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如何控制酮体(糖尿病如何控制饮食和运动)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当你的尿中有了酮体,应如何防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必学技能

近期收住了1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张某,男,46岁,因烦渴、消瘦、腹泻4年余,症状加重伴头昏、乏力1月余入院。

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烦渴、多饮(每天饮水约3500毫升)、多尿(白天小便6-7次,夜间小便2-3次,每次量约250毫升),伴易饥、多食(每日3餐,每次主食5两)、消瘦(体重近3个月减轻20千克),并感头昏、全身乏力。

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糖升高,查空腹血糖为24.2mmol/L,经相关检查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长期使用重组甘精胰岛素18u/日控制血糖,平时没有监测血糖水平,未控制饮食,常进食含糖食物,运动量尚可。

近1个月来感头昏、乏力明显,常感觉自己身上有股烂苹果味。

入院测空腹血糖:25.1mmol/L;血气分析:血酸碱度:7.210;尿常规:尿糖:4 、尿酮体:3 ,提示为酮症酸中毒。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要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酮体。酮体是脂肪分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当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我们体内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内产生酮体,当酮体生成超过了身体的最大利用能力,就表现为血酮体增加、尿酮体阳性。

当血中酮体显著增高时,丙酮也可从肺直接呼出,使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

当酮体进一步在体内堆积,会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产生酸中毒。我们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血糖升高、烦渴、多饮、多尿(特别是夜尿),疲乏无力。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①消化系统:不明原因的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②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呼吸大且深;

③循环系统:心跳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四肢发冷;

④神经系统:头昏、头痛、烦躁、嗜睡、昏迷;

⑤脱水症状:皮肤黏膜干燥,少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如何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①血糖>13.9mmol/L

②血气分析:pH<7.3

③ 血酮≥3.0mmol/L

④ 尿酮体阳性( 以上)

尿酮体有加号,怎么办

1.如果糖友平时发现有尿酮体,此时你的血糖≤11.1mmol/L,首先要排除饥饿性酮症。有的糖友为了控制血糖而过分控制饮食,使身体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的肝糖元逐渐降低甚至耗竭导致大量脂肪酸代谢产生酮体,这种酮症只要保证正常的热量摄入就可以了。

故建议糖友平时放松心情,避免焦虑,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不要为了降血糖而过分控制饮食。

2.排除以上情况后,若血糖<13.9mmol/L,尿酮体阳性不超过2 ,你可以在家饮用淡盐水至少2000ml,适量增加短效胰岛素剂量,待血糖<11.1mmol/L时适当增加活动。

3.如果尿酮体≥3 ,血糖≥14.0mmol/L,同时感觉有头昏、恶心、自觉有烂苹果味等,除了注射短效胰岛素、口服淡盐水外,建议立即至医院就诊。

患者如何应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消除诱因,补液纠正脱水,降低血糖,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积极处理并发症。当怀疑自己是酮症酸中毒时,在去医院以前和去往医院的途中,患者及家人不能坐等医院的治疗,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件事:

①大量饮水,淡盐水(1000毫升水加9克食盐)最佳;

②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不要因为进食少而停止注射胰岛素;

③ 停用双胍类药物,有条件的话,每2小时监测1次血糖和尿酮体。

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于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应该是防重于治,预防的方法包括:

1.监测血糖,防治血糖骤升、速降的变化,维持血糖在11.1mmol/L以下。

2.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及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不能擅自停药,或根本不治疗。

3.饮食要规律,防止暴饮暴食,按糖尿病饮食标准控制好饮食。

4.适当运动,防止各种感染,保持体力,避免疲劳。

5.注意心理平衡,避免精神、情绪过分激动。

无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还是慢性并发症,我们都希望糖友不要有,控制血糖达标是首要任务,放之任之,总有一天,吃亏的是你自己。

本文开头的这位患者不仅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全面检查下来,已合并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III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不仅慢性并发症在肆虐地趁机生长,致命的急性并发症也躲不过。

朋友们,好好控制血糖吧!

作者:沐欣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何补液、降糖、补钾、纠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征。1型糖尿病(T1DM)有发生DKA 的倾向;2 型糖尿病(T2DM)亦可发生DKA。

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诱因

★ 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多为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常见感染包括肺炎、胃肠道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等。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胰岛素缺乏时,会导致严重的高血糖,从而出现酮症酸中毒。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患者,需要每天坚持胰岛素治疗,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中断胰岛素的使用,否则,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饮食不当:如饮酒过度、过多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暴饮暴食、无节制进食、短时间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等均有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 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导致重度失水和进食热量不足;肠梗阻、肠道严重感染时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从而进一步导致酮症酸中毒。★ 各种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卒中、手术、创伤、精神紧张、妊娠和分娩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其他不明原因:有接近10%~30%的患者可没有明确诱因而突然出现酮症酸中毒。

DKA主要临床表现

DKA常呈急性起病。在DKA起病前数天可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的加重,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临床如何诊治呢?

