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伴侣得了糖尿病(对象糖尿病能结婚吗)

孙医生讲糖 0
文章目录:

夫唱妇随,讲一讲夫妻同患糖尿病

门诊经常会看到结伴而来的糖尿病夫妻。

也有就诊的糖尿病朋友说,

“我们那口子,也血糖高啊!”

很多糖尿病朋友很疑惑,

“孙医生,糖尿病传染吗?为什么我得糖尿病了,我老伴也是糖尿病?”

糖尿病不传染,可现实生活中糖尿病有“夫妻相”,如果夫妻一方患糖尿病,其伴侣患糖尿病的机率也会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夫妻共患病”。

“夫妻共患病”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马斯特和约翰逊夫妇提出,但是当时,人们对夫妻共患病的了解还仅限于性传播疾病和性功能障碍。2002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茱莉亚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首篇详细阐述夫妻共患病的文章,他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哮喘、肾病、抑郁等,如果夫妻一方患病,另一方的患病率就会提高很多。

结婚时间越长约有夫妻相,这是因为在婚姻中,长期对感情的共同经历、相互影响,会逐渐出现相同的思维方式,出现无意识的动作和表情模仿,一起微笑、苦恼、快乐、愤怒和伤心,一颦一笑等共同的情感体验对面部肌肉的影响也是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逐渐相似的面部曲线、皱纹等,因此,面貌会逐渐趋同。而相近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作息规律,更有可能是相同的微环境、肠道菌群一致等等,不仅会出现相近的面容,也会出现相同的疾病。

2003年《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配偶患糖尿病的人是否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该研究发现,配偶患糖尿病的人出现糖尿病的风险是配偶无糖尿病人的2.11倍,出现糖耐量异常增加2.32倍。这是第一篇专门探讨夫妻共患糖尿病的文章。另一篇重要的文章来自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他们分析了来自全世界共75498对糖尿病夫妻的数据,发现若夫妻一方患有糖尿病,另一方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6%。

国外早就有夫妻共患糖尿病的研究:夫妻双方都肥胖的家庭,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对就高,子女将来患肥胖的几率也会增加。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夫妻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国内一项6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与配偶有夫妻相的占33.9%,与配偶同患糖尿病的比例高达55.4%。

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夫妻共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夫妻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养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习惯基本相似,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家庭的共患性又是很强的。当生活习惯不健康是也就容易出现相同的代谢异常。举例来说,一方爱吃红烧肉,另一方吃红烧肉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方很少锻炼,另一方宅在家里的可能性就会大。一方喜欢吃大鱼大肉、零食、油炸食品、高热量的饮料,时间长了,另一方也会接受。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使血糖随着体重一路走高。中国一项研究调查36对患糖尿病的夫妻的生活方式,发现其饮食结构中主食、甜食和烹调用油摄入量过多、蔬菜、膳食纤维摄入过少,而且这些夫妻普遍愚运动过小,体型偏胖。

糖尿病的诱因有摄入过多的糖、盐、脂肪等,常吃快餐、方便面,常熬夜,运动少,压力大都是主要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相互影响,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出现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降糖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家庭中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有:

熬夜:一人熬夜,影响整个家庭。熬夜易导致体内内分泌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懒动:一人懒惰,不喜欢运动,经常看手机,打游戏,看电脑,看电视等,也会影响另一方不能积极锻炼身体,导致患病的风险增加。

多食:如果每天都吃的营养过剩,不运动,经常久坐,体内过多的血糖就会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长此以往,胰岛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导致糖尿病。

压力:夫妻双方如果一方患有糖尿病,由干病情或经济压力导致抑郁或精神变化,也会影响另一方,导致配偶精神压力增大,影响血糖和血压,时间久了易诱发糖尿病和高血压。

夫妻同患疾病的诊断

这些结果对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糖尿病有明确的家族遗传性,医生在问诊时经常需要询问患者家族病史。以前我们只会关注患者的直系亲属,如今配偶的糖尿病史也能成为糖尿病早期筛查的潜在工具。夫妻一方如患有糖尿病,另一方就应加强血糖检测。

此外,与女性相比,男性在童年期后较少定期接受医学检查,这或许会延迟糖尿病的发现。因此,和有糖尿病史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男性配偶,更应该及早并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制定夫妻同患疾病的治疗方案

夫妻共患糖尿病的发现还有助于医生制定适合涉及夫妻双方的治疗方案,单独一个人要改变生活习惯很难,有生活伴侣的配合则会容易很多。夫妻同治糖尿病的理念最早来自于美国。中国近年来也开始接受这种治疗理念,患有糖尿病的夫妻可同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接受治疗和糖尿病健康教育。

