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佛门治糖尿病(佛家治糖尿病秘方)

张其成 0
文章目录:

原来这才是佛门弟子多高寿的原因!避开这九因缘,才能健康长寿!

佛门弟子大多高寿,在饮食方面,佛家提倡的素食、少食都是减轻身体负担的饮食方法,佛家的禅定、诵经和独有的养生功法又能内调外养,因此修佛的人都能够筋骨强健,内心安宁,自然也就能健康长寿。

若按照佛家的饮食和修行法来做,一般都能够有较好的精气神和较长的寿命,但有的人为什么就短寿呢?佛家的医典《佛说佛医经》把人不到寿而死的原因归纳为九个:①不应饭为饭;②不量食;③不习食;④不出食;⑤止熟;⑥不持戒;⑦近恶知识;⑧入里不时,不如法行;⑨可避不避。其中,“不应饭为饭”(刚吃完饭又吃),“不量食”(食无节制),“不习食”(吃饭不定时),“不出食”(未消化又吃)四条都是说饮食没有规律,要不就是不定时,要不就是不定量,这样会扰乱身体消化系统本来的秩序,导致肥胖或肠胃功能紊乱等病症。

佛家讲究过午不食,吃的食物也都是很简单朴素的素食,因此现在人为了减肥或是治病,都采用佛家的饮食方法,几个月之内便可看到明显效果,身体变得轻快了,皮肤也变得干净了,一些因肥胖而导致的病症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也都减轻了。

“止熟”,是说忍大小便,这当然是给身体的肾脏系统造成了压力。人有三急嘛,一来就要马上去排掉。

其余几条是教导人要端正行为的。“不持戒”就是犯戒,不论是酒戒、色戒还是杀戒,都会带来不良的结果;“近恶知识”就是与不三不四的人亲近,受到不好的影响;“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去到别人家里但不规矩,动了贪心妄念,闻见不宜视听的事情不避讳等;“可避不避”就是对于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伤害不去积极加以避免,比如出门见到打架斗殴等祸事或是猛兽、恶人却不躲避,以致遭殃,这跟儒家说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一个道理。

对于以上致害的“九因缘”,前四条可导致身体内部生病,后五条可导致外伤,都是应该避免的,从预防角度着眼,能避则避,身体排除了内忧外患,必能长寿。

本文来源:《张其成佛家养生大道》

糖尿病51年,93岁身体依然健康,星云大师的4个养生秘诀值得学习

星云大师,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佛教人士,今年已经93岁的他,身体依然保持得很好,说话也非常清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患有糖尿病已经51年了,很多老年人都认为,得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后,很难长寿,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星云大师的4个养生习惯,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93岁星云大师的4个养生秘诀!

1、多吃绿色蔬菜,让身体没有负担

当今社会,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的也是五花八门,但是想要健康长寿,在吃的方面就要多吃绿色蔬菜,少吃一些肉类食物,因为如果吃肉过多会导致肠胃负担功能加重,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而多吃绿色蔬菜,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对身体健康也有帮助。

2、少盐少油,清淡饮食

星云大师建议大家在饮食方面,要清淡饮食,而这个清淡饮食就是少盐少油为主,口味不要过重,如果每天吃的盐比较多,会引发高血压,还会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吃得比较油腻也会容易引发高血脂,而一旦发生三高,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保持清淡饮食,少油少盐。

3、放缓节奏,慢以养生

星云大师认为,当代人疾病越来越多,和我们忙碌的生活节奏分不开,特别是人老了以后,忙碌辛苦了一辈子,该放缓脚步,去健康的享受生活了,做什么事儿都不要着急,心态保持平衡,所以建议老年人养生以慢为主,放慢生活节奏来保护身体的健康。

4、经常运动、适当出汗

很多人老了以后,就不爱活动了,认为静以养生比较好,但是还是要动静结合,不要过于的懒惰,每天经常去运动一下,让身体适当得出点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促进食物的消化,让身体的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预防的作用,晚上睡觉前出点汗,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失眠。

很多老年人的身上都存着像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疾病,其实我们也不用过于的担心,老年人只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养生习惯,这些慢些疾病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寿命,星云大师的4个长寿秘诀,大家都可以学习,希望对大家起到一个很好的帮助。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2000年前就已找到?《黄帝内经》详细记载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写过很多,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的探索,古代医药学家可谓是前赴后继苦心探索钻研,建树颇丰。今天我们就从糖尿病对应的消渴病起源一书——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谈起,看一下《黄帝内经》对于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认知。正是有了《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描述,才给了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广阔的创新基础。

关于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并在西汉中后期(约公元前一世纪)汇集成书。《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还有消瘅,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然而《黄帝内经》对于消渴的病名只有一处,更多的是运用的而“消瘅”,在《内经》中出现 17 次,这是消渴病所有异名中出现最频繁的名称,可见,《内经》是以消瘅为正名,消渴为异名,后世发展转化成以“消渴”为正统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瘅成为消中”。

内经对于消渴病因的认识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而《内经》则认为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积损,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脏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体质原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内经》已经认识到人体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数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不节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令人内热中满,内热炎上,故发为口渴嗌干,发为消渴。

情志不遂

这和西医说的情绪影响血糖波动认知相同。《灵枢·五变》中,黄帝问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瘅,少俞回答说:“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不遂,郁怒蓄胸,血滞化热,发为消渴。

素体肥胖

《内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消瘅(糖尿病)、仆击(脑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贵之人所患疾病,因为这些人过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内经》书中多处提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富贵之人易生消渴病,《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总的来说,《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先天遗传体质及后天生活饮食起居失调所致胃热、痰湿、燥热体质密切相关,这样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是有诊治的指导意义,这也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两千年前在极度不发达的医学背景下,通过观察消渴表现从而探索发病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