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有医生得糖尿病(医生得糖尿病的多不多)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健康」才20岁!女子被查出这种病!医生痛心:一辈子都治不好!

“哎!小小年纪

这病要跟她一辈子了…”

浙江海宁姑娘小丽(化名)

最近总是觉得每天怎么吃都吃不饱

于是被妈妈拉着去了医院

结果竟被查出得了一种

一辈子都无法根治的病!

而姑娘才20岁!

正是大好年华

而罪魁祸首

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习惯!

20岁,竟被查出得了这种病!

前几天,小丽被妈妈拉着来到了浙江海宁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妈妈非常焦急,因为女儿已经连续三四个月出现了同一个症状:吃不饱!

“每天总想着吃,却怎么都吃不饱!”小丽的妈妈还说,小丽不仅是贪吃,还贪喝,每天都要喝很多水,喝完也不解渴,最要命的是,有时候一喝完就忍不住要上厕所,频率非常高…...

口渴、饥饿、尿频!接诊的中医内科朱冰医生一听这些症状,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

“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朱医生立刻给小丽做了个血糖监测,结果显示:10mmol/L!要知道,空腹检测超过7mmol/L,就是糖尿病!而小丽已经超了整整3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痛心:这病要跟她一辈子!

糖尿病,一直是很多人眼里的“洪水猛兽”!对于小丽小小年纪就得了这种病,朱医生也很惋惜,他说: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经过长期治疗,最多也只能长时间脱离用药!

“即使能够脱离用药,如果自己不注意,以后还是要靠吃药过日子的!”朱医生说道。

也就是说,糖尿病要跟小丽一辈子了!

而且,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糖尿病人如果长期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可能引起很多并发症:白内障、心脏病、中风、截肢和肾衰竭等等。

就是因为这个习惯!

很多人都有!

小丽今年才20岁,年纪这么小就得了糖尿病,在朱医生的从医经历中,非常少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丽得糖尿病的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遗传,确实,朱医生说,小丽的很多亲属都有糖尿病,所以遗传是有一定因素的。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遗传!”朱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发现,导致小丽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小丽长久以来的一个坏习惯:不吃早饭!

小丽也承认,这四五年来,自己几乎从不吃早饭,大部分时候都是睡晚了索性就不吃了。

可是,不吃早饭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朱医生解释:

不吃早餐会造成我们热量摄入中断,就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由于午餐和晚餐要把缺失的热量补回来,所以很容易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反弹性升高,使血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全天的胰岛素调节,经常不吃早饭就会导致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最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所以,朱医生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像小丽这种有家族遗传的,更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上都要尽可能规律起来,早饭一定要吃,三餐一定要按时,并且要多吃粗粮。甜品、饮料绝对不要喝,水果要适量吃!

糖尿病典型症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海燕提醒,科学的饮食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着重要作用。

刘海燕介绍,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四种:

1.食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食。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为体内大量的尿糖丢失,身体处于半饥饿的状态,需要通过进食及时补充能量,此时,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就会增加。

2.尿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尿。小便次数增加几乎在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有的患者一晚上要起夜很多次,无法睡个安稳觉。糖尿病多尿症状是因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导致排出的尿糖增多,相应引起尿量也增多。

3.饮水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饮。由于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身体中的水分丢失过多,会引起细胞内脱水,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因此会出现频繁喝水,每次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

4.体重下降。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身体中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人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表现。

“除了以上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症状还包括其他一些症状,”刘海燕提醒,比如肢端麻木、双眼视物模糊或皮肤瘙痒、感染缠绵不愈,等等。

糖尿病如何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著名糖尿病专家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的治疗中,医学营养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健康教育是“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其中,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础,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糖尿病人怎么吃,个体差异很大。有两个原则:

一通过饮食治疗使得糖尿病得到更合理的控制;

二是保障生活质量,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搞得营养失衡,生活质量很差,就不对了。”

严励指出,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既有利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又能保证病人健康及生活质量 。

病人应根据病情、并发症、工作性质、有没有其他疾病、基础体重、药物治疗方案、个人饮食习惯、经济情况等,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既符合病情需要,也可长期执行的食谱。“而且食谱不是看医生一次定了就永远维持的,要根据身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严控并发症,要做周年检

严励指出,其实得了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才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杀手。

