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蛋挞糖尿病(糖尿病能吃蛋挞么)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现在血糖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都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于饮食习惯不注意造成的后果。而且换上糖尿病之后,就不能够吃一些糖分含量高的食物了,要是严重一些的话,就不得不用胰岛素来控制一下体内的糖分浓度了。一旦得了糖尿很多的东西是不能够吃的,忌口太多了,而且有一些东西其实糖分含量非常的高,但还有人不知道。那么,“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油炸类食品:说起来油炸类食品,它应该是大多数疾病的忌口了。油炸食品的油脂都非常高,正常人摄入过量的油脂会引起体内饱和脂肪酸堆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糖尿病患者还会引起血糖升高,严重的话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甜食:众所周知,患上糖尿病,基本上是跟甜品甜食无缘的,因为甜食中含有很多的添加剂,糖分都比较高,就算是只吃一块蛋糕,也容易让血糖升高很多。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在生活中最好避免吃一些甜食甜品,比如一些蛋挞,白面包以及蛋糕等等。

白粥:白粥看起来并没含有比较多的糖分,但是白粥一般情况下熬得比较烂,白粥中的淀粉和其他的营养物质很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而且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大量的喝白粥也会让血糖升得比较快。

酒:酒中含有酒精,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酒精,会对肝脏有一定的伤害,有些在服用降糖药的病人,很多病人喝了酒后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其原因是多数是因为他们服用有降糖的药物而导致的。

“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3种食物是“升糖王”:糖友管不住嘴,打再多胰岛素也白费

我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先生的私信:

我今年53岁,去年,我开始经常觉得口渴得,家里人也发现我跑厕所的次数多了起来。更烦的是,就连皮肤也开始莫名其妙地痒,有时候夜里痒得都睡不好觉。

这些症状一直缠着我,我决定去医院查个究竟。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我的血糖水平偏高,达到了9.6 mmol/L,而在1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水平更是高达12.1 mmol/L。医生告诉我,我得了2型糖尿病。

这真是个警钟,提醒我不能再忽视血糖的问题,我想问问,日常怎么做才能有效控血糖呢?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糖友们关心的那些问题:运动能降糖吗?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什么?有哪些事不能做?

一、上海交大:多做2种运动,能有效降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每天只要做足够的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的运动,就能够减少得糖尿病的风险

文章里还特别提到了两种运动——慢跑和快走,它们都能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2024年1月,《Diabetes Ca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又发现,坚持运动跟减少糖化血红蛋白(一种显示血糖水平的指标)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J型关系。

具体来说,每周能做上244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157分钟的高强度运动,降血糖的效果最为明显。

运动能降血糖,但也很讲究时机。2024年4月,《糖尿病护理》上的一项研究给出答案:对于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晚上18点后锻炼最为有效,收益也最大。

具体来说,在晚上(18-24点)进行锻炼,相比早上(6-12点)和下午(12-18点),能更好地改善因昼夜节律变化引起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的孙子林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周做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或者骑自行车,这样运动对控制血糖很有帮助。

二、要想血糖稳定,尽早远离3个“升糖大户”

关于控制血糖,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饮食选择,尤其是如何通过饮食来减少对血糖的影响。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哪些食物吃了容易影响血糖。

1、粗粮糊

粗粮在加工过程中,比如磨成粉或者做成糊,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会流失。磨得越细,营养丢得越多。

而且,粗粮一旦被磨得太细,就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这会让原本血糖生成指数(GI值)不高的食物,变成高GI食物,吃了之后血糖会升得很快,对血糖控制不太好。

2、八宝粥

八宝粥、八宝饭经常会用到糯米、红枣等多种食材,虽然营养多样,但经常吃却会升高血糖。

首先,糯米质地粘糯,含有支链淀粉,这种淀粉的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吃了之后血糖升得快。其次,这两种食物通常要煮得很烂、很软才能吃,这样一来,消化起来更快,血糖也就升得更高了。

3、酥类点心

酥饼、桃酥、千层酥、曲奇、蛋挞这类酥酥脆脆的点心,制作时会加入很多猪油或黄油。这些油脂不仅让热量飙升,而且含有不少饱和脂肪酸。吃多了,不仅会变胖,血糖升高,还对心脏不好,增加得心脏病的风险。

