、干果等。还须有一定的户外活动,人体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提高补钙效果。多晒太阳,也有利于减缓骨质流失和促进钙吸收。

已经骨质疏松的糖友,要及时告知医生,选择对骨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慎用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谢明霞)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这4点

50多岁的张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经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是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最近张阿姨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前面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刚开始她以为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点眼药水滴眼剂,但是过了1个月左右,张阿姨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的厉害,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了,于是赶紧来到医院。

医生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发现张阿姨其实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都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医生在给她调整了降糖方案后,同时开具了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张阿姨很疑惑,反问医生她又不是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张阿姨定期服用。张阿姨回家依据医嘱规律服药后,眼睛的症状明显缓解,视力也恢复了很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统计其在糖尿病患者重点发病率约在5%-13%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后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视力缺失,甚至完全失明,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的延缓和阻止病变的发作,保留患者视力。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视网膜是我们眼睛内层所附着的一层神经膜,其本质是由大量的视觉细胞组成,内后黄斑、色素上皮层等多个结构,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传递光信号,同时产生视觉信息给大脑,从而将外界信息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是人体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主要依靠眼底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提供血供和营养,如果多种原因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视力减退、视觉缺失等表现,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本质是一种视网膜血管病,其根本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出现出血、渗漏或者闭塞,进而对视力造成损伤

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眼底组织出现缺氧,进而引起微血管功能性改变,导致视网膜和球结膜血管扩张,白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诱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不适,但此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供血等对症处理,可以及时纠正

但是如果没及时纠正,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出现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甚至导致血管渗漏和闭塞,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突发性的失眠,或者局部视力缺失,而发展到这个程度往往是无法逆转的,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无效,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可以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则,除了对于血糖的控制外,及时纠正眼底的血液供应也很关键,而羟苯磺酸钙就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之一

二、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羟苯磺酸钙,临床又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是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可以快速改善微循环状态,减轻患者临床表现,对于提高和保护视力、改善肾功能、保护末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调节,及时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时‚增加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减轻毛细血管的外渗和出血。

2、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具有影响,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种毛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并且可以降低红细胞高聚性‚,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

3、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阻塞的发病机制,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很难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水平,从而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且减轻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改善供血水平,降低血栓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三、羟苯磺酸钙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由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因此对于因微循环障碍而诱发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视网膜病变,改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和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以规律服用。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也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也可以通过羟苯磺酸钙来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其肌酐清除率,同时可以保护肾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减轻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发生于四肢,患者表现为四肢出现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产生剧烈的神经疼痛,而微循环障碍是诱发其发病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四肢末端的微循环状态,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神经。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或者受损导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出现迂曲、凸显的静脉,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破溃。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同时可以缓解下肢疼痛、皮肤破溃等多种症状

四、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4点

羟苯磺酸钙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往往需要长期口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应依照以下4点原则。

1、注意剂量和服用方法

临床上的羟苯磺酸钙多为胶囊,规格有250mg、500mg等2种,临床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mg,每日3次用起,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1个月后,调整为每次2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1次,长期口服。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建议在吃饭时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2、注意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胃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含有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则可以考虑减少用量,或者停药观察;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对于这些敏感人群不建议使用羟苯磺酸钙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羟苯磺酸钙禁用于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数据;老年人使用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甲亢患者谨慎使用。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

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五、总结

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对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同时要注意其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监测血钙和肝肾功能,如果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

#心健康信科普#

适量补充维生素D降低“糖友”痴呆风险

(见习记者荆淮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刚团队基于维生素D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前期研究成果,发现维生素D缺乏作为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或许可应用到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及痴呆的预防策略中。该系列研究成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调节人体中钙、磷元素的代谢,还与血糖控制、心脑血管事件、认知功能的发生显著相关。然而,机体维生素D水平是否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痴呆发生风险,目前尚不清楚。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共纳入了13486名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1.7%的患者为维生素D缺乏。在平均随访8.5年后,通过对多种混杂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用药、血糖控制状态、遗传因素等)进行控制和分层分析发现,体内较高浓度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的下降显著相关。与维生素D严重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25 nmol/L)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血清25—羟维生素D≥50 nmol/L的糖尿病患者全因痴呆发生风险下降59%,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下降50%,血管性痴呆风险下降59%。

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血清25—羟维生素D对痴呆的保护作用在50nmol/L达到阈值。此外,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痴呆的保护关联关系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强。因此,为了降低痴呆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