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写病历(糖尿病模版病历)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如何降压、控糖、护腰?79岁国医大师亲身实践,总结3句告诉你!

国医大师廖品正今年已79岁高寿,仍然坚持出门诊,手写病历。

(图为廖品正出诊 图片来源:天府早报)

别看廖品正精神的很,但其实她也是个老病友了。

廖品正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患有40多年的家族遗传高血压,20多年的糖尿病,也曾为腰椎骨质增生所困扰。

但面对这些病痛,她并不畏惧,坚持治疗。关于降压、控糖和护腰,廖品正是这样说的:

1. 高血压,怎么降压?

廖品正:“对付高血压,我坚持服药。有些老年朋友总是担心病症,其实大可不必,心里焦虑,反倒增添了病发、病变的风险。”①

1. 坚持服药

高血压患者应该坚持服药,间断吃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不利健康。对于一些初发病、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服药等方法,把血压控制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药、甚至停药,但是高危患者应该坚持终身服药。

降压要求平稳,而不是一味求快,一般3个月内把血压调到好的界限就可以了。最理想的血压标准通常应小于140/90mmHg,这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合并症。

有人担心长期使用降压药物会有副作用。其实,降压药的副作用很小,更远小于高血压对血管和器官的伤害。对于不适应降压药者,也可以遵医嘱换药。②③

2. 不要焦虑

不控制好情绪,血压和血脂都会升高,也会影响心率,导致内分泌紊乱,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更加容易高血压。④

3. 低盐饮食

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普通人都该注意盐量。每人每天吃盐量应严格控制在6克内。酱油中含有“隐形盐”,3毫升酱油等于1克盐。⑤

2. 糖尿病,怎么降糖?

廖品正:“主食少吃精细米面,多用玉米、荞麦、糙米代替,同时少吃肉,多吃瓜菜。”

廖品正认为控制体重很关键。她曾3个月成功瘦身17斤,这主要归功于主食的调整。其中,荞麦面条是廖品正的最爱,有条件时,每日中午必不可少。①

吃精米白面、不爱运动、肥胖……越来越多的习惯把我们推向了糖尿病。不仅是对于糖友,对于普通人,平时吃点粗杂粮、全谷物,粗细搭配对于健康非常有益。

比如,燕麦、大麦、糙米、玉米、水稻、燕麦、高粱、小米、紫米、黑米、红豆、绿豆、黑豆、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1. 粗细搭配好

糖友在总热量范围内计算好主食量,粗粮可占到主食总量的1/3左右,一般每日主食摄入量不少于150克。普通人也推荐吃一些粗杂粮、全谷物,开始少量添加粗粮,不超过总比例1/4,逐渐适应后可增加到1/3。⑥

添加粗粮其实很简单,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如果爱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2.粗粮别细作

同样的食材,切得越细小,烹饪时间越长,加的水越多,糊化程度越高,其升糖指数也就越高。比如,像土豆、红薯等,能整个煮就不要切,切也尽量切成大块。⑦

3. 腰椎病,怎么护腰?

廖品正:“每日早晚俯卧,用枕头分别将头部与脚部同时垫高,俯卧一集电视剧的时间,腰椎毛病也迎刃而解。”①

这种方式有点像小燕飞。因久坐感觉腰部不适,可以做做小燕飞、拱桥操等。不过这里提醒您,做“小燕飞”锻炼时,要适量,要慢,不能急于求成。小燕飞也并非人人适合,如锻炼后感到腰部疼痛、发僵等,应适当地减量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必要时需要咨询专科医师评估腰椎情况。⑧

(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参考资料:①快乐老人报《“光明使者”对付糖眼有绝招》,②健康时报网《危险!高血压擅自停药易中风》,③城市快报《总服降压药有副作用吗》,④现代快报《得了高血压一天吃盐不能超5克,情绪也要管理好》,⑤健康时报网《高血压限盐有技巧》,⑥健康时报网《糖友主食不能只吃粗粮》,⑦健康时报网《粗粮别细做》,⑧健康时报网《防治腰脱的金牌动作:小燕飞、拱形操、倒着走》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任璇

浓浓医患情:两封手写的感谢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曹勇)“来到异地就医,很幸运遇到您,您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这是来自山东的马女士,在陪着爱人郭先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后手写的感谢信。一行行整齐的文字,一句句诚挚的话语,信虽简单朴实,但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病人看到希望的喜悦,以及对医生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两封手写的感谢信,也见证了郭先生和马女士1多年来辗转却一路坚持的求医之路。

马女士手写的感谢信

脾脏肿大未受重视 最终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11年,正在部队服役的郭先生,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脾脏肿大。因为当时身体没有其他异常症状,郭先生和爱人也没有在意。2019年再次体检的时候,B超依然提示郭先生脾脏进行肿大,另外血常规检查也发现存在贫血症状,但是郭先生及家人仍然没有在意。

2020年7月,郭先生再次体检的时候发现,除了之前的那些症状,自己体内的白细胞也出现了异常,这下郭先生和爱人开始重视起来了。经骨髓穿刺送检,郭先生最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朱雨工作照

慢性髓性白血病,俗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是人类第9对和第22对染色体末端发生交换导致发病,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前些年火遍全网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围绕故事主线展开的疾病就是“慢粒”。曾经,慢粒是不治之症。如今,它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是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甚至通过规范治疗能够实现停药“治愈”。

对症治疗“慢粒”得到控制 重度贫血始终未见好转

确诊“慢粒”后,郭先生在当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口服靶向药物“尼洛替尼”,并予以其他支持治疗。很快郭先生的病症有了改善,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让当地医务人员疑惑不解的是,郭先生的贫血症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并且在这一段治疗时间内,还由中度贫血发展成重度贫血。