如血酮体升高(血酮体≥3 mmol/L)或尿糖和酮体阳性( 以上)伴血糖增高(血糖>13.9mmol/L),血pH(pH<7.3)和(或)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HCO3-<18 mmol/L),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都可诊断为DKA。诊断标准见下表:

治疗

DKA 的治疗原则为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无酸中毒的糖尿病酮症患者,需适当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直到酮体消失。补液

能纠正失水,恢复血容量和肾灌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治疗中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第1小时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15~20 ml·kg⁻¹·h⁻¹ (一般成人1.0~1.5 L)。随后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要在第1个24 h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补液治疗是否奏效,要看血流动力学(如血压)、出入量、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对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在补液过程中要监测血浆渗透压,并经常对患者的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快。在DKA治疗过程中,纠正高血糖的速度一般快于酮症,血糖降至13.9mmol/L、DKA 得到纠正(pH>7.3,HCO3->18.0 mmol/L)的时间分别约为6h和12h。当DKA患者血糖≤11.1mmol/L时,须补充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胰岛素

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与静脉注射胰岛素在轻~中度的DKA患者的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已推荐将小剂量胰岛素连续静脉滴注方案作为DKA的标准治疗,指南推荐采用连续胰岛素静脉输注(0.1U·kg⁻¹·h⁻¹),但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首剂静脉注射胰岛素0.1U/kg,随后以0.1U·kg⁻¹·h⁻¹速度持续输注,胰岛素静脉输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糖,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输液速度以保持血糖每小时下降2.8~4.2 mmol/L。若第1小时内血糖下降不足10%,或有条件监测血酮时,血酮下降速度<0.5mmol·L⁻¹·h⁻¹,且脱水已基本纠正,则增加胰岛素剂量1U/h。当DKA患者血糖降至11.1 mmol/L时,应减少胰岛素输入量至0.02~0.05U·kg⁻¹·h⁻¹,并开始给予5%葡萄糖液,此后需要根据血糖来调整胰岛素给药速度和葡萄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在 8.3~11.1 mmol/L,同时持续进行胰岛素滴注直至DKA缓解。DKA缓解标准参考如下:血糖<11.1mmol/L,血酮<0.3mmol/L,血清HCO3-≥15mmol/L,血pH值>7.3,阴离子间隙≤12mmoL/L。不可完全依靠监测尿酮值来确定DKA的缓解,因尿酮在DKA缓解时仍可持续存在。DKA缓解后可转换为胰岛素皮下注射。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DKA再次发作和反弹性血糖升高,胰岛素静脉滴注和皮下注射之间可重叠1~2 h。纠正电解质紊乱

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若患者的尿量正常,血钾<5.2 mmol/L即应静脉补钾,一般在每升输入溶液中加氯化钾1.5~3.0g,以维持血钾水平在4~5mmol/L之间。治疗前已有低钾血症,尿量≥40ml/h时,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必须补钾。严重低钾血症可危及生命,若发现血钾<3.3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当血钾升至3.3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免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呼吸肌麻痹。纠正酸中毒

DKA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治疗后会抑制脂肪分解,进而纠正酸中毒,如无循环衰竭,一般无须额外补碱。但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会引起心肌受损、脑血管扩张、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以及昏迷等严重并发症。推荐仅在pH≤6.9的患者考虑适当补碱治疗。每2小时测定1次血pH值,直至其维持在7.0以上。治疗中加强复查,防止过量。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

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坚持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多数的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发病都是有一定诱因的,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积极预防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掌握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对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一旦怀疑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不擅自终止或随意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剂量。★ 注意血糖、尿糖、尿酮的监测,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 遇到手术、妊娠、分娩等应激状态时,应首先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如果发生急性病,特别是严重的感染,必须尽早治疗。


来源:急诊时间

糖尿病尿酮体3个加号,血糖5.1能停用胰岛素?尿酮该如何降?

上周查房时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患糖尿病15年了,这次住院主要是调节血糖的,因为在上周的体检中查到尿酮体3个加号,可把他跟家人吓坏了。

要知道尿酮3个加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已经很严重了,酮体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缺乏,不能通过利用分解葡萄糖供能,被迫使脂肪分解增加,就会产生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这三者合称为酮体。如果患者是血酮体3个加号,可能存在糖尿病酮症,甚至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情况,这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我看过化验单后发现,这是尿酮体检查,血酮是正常的,患者还未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只是体重下降过快伴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得知,这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持续降不下来,擅自停用了胰岛素,在吃降糖药,效果比较明显,血糖降到了5.1mmol/L,他觉得血糖这么低了,就把胰岛素给停了。不到一周时间感觉身体状况下降明显,来到医院做检查后查出了尿酮3 ,这才入院治疗。

其实像他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很常见,多半是患糖尿病多年的老糖友,他们自身胰岛素抵抗强,为了控糖会自己尝试一些方法,索性发现的及时,后来经过胰岛素加减量注射一周后,症状和血糖都得以控制,尿酮检查也正常了。

这里杨护士长要说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要擅自停用胰岛素,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血糖居高不下的问题,不要自己乱用药物,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遵医嘱用药,同时一定要警惕酮症酸中毒,它是糖尿病的一种致命性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在发病前是有先兆的:

表现为:疲倦、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尿量多;还常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烦躁、呼吸加深加快;有的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病情进一步恶化,则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尿量减少,脉搏细弱快速而且不规整,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少数患者可出现腹部剧痛,易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要尽快去医院检测尿酮体、血酮体、血糖、尿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清中的各种电解质,以确定病情。并不是每位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可以预防的。此并发症常发生在进食过量、过度饥饿、酗酒、感染、创伤、胰腺炎、心肌梗死、血糖严重升高时。

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更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其会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酮症酸中毒后,血糖明显升高,代谢紊乱加重,需要注射大量胰岛素和其他综合治疗才能纠正过来,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其次,其会损害脏器,血糖升高及血酮体增多,都有利尿的作用,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随尿排出时带走很多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使神经功能失调,重者昏迷、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此外,酮症酸中毒还可导致原有的感染和败血症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面对糖尿病酮症该如何应对?

护士长认为,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酮体大多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此时血糖也明显升高,因此,首先需要要做的就是补充一定量的胰岛素,然后大量饮水。一方面补充人体内缺乏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酮体等有害物质的排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处理,对于症状严重或者加号多的患者,为了安全起见,则需要住院治疗,根据血糖的指标进行胰岛素加减用量,防治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的发生!@南方健康@头条健康

#健康科普排位赛##真相来了##营养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