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好病吗(糖尿病好坏)

魏向阳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并不是因为出现不适症状才要治疗,血糖高本身就是危险症状

51岁男性,突发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两天。头核磁:未发现明显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灶。

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现高血压病5年余,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医生反复质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

患者坚决表示只有高血压病,没有其他疾病。

医生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发现,在2022年行血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3%!这已经能够诊断糖尿病。

当医生提醒患者时,他这才恍然大悟说:自己两年前曾经被告知有糖尿病,但自己并没有不适症状,因此并未在意!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患者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但是等到糖尿病出现症状时,很多可能已经是晚期症状,例如出现晚期并发症: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脏疾病、血管病变等。

针对这个患者来说,并不是不想治疗,主要是明显的缺乏对于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因此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干预降糖,时间久了,导致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最终出现相关的脑卒中事件!

每个人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过度担心,出现一点小的毛病就会心慌不安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倾状态;而有的人则过度轻视,对于一些小病从来不上心,一些坏的行为习惯也不去改正,甚至更不会去吃药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不治之症等。

这都是两个极端。这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人,身体疾病的原因、发病过程、机制及危害,对于出现某种症状时,不要过度的担心,也不要过度的害怕,更不要不当回事!

有些是我们现今阶段能治好的,那我们努力去治,有些是我们现在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努力的去面对!

糖尿病20年,无任何并发症!提醒:好习惯,胜过最有效的胰岛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张无形的“慢性病判决书”。很多人一听到这三个字,脑袋里立刻浮现出可怕的画面:失明、肾衰竭、截肢……

仿佛糖尿病就像一个时间炸弹,迟早要在人身体里“炸”出一堆并发症。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哪怕患病二三十年,也依旧活得相当“体面”,眼睛没瞎,腿脚灵便,生活质量一点儿也没打折扣。

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靠的不是昂贵的药物,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好习惯。

先来看看一个扎心的现实: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5亿,预计到204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7亿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1.4亿,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那些确诊的患者中,有近40%在确诊后的10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平平安安地度过了20年,甚至30年,而有些人却在短短几年内陷入并发症的泥潭?

说白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糟糕的生活习惯

1. 控制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执念非常深,恨不得每次测血糖都能刚好落在“标准线”上。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天真。血糖并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把血糖降到某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有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那些血糖波动较大的人,比血糖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一样,不仅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还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

要想血糖稳定,光靠药物可不够,关键还得看饮食习惯。比如,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很多人觉得“少吃一点”就行,结果两顿饿得发慌,第三顿直接大开吃戒,这种反复折腾的方式,只会让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若坚持规律饮食,其血糖控制效果相较于单纯依赖药物者,会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

2. 运动“持之以恒”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已经被反复强调到耳朵长茧了。

但很多人一提到运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晨跑、健身房、大汗淋漓”这些画面,感觉没时间、没条件、做不到。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甚至不需要太高的强度。饭后散步30分钟,就能起到非常好的降血糖效果。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每日持续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在血糖控制方面,其效果相较于单纯服用降糖药物要高出25%。

关键在于“坚持”二字。很多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些人运动过度,导致低血糖,反而弄巧成拙。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很简单:量力而行,长期坚持。

另外,时间也很关键。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是进行轻度有氧运动的最佳时间。这时候,身体正在消耗刚刚摄入的葡萄糖,血糖更容易被控制住。

3. 睡眠

提到睡眠,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跟糖尿病八竿子打不着,但实际上,睡眠不足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比正常睡眠人群高出30%以上。

这是由于睡眠不足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致使胰岛素于体内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血糖自然就难以管控了。

更可怕的是,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肥胖、炎症反应增加,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能比吃药还重要。

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减少玩手机的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这些小细节,都是在为健康“加分”。

4. 情绪稳定

情绪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长期焦虑、抑郁、紧张,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增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让血糖变得难以控制。

有数据显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幅度要比情绪稳定的人高出40%

情绪管理并不是要做到“永远开心”,而是学会如何排解压力。比如,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放任它,甚至跟它硬碰硬。与其在药物中迷失,不如从生活中的小习惯开始,一点一滴地守护健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

[1]吴茂红,吴媛媛.好习惯助力老年人远离糖尿病并发症[J].家庭生活指南,2024,

同样患上糖尿病,有的能安稳好几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古人讲得好,活着最重要的不是财富、地位,而是健康。可偏偏这世道有些病就像潜伏在岁月深处的“伏兵”,你看似一时无碍,它却在暗中积蓄力量,随时可能爆发。