夫妻双方可以互相监督,相互鼓励,共同做好特别的自我管理,共同抵制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不良生活习惯,互相监督进行血糖监测和体育锻炼,共同学习糖尿病的健康知识等。

长远来看,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亲均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并共同运动,他们的子女也会更加健康,可以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之路是漫长的,单靠患者自身的坚持显得势单力薄,作为配偶,有必要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另一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生活习惯上,尽量同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共同督促进行体育锻炼,共同学习糖尿病健康知识,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这不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还可以是夫妻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综上所述:一个家庭需要和谐,更需要健康,我们应该警惕糖尿病的夫妻同患、家庭同患,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要夫妻相,不要夫妻病”。

夫妻两双双中招患上糖尿病,专家称都是不良生活方式惹的祸

“感谢廖渝教授团队,帮助我和妻子成功实现了停针停药,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也明显得到了改善。”近日,56岁的王先生再次踏入三诺糖尿病逆转中心,给中心主任廖渝教授送上了一面锦旗表达自己的谢意。

像王先生夫妇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廖渝教授称,夫妻双方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方式和习惯相似,如果有一些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就可能出现同时患上糖尿病的情况。“一旦确诊糖尿病,应该尽早前往专业机构就医,了解自身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

△廖渝教授在诊室为糖尿病患者看诊。

高血糖引起视网膜脱落

2014年,王先生的妻子吴女士在一次体检中确诊糖尿病,随后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担心丈夫也出现糖尿病,期间吴女士多次提醒王先生去体检,但是王先生自认身体没有任何异常,便没有前往体检机构进行体检。

直到2016年,王先生开始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吓了他一跳。“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脱落。”王先生有些后悔,如果早些去医院检查,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后来多次住院,出院后就服用降糖药物控糖,但是经常忘记吃药,血糖时好时坏,控制得并不理想。

去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先生看见朋友在朋友圈感慨说自己逆转了糖尿病,血糖管理的效果很不错,而且实现了停针减药,日常生活和心理压力都轻松了不少。打听到他是在三诺糖尿病逆转中心接受的服务后,王先生也来到了该中心就诊。

△糖尿病可以导致包括失明在内的100多种严重并发症。

三个月实现逆转糖尿病

“听说要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习惯等,我是有点纠结的,主要是怕自己做不到,或者忍耐几个月,然后又恢复到以前的生活习惯,那就没任何意义了。”

王先生说,他和妻子是土生土长的长沙老口子,平日里重油重辣爱吃高热量高碳水,而且自己还有嚼槟榔的习惯,“能否坚持医生和营养师定制的控糖饮食,心里真没底。”

但是在正式接受逆转治疗以后,王先生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在三诺糖尿病逆转中心“MIT强化干预法” “五师共管”的模式下,廖渝教授根据王先生的检查结果和指标,追根溯源,制定了一套科学的逆转治疗方案,实时调整他的用药情况。

在日常监管中,专属营养师根据王先生喜辣的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营养计划,让王先生在管理期间吃得饱吃得好,还稳住了血糖,并成功戒掉了嚼槟榔的习惯;健康管理师也会实时监测王先生佩戴的动态血糖仪,根据血糖数据变化实时干预和调整;另外还有运动课程和指导,帮助王先生养成了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三个月后,王先生的各项数据出现明显改善。“体重减轻了16斤,血压恢复正常,血糖也很平稳,空腹血糖控制在7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也控制在10以内,成功地摆脱了药物依赖。”王先生直言,原本自己对逆转半信半疑,尤其是已经开始出现并发症。但最终的结果让他非常满意,“等我太太有空,就将她也带来这里参加糖尿病逆转治疗。”

廖渝表示:“糖尿病逆转治疗最大的挑战在于大部分患者有控糖的意愿,但真的落实到一日三餐、运动时,不知如何科学控糖,也不知道怎么坚持。如果是像王先生这样依从性较高的患者,那么我们的医护团队会更加得心应手,管理效果也会更好。”

家里人有糖尿病,其他人也会得糖尿病吗?

很多患者也会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家里有亲人或者伴侣患有糖尿病,那么我是不是也会得糖尿病?

