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右脑痛(糖尿病右脑痛吃什么药)

北青视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前期 损伤大脑!

在血糖轻度升高,处于糖尿病前期尚未达到糖尿病标准时,心血管病风险就已明显升高。糖尿病前期对大脑有影响吗?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等发表的研究显示,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就已经发生脑白质微观结构异常改变。

研究显示,与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年龄更高,心血管风险更大,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也更大。糖尿病患者较血糖正常者脑白质结构异常更为广泛。此外,研究还发现,脑白质结构异常多在右脑,或许由于右脑血供更为丰富所致。

王拥军等进行的研究共纳入50至75岁2218位居民,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占54.1%。其中509人血糖水平正常,1205人处于糖尿病前期,504人罹患糖尿病。

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这也提示,糖尿病前期即应注意保护脑白质微观结构完整性。

文/杨进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糖尿病前期伤大脑

一个人的血糖水平比正常水平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水平,即所谓的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庞大,研究显示,国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者进展为糖尿病。不仅如此,糖尿病前期还有损大脑。近期,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等发表的研究显示,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就已经发生脑白质微观结构异常改变。

01 糖尿病前期会影响大脑健康

王拥军等进行的研究共纳入50~75岁2218位居民,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占54.1%。其中509人血糖水平正常,1205人处于糖尿病前期,504人罹患糖尿病。

研究显示,与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年龄更高,心血管风险更大,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也更大。糖尿病患者较血糖正常者脑白质结构异常更为广泛。此外,研究还发现,脑白质结构异常多在右脑发现,或许由于右脑血供更为丰富所致。

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这也提示,糖尿病前期即应注意保护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完整性。

另外,一项对英国平均年龄为58岁的50万人进行的分析也发现,糖尿病前期或会影响大脑健康。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者,在之后4年内有42%人的可能发生认知能力下降,在8年内有54%的可能性罹患血管性痴呆。

02

糖尿病前期危害不可小觑

糖尿病前期之所以不为大家所重视,往往是大家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还没到糖尿病的阶段,危害性不大。实际上糖尿病前期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干预,危害性也不小。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性都有哪些呢?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明福指出,首先,糖尿病前期和正常人群相比,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荷兰的一项研究提示,如果不进行干预,在6年时间内单纯空腹血糖增高的人群和单纯餐后血糖增高的人群约有1/3进展为糖尿病,而同时合并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约有2/3进展为糖尿病。国内大庆的研究也提示每年约有7%餐后血糖升高的个体进展为糖尿病。

其次,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即使血糖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糖尿病前期阶段,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发生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加。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刚刚诊断糖尿病就已经发现其并发症,原因是之前处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并发症就已经在悄悄地进展了。此外,糖尿病前期阶段,恶性肿瘤、老年痴呆、抑郁症的风险也是增加的。

03 控制体重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关键

那么,如何逆转糖尿病前期?《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应根据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层治疗。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

高风险人群[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受损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合并1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与极高风险人群(糖化血红蛋白>6%)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其中保持健康的体重更是重中之重。日本一项研究对2.3万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追踪了8年,发现只要体重增加,情形就不妙。即不论胖不胖,避免体重增加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降低罹患糖尿病风险的好办法。而另一项糖尿病预防研究也表明,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即使体重仅仅减轻2~3千克,并在两年内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0%~47%。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

85后帅小伙突发脑梗,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你中了几条?

起初感到身体乏困、手脚无力时,85后的帅小伙小周只以为是没睡好。

到隔天吃午饭,发现拿不稳餐盘、走不稳路,被同事送到医院,才得知竟是右脑大面积脑梗死,若不及时救治不仅可能瘫痪,更严重甚至失去生命。

通过浙江大学明州医院神经内科紧急介入治疗后,小周目前情况较稳定。但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年纪轻轻怎么就遇上了印象中的“老年病”。

85后帅小伙,吃饭时手脚不听使唤

小周是个帅气的85后大小伙,长得高高壮壮,就是身形略有些小胖。他坦言,在宁波工作的这些年,自己生活习惯不算健康。一方面是工作节奏较快,平时外卖吃得多、运动少;另一方面,工作压力大,睡得也比较晚,往往都是到了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才睡觉,睡眠质量不算高。

所以这些年,不仅体重蹭蹭上去了,血压、血糖、血脂也蹭蹭跟着上涨。

“17号那天有点手脚无力想着可能是劳累,没休息好。”小周说,“ 18号早晨症状也没有大变化,中餐去吃午饭时,突然就出现左手拿餐盘拿不稳,手机也拿不住,掉地上,而且走路左脚软绵绵的完全站不住,要靠人搀着,同事就赶紧把我送医院来了。”

神经内科邓斌副主任医师谈起小周的病情,也是感慨连连。

“他送来时磁共振检查显示,右侧大脑脑血流明显减少,灌流不足,大脑中动脉闭塞,属于急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而且从发病到入院,已经过去至少8个小时左右,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但若是再延误,症状还会进行性加重,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轻度残疾,重则严重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失去生命。”邓主任说。

神经内科接诊后,邓斌主任和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完成了检查和治疗方案制定,并迅速开展介入手术,力争抢夺一分一秒的时间,为小周后期的良好恢复而努力。

如今,术后4天,小周目前神志清晰,言语基本正常,反应良好,吃饭饮食基本无影响。左侧手脚活动较手术前改善,目前正在积极康复锻炼治疗,尽可能早日康复。

识别脑梗死前期症状,及时治疗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因为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令人闻风丧胆。

其实,脑血栓发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会有一些前兆症状,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在黄金时间窗内(4.5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如果大血管闭塞需及时血管内介入治疗)救治,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邓斌主任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要学会及时辨别脑梗死常见症状,如言语含糊不清,口角歪斜流涎,半侧肢体感觉麻木,活动无力等;脑梗死越早接受治疗,后续恢复效果越好。

远离脑梗死高危因素,守住身体健康

因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传统印象中,这是一种‘老年病’,好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邓斌主任说,“但现在年轻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和现在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1、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①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对动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脉管壁的形态异常,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或梗死。

②高血脂,脂代谢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文献报道高血脂是中老年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脂人群脑梗死发病危险性明显增加。

③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均证实脑梗死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其并发脑梗死的相对危险程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2、抽烟、喝酒

3、缺乏运动

4、肥胖

这些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你中了几条呢?

赶紧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守住身体健康哦!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姚璐璐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