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皮肤溃烂流脓(糖尿病皮肤溃烂能治好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爷爷”趟水买菜脚起水泡流脓

武汉晚报讯 冒雨出门买菜趟了水,第二天脚上冒出一个小水泡,几天后溃烂流脓。7月21日,眼瞅着溃烂面越来越大的李大伯赶到医院看诊,才知是糖尿病足引起的。武汉市东湖医院医生管雅文指出,近段时间雨水不断,不少糖尿病患者因足部起泡溃烂前来就诊,大多都是趟水后所致。她提醒市民,雨天出门最好穿套鞋,尤其是糖友更要注意。

70岁的李大伯患糖尿病多年,一周前冒雨出门买菜时趟了水,回家鞋袜都湿透了。第二天,李大伯发现右脚上起了个小水泡,不疼不痒他也没在意。21日一早,他发现水泡破了开始溃烂流脓,这才赶紧跑到医院看诊,管雅文仔细检查后告诉他已患上了糖尿病足。管雅文介绍,糖尿病人的血管、神经长期泡在“高糖”血液里,会出现感觉异常,对冷热疼痛刺激都变得不敏感,无法及时发现皮肤损伤。雨水浑浊,细菌滋生,高血糖状态下很容易引发真菌感染,引起糜烂。管雅文提醒糖友,下雨天如必须出门,一定要穿上雨鞋和袜子。外出归来及时更换鞋袜,用温水洗干净脚后及时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里要保持清洁干燥。

刘璇 喻茜 吴萍

“老糖友”肚子溃烂流脓,原因竟跟胰岛素针头有关,这个错误不少患者在犯……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刘姗姗

为了图省事,67岁的赵婆婆注射胰岛素时经常不换针头,有时候一个针头能用一两个月。最近,她不仅血糖升高,肚子也溃烂流脓久不愈合,就医后才知道,原是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惹出大祸。

汉口市民赵婆婆今年67岁,有十余年糖尿病史。3年前,她开始自己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医生叮嘱过她,每次注射完胰岛素都应更换新针头。一开始她还能执行,时间一长,她看每次用完的针头都挺好的,而且都是自己一个人使用,觉得扔了怪可惜的。为了节约费用和方便,赵婆婆一个针头反复注射多次,有时一个针头可用长达一两个月,直到疼痛不能忍受才换掉。

医院专门制作温馨提示贴纸,提示每次注射需换新针头

两个多月前,赵婆婆在注射胰岛素时,突然发现肚皮上有一小硬结,又红又肿,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可后来,她肚子上的硬结不断变大,周围皮肤红肿,并且开始溃烂化脓,一直没办法愈合,她这才赶紧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诊。 经检查,赵婆婆的肚皮严重感染,血糖也升高不少,内分泌科医生切开腹腔硬结后有大量脓液流出。内分泌科专家为赵婆婆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给予了降糖、清创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为了加强宣教,内分泌科护士长汪娟还专门制作了温馨提示贴纸,在给患者发放胰岛素针头时贴在上面,并现场讲解注射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26日,极目新闻记者得知,赵婆婆康复状况良好。

“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重复使用了针头,平时消毒也不到位,导致皮下软组织发炎。由于没及时治疗,造成感染加重。由于糖尿病人本身抵抗力低,如果再出现感染,伤口就很难愈合。”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旭艳表示。她介绍,虽然医护人员会反复跟糖尿病患者强调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注意“一针一换”,但仍有超3成患者为节约费用或省事等,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专家提醒,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危害很多,由于针头比较细,多次使用针头会变形,容易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甚至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导致针头折断体内;针头重复使用,不进行注射部位轮换,易导致皮下脂肪组织增生,长出硬结,不仅不利于胰岛素充分吸收,使血糖波动过大,还会增加感染机会。她建议糖友,在注射胰岛素前应将双手洗净,用酒精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每次注射完毕,需要换个新的针头,不要反复注射在同一个部位,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做了顿饭,差点要截肢!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小瞧!

张女士(化名)怎么也没想到,

只是因为帮家人做了一顿晚饭,

就险些面临截肢,

甚至有生命危险!

“那天我从菜场里买了一条鱼,小小的,旁边张着两扇鱼鳍。”张女士说,这鱼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但就是在处理这鱼的时候,左手小拇指一不小心被鱼鳍扎了一下。

“当时也不觉得痛啊,我继续烧鱼,晚餐吃得开开心心的。但是第二天一早醒来,不好了!”张女士和丈夫发现,她的左小拇指肿得发紫,左手手背肿得像个小馒头一样高。

一家人当即赶到家边医院,医生问了病史,张女士说以前在老家没事会喝些啤酒,其他身体都挺好的,“关键大家都没有往鱼鳍这事上想,最后当做痛风治了一周!”

(网络配图)

然而,张女士一直没有痛风病史,治了很久,这手也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肿痛的地方从手指、手背,一直蔓延到手臂。等找到医院时,整个手臂都痛得不行了,手指皮肤都破溃流脓了。

医生接诊后发现,张女士的左手感染严重,为坏死性滑膜炎,如果再不及时治疗,控制病情,不仅要截肢,更有生命危险。

张女士患有糖尿病,同时因长年饮酒,还有酒精性肝病基础。参与会诊的感染科医生表示,糖尿病与酒精性肝病基础的病人都是海洋创伤弧菌等细菌的易感人群,“考虑患者曾在发病前,发生过海产品刺伤皮肤的事件,因此高度怀疑是鱼鳍携带的菌群造成感染。”

去年九月,

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

接诊了一位60岁的患者王大爷,

他全身高热,

双手肿胀发黑,食指溃烂,

不得不面临截肢的严重后果。

医生检查后发现,

王大爷因为清洗海虾时不慎划破手指,

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细菌。

王大爷在家中清洗海虾,右手食指不小心被虾头划破了。当时只用水简单冲洗了一下伤口。当天晚上王大爷突发高烧,双手开始明显肿胀发黑。

当王大爷到达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时,食指已经开始溃烂流脓,双手肿的像两块大黑馒头。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为王大爷进行检查后发现,王大爷伤口和血液中均检测出一种叫作“海洋创伤弧菌”的细菌,这正是导致王大爷伤口感染坏死的“罪魁祸首”。

(网络配图)

海洋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也可能漂在海水里或附着在海岸岩石上,甚至耐受高盐分的海域,但不耐受高温,很多海洋生物身上都携带此类细菌,常见于贝壳类海产品。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呕吐、发烧、腹泻、低血压、肿胀和疼痛等症状。需尽快就医治疗,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及多器官衰竭。有研究表明,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后死亡率超过50%。

在此,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经常下厨或者从事海洋渔业的工作者们,千万小心,在杀鸡宰鱼、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时,最好戴上橡胶手套做好防护。一旦发生刺伤皮肤等事件,要时时关注伤口以及病情发展,出现发烧、皮肤红肿等症状需尽快就医,并且向医生告知曾发生这样的刺伤史。

一般来说,抵抗力比较好的人,病情会轻一些;反之,则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尤其是本身患有糖尿病、肝硬化、酒精肝,以及血液疾病的人抵抗力弱,感染后情况往往不容乐观。因此,这类易感人群,在日常工作中更需做好防护。

在杀鸡宰鱼、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时,最好戴上橡胶手套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