廖渝对此表示:“首先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但是糖尿病的遗传性不是遗传的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得糖尿病概率更高一些;另外一方面,糖尿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家人长期共同生活,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那么共同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高。但是如果控制住环境因素影响,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吃高糖高脂食物,控制体重,多运动,糖尿病完全可防可控。”

据悉,三诺糖尿病逆转中心是以逆转糖尿病为特色、以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多功能慢病管理中心,拥有湖南首家糖尿病逆转专科门诊,通过整合三诺自有的医疗健康团队,并与众多三甲医院多学科专家达成战略合作,为糖尿病前期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由专科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运动康复师构成的“五师”共管专属服务,帮助重建胰岛功能,远离并发症。

(潇湘晨报记者王丽姣)

【来源:潇湘晨报】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糖尿病患者的家人和伴侣,这样做

引言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漫长的糖尿病管理期间,有些糖友会不知不觉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可能出现焦虑、焦躁、抑郁等不良的情绪,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不平稳的血糖又反过来让糖友的心情变得更糟。

这个时候他们一定非常需要家人或者伴侣的支持和陪伴,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心。那么,作为糖友家人或伴侣要怎么做呢,今天给到四点建议供您参考。

1.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情

作为家人或者伴侣,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情。糖尿病属于身心疾病,因此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如果患者出现了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作为家人或伴侣,可以多开导患者,多和患者聊聊天,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让他们情绪得以缓解。患者的心情好了,对控制血糖也是很有利的,反之如果患者的心情不好,那么血糖也很容易就高了。

2.学习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

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如果单纯靠降糖药而不控制饮食,恐怕血糖也很难平稳,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很大,所以学习饮食知识很有必要,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糖尿病饮食,配合降糖药物治疗,更好地平稳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能与以往的饮食结构不一样,家人或者伴侣需要单独准备,或者陪着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全家人的饮食结构和方式。

有了家人和伴侣的,学习糖尿病饮食知识,控糖的路上给他/她更多的帮助。

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进行合理饮食呢,今天给到几点建议:

①控制每日膳食总能量

控制每天膳食摄入总能量。如果有专门的糖尿病营养师来制定膳食方案就最好了,没有营养师的定制,那么建议糖友每餐吃到7~8分饱即可。

②饮食结构合理

不建议吃油炸油煎等高油脂食物;主食粗细搭配(即粗杂粮和精细粮食搭配)来吃,因为粗杂粮里面的膳食纤维丰富,可以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利于控制餐后血糖。肉类的量也限制一下,不宜大鱼大肉吃的太多;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每天吃些豆制品,奶制品;如果选择酸奶,建议糖友吃无糖酸奶。

另外,很多糖友想吃一些水果或者别的食物来加餐,那么建议如果餐后血糖低于10mmol/L,可以在两餐中间加餐100克以内的水果,或者适量原味坚果。

不建议餐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同时也不建议晚餐后再吃水果,容易引起次日空腹血糖升高。

最好咨询营养师,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出具适合的营养膳食方案。

③注意进餐顺序

据研究显示,进餐顺序建议:蔬菜、肉类和(或)豆制品、主食,这样的进餐顺序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吃饭的时候注意细嚼慢咽,增加食物的咀嚼次数,可以让口腔分泌更多的酶来帮助消化,同时也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不容易吃得过多。

3.学习糖尿病控糖相关知识

学习科学的控糖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重视监测血糖。有些糖友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感觉,就不监测血糖了,只有不舒服了才去监测血糖,这是不明智的。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是很重要的,只有监测血糖,才能清楚降糖药、饮食、运动等对血糖的影响,才好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降糖方案和患者的个人情况,监测血糖的频次也是不同的,建议遵医嘱去执行血糖监测。

第二,重视遵医嘱用药。目前降糖药有口服和胰岛素两大类,每类降糖药的机制是不同的,用法用量也是依据糖尿病患者自身情况而定。

不建议私自减药、加药或者停药,比如说胰岛素促泌剂的磺脲类降糖药,胰岛素,私自加药可能导致低血糖,而低血糖的危害更大;而盲目减药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建议遵医嘱,并且定期去复查。

第三,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是糖友控糖很重要的方面。比如说生活作息规律,定时定量吃饭,不熬夜,保持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等,都是对控制血糖很有帮助的。这可能不是容易的,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来,当改善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血糖也开始平稳了。

以上这些内容,如果能得到家人的帮助和督促,相信患者的血糖控制执行起来会有效得多。

4.给予更多的陪伴

借用一句话“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来自家人或伴侣的陪伴是最珍贵的,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柴米油盐,一起同甘共苦,控糖路上一起风雨同舟!

相信家人或伴侣的陪伴可以给予糖友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