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大鼠糖尿病肾病(stz大鼠糖尿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0
文章目录:

达格列净干预改善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损伤

摘要:

文题释义:

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可选择性抑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通过减少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达格列净可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对轻度血压、体质量、肾脏异常均有保护作用。

背景:达格列净在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伤中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探索达格列净是否可通过MicroRNA-126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肾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达格列净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二甲双胍500 mg/(kg·d)、达格列净10 mg/(kg·d)灌胃,1次/d;另取6只正常饮食大鼠作为正常组,12周后各组大鼠均麻醉处死。检测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肾脏MicroRNA-126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水平;采用电镜、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及形态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 < 0.05),MicroRNA-126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水平明显下降;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05),MicroRNA-126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水平明显升高;其中达格列净组的上述作用更加明显(P < 0.05);②肾脏组织病理学显示,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大鼠肾脏病变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与二甲双胍组相比,达格列净组大鼠肾脏足突排列良好,肾脏形态相对正常;③结果说明,达格列净可能通过上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MicroRNA-126水平,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促进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的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损伤过程。

https://orcid.org/0000-0001-7616-1191 (王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达格列净, 肾脏, MicroRNA-126,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

引用文本:王 琴, 沈 呈, 廖 静, 杨 烨. 达格列净干预改善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损伤[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8): 1272-1278.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

达格列净干预改善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肾脏损伤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 背景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DKD)肾损伤有保护作用,然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 探讨清热消癥方在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DKD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019年7—11月,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20)。假手术组大鼠于右肾体表解剖位置做1 cm的横行切口并缝合;模型组大鼠予右侧肾切除。1周后,大鼠伤口愈合后,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予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的方法构建DKD大鼠模型。成模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DKD亚组(n=10)和清热消癥方亚组(QRXZF亚组,n=10)。NC组和DKD亚组大鼠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溶液,1次/d。QRXZF亚组大鼠以7.92g·kg-1·d-1的剂量予中药灌胃。干预期间每周大鼠称重和检测血糖水平。干预16周后留取大鼠24 h尿、血清、肾组织标本,并称取肾体质量,计算肾重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pro)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白蛋白(ALB)。将肾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和p16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率。结果 DKD亚组、QRXZF亚组体质量均低于NC组、肾重指数均高于NC组(P<0.01);QRXZF亚组体质量高于DKD亚组、肾重指数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Scr、BUN、24 hUpro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BUN、24 hUpro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Scr、BUN、24 hUpro水平均低于DKD亚组,ALB水平高于DKD亚组(P<0.01)。与NC组相比,DKD亚组和QRXZF亚组大鼠肾脏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肾小球肥大和间质小管纤维化,但QRXZF亚组病变程度较DKD亚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DKD亚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QRXZF亚组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小管细胞凋亡率低于DKD亚组(P<0.01)。结论 清热消癥方可有效改善DKD大鼠的肾功能,抑制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抑制DKD大鼠肾组织中Caspase-3和p16的表达,降低肾小管细胞凋亡率。提示清热消癥方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

本文来源:王玉洁, 王健, 周静威.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7.(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我国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为特征,并可能引起各种组织、脏器(如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或衰竭。糖尿病肾病(DN)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约30%-40%,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对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般而言,DN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增厚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进行性聚积;后期是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衰竭。

我国著名糖尿病肾病研究专家龙香菊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通过临床指标的追踪随访资料观察结合患者病理分析研究等方法发现,很多的糖尿病患者早在肾小球结节性或弥漫性硬化这些典型表现出现之前已经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间质损害早在肾小球损伤前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一些蛋白尿尚未达到肾综水平而出现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且肾小管间质占到肾脏的比例远超于肾小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高脂血症导致的相关肾小管损伤的主要损伤因子,其受体CD36作为细胞摄取OxLDL的载体在慢性肾脏间质损害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肾小管间质的损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又被严重忽视。针对肾小管间质的损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甚少的情况,龙香菊在国内率先研究了在糖尿病状态下,大鼠肾组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受体CD36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肾小管NRK一52E细胞(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后的CD36表达变化,通过病理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法探讨了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CD36与肾小管损伤、肾纤维化之间可能的关联。

龙香菊的研究给出了惊喜的答案,研究首次证实了OX—LDL受体CD36表达与糖尿病肾小管损伤存在关联的机制,阐明了OxLDL对肾小管的损伤与其受体CD36密切相关,CD36作为OxLDL损伤因子的反应性调节作用,与肾小管的间质损伤有一定关联,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她的研究揭示了临床可能的药物新的治疗靶点,早期干预间质保护,更好地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糖尿病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为攻克糖尿病肾病这一治疗难题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人物简介:龙香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内科专家,主任医师,美国肾脏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员。擅长肾脏病常见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诊断及治疗方面有深入的认识,取得了多项研究突破,为中国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及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作者:王鹏飞)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