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药微商(糖尿病药厂)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网红减肥笔号称“一个月能瘦16斤” 4000一支 Saxenda实为糖尿病用药

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一胖毁所有,大地因你抖”……又到了每年的“露肉季”,你是不是也在为减肥发愁?有同样烦恼的可不只你一人,为了减肥,各路人士绞尽了脑汁,全网召集快速瘦身法,力求达到“不少吃一块肉,不用迈一条腿就能躺瘦”的效果。

于是,商家也极力迎合大众心理,推出各种减肥产品。最近一种Saxenda减肥笔就在朋友圈流传开来,声称“只要轻轻一针,食欲就能减半”,“一个月能瘦8公斤”。

Saxenda减肥笔未在中国上市,存多种风险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这款Saxenda减肥笔通过微商购买的价格为2000元-4000元一支,主要成分是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处方注射产品,但Saxenda并未在中国上市。美国食药监局(FDA)网站显示,其主要用于BMI大于等于27kg/㎡(超重)同时伴有至少一种与超重相关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或BMI大于等于30kg/㎡(肥胖)的成年人慢性体重管理。此外,Saxenda需配合低热量饮食计划,同时增加体育锻炼。

虽然FDA批准其可用于减肥,但在对Saxenda风险评估及规避策略中还带有一项黑框警告:Saxenda在啮齿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有甲状腺瘤(甲状腺C细胞瘤)发生,但尚不清楚Saxenda是否在人身上会引起甲状腺C细胞瘤,包括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甲状腺瘤。也就是说Saxenda的使用存在着甲状腺髓样癌的风险,此外,FDA同时提醒该药还可能存在急性胰腺癌、胆囊炎、糖尿病人服用会导致低血糖症等风险。

事实上,不少人注射Saxenda后出现了不适。网友“白净”表示,自己在使用Saxenda两天后感觉“消化不良,胃难受带着心脏也不舒服”,还出现呕吐症状。

与Saxenda成分相同产品用于治疗糖尿病

新京报记者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发现,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利拉鲁肽的药物“诺和力”(Victoza)于201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马雅辉介绍,尽管Saxenda的主要成分和国内批准上市的诺和力完全一致,但Saxenda只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获批可用于减肥,而诺和力在国内只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属于降糖药,并未批准用于减肥。

专家表示,利拉鲁肽能够让体重减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枢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迷走神经)作用于下丘脑的进食中枢,抑制饥饿信号,激活饱食信号,从而降低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另一个是利拉鲁肽具有一定的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动物研究提示,利拉鲁肽可通过增加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棕色脂肪产热的作用增加能量消耗。

减肥的关键还是“管住嘴迈开腿”

马雅辉提醒,Saxenda在国外可用于治疗肥胖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是通过了一系列实验来证明该药物能让患者体重水平下降,但实验中要求使用该药的患者均为BMI≥30,且都是单纯性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

正如FDA的提示,在使用Saxenda减肥的同时,生活方式的干预也不可少。比如健康的饮食,控制热量的摄入,体力活动、运动等的增加以及生活规律等,只想靠打点药就能减肥,那是不可能的。

此外,对于有些人还会用二甲双胍或其他降糖药去当减肥药吃的做法,马雅辉提醒,二甲双胍是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之一,在临床中可用于合并肥胖的糖耐量异常,“至于其他降糖药,如SGLT-2类的新型降糖药,虽然对体重会有影响,但都只是降糖药,不能作为减肥药来使用。”

新京报记者 王鹿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范锦春

微商将降糖药炒成“减肥笔”:月瘦20斤售价3千

据北京青年报4月12日消息,原本是糖尿病患者、重度肥胖患者治病用的降糖药Saxenda,却被微商们包装成了瘦身界的网红——减肥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引起爱美人士的广泛关注。微商们号称该减肥笔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不节食、不运动,每天扎一针,一个月最多能瘦10公斤”。其价格也被炒到了每支(18mg)2000元到3000元人民币,是韩国零售价格的3倍多。但很快,这支减肥笔就被专业人士揭开神秘面纱:原来它的成分就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利拉鲁肽。如果血糖正常人群使用它来达到减肥目的,将会付出健康代价,如罹患癌症、抑郁症等。

网红产品

减肥笔号称月瘦10公斤

国内售价炒到2000元以上

目前,在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这种网红减肥笔,其外形酷似一支圆珠笔,蓝色笔身上贴着白色标签,标签上印有Saxenda字样。打开一端的“笔盖”,就可以看到一次性针头。