按照常规治疗经验,慢粒在进行对症治疗后,白细胞、贫血、脾脏肿大症状应该都会有所改善,但是郭先生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情况。郭先生随后转入当地另一家医院,行输红细胞支持治疗,但血红蛋白仍为46g/L,而重度贫血的标准线是60g/L,郭先生这种属于重度贫血。除此之外,郭先生还一直伴有持续性的低烧。

因为长时间的重度贫血,郭先生出现浑身乏力疲惫的症状,脾脏肿大症状越发严重。一年多来,郭先生和爱人辗转多家医院,希望能够找到病情的“元凶”,但是一直没能确诊。“我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需要骨髓移植,也要拼一把。”马女士的话中充满了坚定。直到远在江苏海安工作生活的儿子传来一个好消息: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可能有办法。

朱雨查房

循蛛丝马迹 终锁定“元凶”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朱雨副主任医师介绍,她第一次接诊郭先生时,就隐隐感觉到病情没有那么简单。朱雨医生根据郭先生脾脏肿大的症状,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判断:郭先生除了慢粒之外,可能身体还患有骨髓纤维化的病症。

为了验证自己对郭先生病情的判断,朱雨医生随后安排郭先生进行了骨髓纤维化的系列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郭先生JAK2V617F基因存在突变,同时,骨髓病理检查证实郭先生的骨髓已出现明显的纤维化(3级),这两项是确诊骨髓纤维化重要标志。造成郭先生脾脏肿大,重度贫血,持续低烧的“元凶”终于找到了。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地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纤维化虽然名字中不带肿瘤,但是它是一种恶性肿瘤。”朱雨医生介绍。

明确了郭先生的病因,朱雨医生开始有针对性的采用JAK抑制剂“芦可替尼”治疗。经过短短2周的规律服药。郭先生在3月31日再次来到医院复查,经检查发现:郭先生的脾脏肿大有明显缩小,质地较前变软,持续多天的低烧也恢复正常,食欲有了很大改善。现在郭先生一家对后续治疗充满了信心。

“朱主任,您的救命之恩,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这是马女士在第二封感谢信中的一段话。身患疾病的患者得到治疗,心存感恩之心,向医生表达感激之情。收到感谢信的医生,充满了治病救人的喜悦,收获了职业成就感。两份简单的手写感谢信,背后却是一段医患互相信任、互相配合的美好情缘,值得铭记。

这些糖尿病人老伴写的信,“含糖量”太高了

【来源:广州日报】

“一位老糖尿病患者,每月来一次开药,都是由她的老伴儿拖着手过来。可以看出,她日常的生活起居,服药,监测血糖,都是老伴儿在照顾,而每次来医院之前,老伴儿还会给我写上这样一封信,坚持了三年?五年?还是更久,我有点儿记不清了。”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王文英医生在朋友圈晒出了患者家属的手写信件。信件落款是今年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何姨,执笔者是她的老伴梁伯,收信人虽是医生,字里行间却更像是梁伯写给何姨的一封封情书。

“退休前太太照顾家庭;退休后我也有责任照顾她。”

梁伯回忆,自己和何姨小时候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穷。自己是疍家人,10多岁前一直生活在水上,而何姨则跟随家人在陆上生活。两人因为帮家里干活而相识。“不能说是青梅竹马,也可以说是两小无猜。”

1978年,两人结婚,至今已经一起相陪走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少年夫妻老来伴,何姨在五十多岁时健康开始出问题,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先后报到,至今已有十多年。“退休前,太太照顾家庭、照顾我;退休后,她身体不太好,我也有责任去照顾她。”梁伯笑称,“没理由那么大男子主义嘛。”

慢病门诊“纸条”多,这是医生眼中的“模范情书”

“以前太太每两天测一次血糖,这两年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每周测一次。”说起这一封封手写信的来由,梁伯说,因为自己退休前是厂长,要处理的事务很多,所以养成了事事记录的习惯。近几年,每次到医院复诊前,梁伯都会把太太的作息汇报、吃药后的反应以及开药诉求等信息写在一张信纸上,一写就是满满一页,落款署上太太的名字。

“喜睡、懒 动,少言语。”“脚步时有不稳,动作缓慢,手握力度差些。”“尿裤现象少有发生了。”……在一封封手写信中,每个观察细节都充满了老伴的关爱,难怪医生觉得“虽然是写给我的信,却分明是给她的‘情书’。”

每次复诊,王文英医生都一边把信读完,一边问诊、开药。她嘱咐梁伯“一定要多跟她说话”“要给她一些事情做”,梁伯马上表示“在家里有时叫她去煮饭,她也会煮的”。“她以前很多话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现在想让她在家里说几句话都不容易。”梁伯说,何姨今年五月住了一次院,走多了人会觉得累,出不了远门,只能督促她每天在家踱步。家里十多块地砖的距离,大概12米,每天走上30个来回,就相当于走了几百步。

对于老年慢病患者来说,复诊时整理好病情汇报和诉求给医生,是一个提升就医效率和医患沟通质量的好方法。王文英医生说,慢病门诊很多老人家,因为担心复诊时忘记,经常会在复诊时把自己的血糖、血压记录,不适症状,开药诉求等信息写在小纸条上,但像梁伯写得这么详细的人是少有的。

梁伯解释,自己坚持长年这样做,一来是期望医生更详细了解病情,也节省了在门诊一问一答的时间;二来“也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脑子,不要那么快痴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婉虹、伍仞 通讯员 徐心怡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 徐心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