糖尿病,这位“隐形杀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与它和平共处十几年,甚至活到高寿;可有人才刚确诊,没几年病情急转直下,甚至命丧黄泉。究竟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糖尿病:隐匿在生活角落的“温水青蛙”

糖尿病,顾名思义,是“糖”和“尿”的问题。古人早在汉代便有记载,称其为“消渴病”。《黄帝内经》里写:“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这病看似简单,却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的“罢工”或“罢课”。胰岛素是什么?打个比方,它是人体的“糖锁匠”。吃进肚子的饭变成糖分后,只有胰岛素这个锁匠能把它们安全“送”进细胞,用作能量来源。可一旦锁匠罢工,糖就像堵在门外的快递小哥,进不去,还越积越多。结果,血糖飙升,身体开始“短路”。

但这里有意思的是,糖尿病并不总是让你立刻倒下,而是像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你的健康。血糖高了,血管被腐蚀,心脏、肾脏、眼睛、脚……身体的各个角落开始一个个“掉链子”。这种隐匿性,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医生的视角:一个让人扼腕的病例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糖尿病而陷入悲剧的人。记得有一位50岁的张先生,平日里烟酒不离手,体型偏胖,生活作息也一团糟。他早就知道自己血糖高,可他总觉得“反正现在不疼不痒,拖一拖也没事”。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胸闷、视线模糊,家人送到医院时,我们确诊为急性心梗,背后的元凶正是长期高血糖。即便全力抢救,张先生还是在两个月后因多器官衰竭去世。那天,我站在病房外,看着他的家人痛哭,心中五味杂陈:如果他早点重视自己的病情,结果或许完全不同。

糖尿病的“真面目”1.糖尿病的两大“门派”

糖尿病其实有两种主要“门派”:

  • 1型糖尿病: 常见于年轻人,病因多和自身免疫有关。简单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误伤”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完全“断供”。这类病人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 2型糖尿病: 这是糖尿病中的“主流门派”,占比90%以上,通常和肥胖、不良饮食、遗传等有关。胰岛素在这类患者身上并非完全缺失,而是“力不从心”,导致血糖失控。
2.糖尿病的“毒性”表现

糖尿病的毒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就像一场“连环劫”:

  • 心脏中招: 高血糖让血管壁变硬、变窄,心梗和中风随时可能袭来。
  • 肾脏受累: 糖尿病肾病被称为“沉默杀手”,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到了尿毒症阶段。
  • 视力下降: 眼底血管被高血糖“掏空”,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 双脚溃烂: 糖尿病足是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为什么有人“拖着”糖尿病活了几十年?

对比那些快速恶化的患者,有些人却能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甚至活到高龄。这些人的秘诀是什么?

  1. 严格控糖: 他们会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就像时时刻刻检查“水管有没有漏水”。
  2. 健康饮食: 这些人远离高糖、高脂肪食物,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糙米、绿叶蔬菜。
  1. 规律运动: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2. 定期体检: 糖尿病早期并发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检查可以防患未然。
如何对抗糖尿病?1.饮食控制是关键

《本草纲目》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搭配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第一步。现代营养学建议:

  • 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燕麦、红薯、绿叶菜。
  • 少吃精制糖和白米白面,改用粗粮代替主食。
  • 坚持“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原则。
2.运动是天然的“胰岛素”

运动能让身体细胞变得更“听话”,更容易吸收血糖。每天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中医也提倡“动静结合”,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运动,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强健筋骨。

3.情志调节与中医调养

中医认为,糖尿病与“七情内伤”有关。《黄帝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医学同样证实,长期压力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因此,保持乐观心态、学会减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些中药如黄芪、山药、枸杞子、苦瓜,被证实对降糖有一定作用。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乱吃。

结语:与糖尿病“斗智斗勇”,而非“坐以待毙”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轻视与放任。如果你愿意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糖尿病就会像一只听话的小猫,乖乖地待在角落;但如果你放纵自己,它便会张牙舞爪,将你一步步推入深渊。

从今天开始,动起来,管住嘴,迈开腿,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记住,命运从来不掌握在病魔手里,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
  2. 《本草纲目》
  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研究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