据微商称,减肥笔的使用方法是,只需要每日在家里进行皮下注射即可。注射位置可以选择腹部(避开肚脐周围及上下中线,应在5厘米以外)、大腿(前外侧)或上臂(后上外侧),“一点儿都不疼”。对于上述情况,糖尿病患者一定觉得很熟悉,减肥笔的样子和使用方法更像他们常用的胰岛素注射笔。

据微商们宣传,这种减肥笔的最大好处是“不节食、不运动、不走胃”,每天注射一次,就能快速减肥,甚至每月可以减少10公斤。据称,Saxenda是第一款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减肥针剂,也是同时获得美国FDA、欧盟CE和EMA、韩国MFDS认证的减肥产品。

然而,对于减肥笔的副作用,微商们却选择轻描淡写: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及呕吐,这些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后消失,并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出现。“如果使用过程中感到恶心,可以每餐少吃、饱了后就不再进食、避免让你进食感到不舒服的食物及其气味等等,都有助于缓解。”网络上有微商如是说。

据报道,一支(18mg)的减肥笔在我国的零售价格已经高达2000元到3000元人民币了。而同款产品在韩国零售价格相当于800元左右人民币。

科学揭秘

减肥笔本质是种降糖药

是由FDA认证的处方药

减肥笔听起来很新鲜,但其实它的药品成分就是利拉鲁肽。公开信息显示,利拉鲁肽是一种类似于GLP-1的激素,用来治疗糖尿病的,2011年在中国上市。这种所谓的减肥针本质上就是一种降糖药,用法用量和治疗糖尿病时也差不多。生产利拉鲁肽的诺和诺德公司通过调整剂量的方式,在4800多名肥胖且非糖尿病人群身上做实验,证明利拉鲁肽可以帮助人们减掉一些体重,从而研发了含有更高剂量利拉鲁肽的Saxenda,也就是网上流行的这款减肥针。

美国FDA官网,关于减肥针的这条认证信息显示,该产品作为低热量饮食和多运动的辅助产品以帮助需要长期管理体重的成年患者。适用于肥胖、超重且面临着至少一种肥胖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

也就是说,Saxenda是一种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是一种来帮助肥胖或者因为肥胖引发了某些并发症的成年患者控制体重的辅助药。严格来说,甚至根本算不上减肥药或者抑制食欲的药。

健康危害

有胰腺炎等多项副作用

在我国没拿到进口许可

据介绍,Saxenda去申请美国FDA认证时,曾遭到过美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的反对,美国消协担心消费者过多使用这款药会增加患甲状腺癌和胰腺炎的风险。

Saxenda带有一项黑框警告,提示在Saxenda的啮齿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有甲状腺瘤(甲状腺C细胞瘤)发生,但尚不清楚Saxenda是否在人身上会引起甲状腺C细胞瘤,包括一种叫做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甲状腺瘤。Saxenda不应用于个人或有MTC家族史的患者,或多发性内分泌瘤综合征2型(一种患者身上出现一种以上腺体瘤的疾病,该疾病使患者倾向于发生MTC)患者。目前美国FDA还要求该药品生产厂家进行一项与使用Saxenda有关的潜在乳腺癌风险的评价。

据悉,Saxenda治疗患者中报道的严重副作用有胰腺炎、胆囊疾病、肾功能障碍和自杀念头。Saxenda还可以增加心率,静息心率持续增加的患者应该停止用药。在临床试验中,Saxenda治疗患者观察到的最常见副作用有恶心、腹泻、便秘、呕吐、低血糖(血糖过低)及食欲下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9条规定:“药品进口,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方可批准进口,并发给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而北青报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上,根本查询不到任何关于Saxenda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目前该药还没有获得许可进入我国,微商没有对该药进行运输、储藏、销售等的权限。

文/本报记者 赵新培

统筹/余美英

微商兜售医院明星药属非法经营

本报记者 刘欢

一瓶价格不到10元的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的软膏,在微商手里身价就能翻上5倍……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微商已经从化妆品代购转战到药品代购领域,从流感季走俏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再到各大医院经典的制剂,品种繁多,要价不菲。