三、活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戒掉了4件事

我观察到,不少高寿的糖尿病患者除了做到远离升糖食物,还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55岁后,都已经戒掉4件事:

不吃早餐

美国的研究指出,不吃早餐与胰岛素和葡萄糖反应的增加有关。具体来说,参与者不吃早餐,胰岛素反应平均上升了28%,而葡萄糖反应则上升了12%。

不控制体重

只靠吃药来控制血糖,却不减重,对肥胖的糖友是不够的。有时候,只是轻微减掉体重,血糖也能有很大改善。对于需要药物来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如果减了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吃饭太快

吃饭太快,导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较短,消化速度加快,从而使得糖分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血糖水平快速上升。

不检测血糖

长时间不检查血糖,或者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等到不舒服再去医院时,可能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糖友们需要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和饭后血糖都要密切关注。如果血糖控制得好,每个月至少测四次,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天早上起来测一次,第二天早饭后测一次,第三天午饭后测一次,第四天晚饭后测一次;或者每两周选一天,连着测四次。

参考资料:

[1]《运动能降多少血糖,什么时间运动,运动多长时间好?一文速览!》.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2022-04-21

[2]《低升糖指数 = 放心吃?糖尿病 6 个误区一文搞清!》.丁香园内分泌时间.2024-07-09

[3]《吃饭只看“升糖指数”?你就OUT了,附86种常见食物血糖负荷指数,建议收藏!》.医脉通内分泌科.2023-08-0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在我国,大概有两亿多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怎么吃是关键

糖尿病前期就是指血糖已经处于异常状态,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的情况,这也是大多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只不过因为在这个阶段没有及时重视起来,所以最后演变成了糖尿病。

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大概有两亿多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但是,有不少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血糖异常,所以就会错过最佳干预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相关。

身处糖尿病前期,该如何判断?

首先,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指标应该这么看——

健康人群的空腹血糖在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mmol/L以内,如果一个人的空腹血糖在6.1到7.0mmol/L这个区间内,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到 11.1mmol/L这个区间内,那么就属于是糖尿病前期了。如果超过这个区间,那么就属于糖尿病患者了。

当你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就像是处在一个“血糖十字路头”,过了这个路口,随时都会走上“糖尿病之路”,此时的你会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糖耐量减弱,另一个是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减弱就是指空腹血糖正常,但是吃完饭的血糖会超标。而空腹血糖受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空腹的时候血糖就不正常。

提醒:这7类人,容易面临糖尿病威胁

1)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糖尿病前期史的人

2)年龄超过40岁,但没有每年测血糖的人

3)BMI指数超过24,尤其是超过28的人

4)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

5)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

6)多囊卵巢患者

7)妊娠期女性

所以,如果你也属于以上的这些情况,那么就属于糖尿病高危群体了,建议每年都去测一下血糖,也可以自己在家准备一个血糖仪,防患于未然。

这几种食物建议拉入“黑名单”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来说,怎么吃是很关键的,有的食物吃错了还不如不吃。

比如说精制碳水,包括面包、馒头、面条这些,经过加工的主食类,是我们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精制碳水的摄入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对胰岛功能也是一大挑战。此外,精制碳水的营养搭配缺乏平衡,无法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所以不建议过多食用。

建议大家选择全谷物,或者是豆类和其他淀粉类食物,可以代替米饭面条之类的,不仅热量低,能饱腹,营养也更充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加友好。

还有一些甜品,比如说奶油蛋糕、蛋挞之类的,一些比较甘甜的民间小吃,像酒酿、糍粑之类的,也建议拉入“黑名单”,并且做到戒烟忌酒,清淡饮食。

平时最好加入运动干预,能够调整BMI,也就是身高质量指数,努力将其控制在24以内,就意味着身材不肥胖,能够降低糖尿病风险。

比较推荐抗阻运动,挥拍运动,慢跑、骑单车这些,可以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每周坚持3到5次运动,时长半小时左右,能够帮助调节血糖。

总的来说,糖尿病前期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得当,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及时干预,就能够远离这“甜蜜的负担”。

参考资料

[1] 《3亿~5亿国人血糖悄悄“越狱”,小心你已经成了糖尿病候选人》.生命时报.2019-03-11

[2] 《我国约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健康时报.2021-11-15

[3] 《JAMA最新: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已过50%!肥胖及超重是重要危险因素》.健康界.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