微商晒货 介绍专业

微商在微信平台兜售的代购药品种类很多,其中既有流感季非常走俏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也有不少医院的明星院内制剂,如北京儿童医院的用于治疗小儿咳嗽的“远志杏仁合剂”,首儿所的“肤乐霜”、北医三院治疗风湿性肌肉关节疼痛的外用药“当红创伤乳膏”、积水潭医院自制的“关节痛丸”、北京医院的“复方甘油乳液”、西苑医院治疗胆囊炎的“复方金钱草膏”、北京中医医院自治的特效药“红纱条”……口服、外用,一应俱全,几乎全来自本市各大医疗机构。

记者注意到,卖家晒出的不少医院制剂上都明确写着仅限某某医院内部使用。除了实物照片,为了让人们更信服药品的真实性,微商还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出到医院开药的视频和药品的处方和日期。尽管隐去了处方上的患者姓名,仍可看到是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成人和小孩。此外,微商还会详细“推介”每一种药品的疗效、适应症,并配上人们关注的各种用药问题,显得非常专业。

数倍价格 仍有市场

这些原本在医院里价格并不贵的药,到微商手里却立刻身价倍增。例如北医三院的“当红创伤乳膏”,在医院每支售价为9.97元,在微商手里则高达50元,直接翻了5倍多;北京儿童医院的“远志杏仁合剂”在医院每瓶32.67元,到了微商手里每瓶75元;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在医院的价格是45.98元,微商也要75元……而这些价格还都不含邮费。

尽管微商出售的药品都不同程度加了价,却仍然很有市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

记者采访发现,从微商那里购药的,一部分是不愿到医院挂号排队,凭经验用药的患者;还有就是大量的外地患者。

“有的药自己以前用过,确实好用,上网买还省去了到医院挂号排队和往返的时间成本,感觉加点价也能接受。”采访中,曾多次网购药品的程先生说。

当然,也有的消费者在网购药品时仍心存顾虑。一位宝妈表示,自己只敢买点鞣酸软膏这类的外用小药,像奥司他韦等处方药,肯定不敢在网上买,担心不安全。

隐藏风险 危及健康

消费者追捧,说明这些医院的小药很有需求。这些明星小药为何不能放开投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呢?

航空总医院门诊药房负责人、副主任药师陈群表示,医院明星小药多是处方药,使用之前必须由专业医生检查判断后,认为患者有需要用该药物才能使用,否则很容易出现药物滥用等安全风险。“每个人个体差异很大,同样都是发烧,病因也很可能完全不一样,对症的药片也会不同。此时,如果按照上次生病的经验用药,就不一定合适了。”

为了杜绝药贩子,部分医院也采取了限购措施,比如首儿所就规定:初诊不带患儿不予开药,肤乐霜一周只能开一次,一次最多开5支等。医院对药品之所以严格限制,也是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医生在见不到患儿的情况下,不能全面诊断,开药存在安全风险,药不对症的话,就可能危及患儿的健康。”一位儿科医生说。

非法经营 应予规制

“网购药品其实在法律上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顾问张广表示,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医院药剂按照法律规定是不允许其他主体销售的,通常仅限于生产制剂的医院开出和使用,因此社会上出现的网购都属于违规行为。

“根据药品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果是销售或者转卖药品,除了获得工商登记外,还要向食药监局申请药品销售许可证。微商现在的行为其实是模糊区域,表面上打的是替患者代购,患者是消费者,他是代理人而不是经营者,但是很多时候代购一方不是先有消费者的需求再去替消费者购买药物,而是先购买好药物,等消费者下单后,再出货,后者的行为其实已经不再是代理购买的代购行为,而是自行销售赚取利润的销售行为。”张广说。

张广也提醒,微商兜售的药品来源、质量难以判断,目前市面上备受大家青睐的维生素e乳、肤乐霜等,很多都是假冒北京医院、首儿所等医院制作的虚假产品,不仅药效不佳,还可能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帮人开药 影响理赔

“从这些微商晒出的处方不难看出,其运行背后一定有一个庞大的代开药品团队。”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不清楚,以为帮助别人代开药品都是小事,其实对自身影响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商业医疗保险的购买和理赔。

“假设帮别人代开的仅仅是一些治疗感冒、发烧的常规药品还好,但如果是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药品,就会非常麻烦。保险公司在了解到这些病案资料后,就有理由怀疑消费者曾患有这些疾病。尤其是对一些想要购买或已经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来说,一旦保险公司查到当事人有这些特殊药品的开药记录,是可以拒绝承保和理赔的。”她提醒公众,和身份证一样,医保卡也是一个特有的身份证明,只要消费者用医保卡就诊,上面就会有相应的就诊记录,因此绝对不能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