要预防并发症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第一要早发现早治疗,不少2型糖尿病人发现得晚,有些心肌梗塞或肾衰了才知道得了糖尿病。有的病人是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由于没觉得有明显不舒服,故不重视治疗,以致发生了并发症才后悔当初。这些都是值得病友注意的经验教训。”

她强调即使普通人,到40岁每年体检一定要检糖尿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每年都必须做周年检查,“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并发症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饮食秘诀

刘海燕推荐以下六个原则:

1.主食粗细搭配。每日主食4~8两,粗细粮搭配。粗粮如麦片、荞麦、玉米、杂粮等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2.进餐时多吃、先吃蔬菜。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指出,每天每人至少应摄入500克的瓜果蔬菜。瓜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蔬菜能促进大便通畅,减少胆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清淡饮食,重视蛋白质摄入。食物的成分应该是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烹饪植物油约2-3汤匙,盐6克,鸡蛋1个,瘦肉2两,牛奶250ml。

4.避免进食粥和米粉类食物。粥进入胃肠道容易被吸收,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喝粥如同喝糖水一般”。米粉类(肠粉、沙河粉、米粉等)是由米磨成米浆后制成,吸收也和粥差不多。但粥和粉也绝非“禁品”,当胃口不佳或非常想吃时,配上大量的蔬菜和少量的肉沫,可适量进食。

5.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可加餐。一次大量进餐可造成血糖剧增,不利于血糖稳定,最好采用每日4~6餐的方法。少量多餐可避免摄食不足,还减少了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加餐可以用水果、鸡蛋、豆制品、酸奶等来替换主食,加餐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或者主餐之前,比如上午10点左右、午餐之前、午睡之后、晚餐之前、睡前。

6.掌握进食速度,每次用餐20分钟。任何食物都要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下,每餐进餐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这样胃的饱腹感才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到大脑皮层,再反馈到口和手:“该停止了”。

医生直言,这4个因素是一型糖尿病发生的祸首,现在知道还不晚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者是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1型糖尿病,就是因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大概会经历以下过程:没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但是却有糖尿病的生理表现,也就是说外表看不出来,但是里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初期没有发现之后接着会进一步的发展,出现空腹血糖过高或者是糖耐量降低;最后就发展成了糖尿病。

所以根据这个过程,我们就能够发现,最初的糖尿病表现是不明显的,而当我们发现时或者说是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就距离糖尿病已经不远了。那么,明确糖尿病的相关病因,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就成了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它的病因大概包括4种情况: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导致其发病的病因也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至关重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遗传因素

1有研究发现,对于同卵双生的孩子他们的共同发病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么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告诉我们,遗传因素在导致1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同卵双胞胎它们的基因可以说是几乎一模一样的。

2尽管我们知道1型糖尿病的发病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明确其主要的致病基因,只是找到了一些易感性的基因。

3 这告诉我们,尽管糖尿病可能会有遗传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是微乎其微的,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不用过分的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排除孩子在出生之后含有易感基因,所以我们只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其锻炼的兴致,这对于有效的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二、环境因素

1 感染

常见的风疹病毒(风疹)、腮腺炎病毒(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是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这些病毒感染会损伤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无法分泌。

2 饮食和使用有毒物质

a.对于孩子来说,过早的接触牛奶或者是一些谷类蛋白物质,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肠道免疫出现问题,大大的增加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会。

b.接触一些化学有毒物质中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刺激我们的细胞,造成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损伤,比如说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老鼠药。

c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些对我们身体会产生刺激或者是危害的物质一定要远离我们的生活区放置,避免他人误食引起一些不可挽救的状况。

三、身体因素

1身体因素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问题,有许多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其实也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某种物质会对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产生破坏作用,误把这种自己人当成间谍处死。对于这种病人来说可能需要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四、发展因素

1型糖尿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具备以上的多个条件才能够完成糖尿病的病程。

比如说,他首先要含有一些易感性的基因,然后在有这种基因的情况下感染了我们上述所提到过的那些病毒,然后在其中某些免疫反应过程中,免疫反应发生异常,导致我们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最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糖尿病。

76岁男子突发“眼中风”,医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警惕眼底突发疾病

“突然之间右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当时急得慌了手脚。”76岁的王大爷家住天津,近日,因突发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险些失明,所幸及时赶往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经谷威院长救治,顺利挽救视力。

谷威院长提醒,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要警惕眼底疾病突发,并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尽量减少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王大爷回忆,发病时特别突然,右眼前一下子就漆黑一片。在家人的陪同下,王大爷首先去了当地的爱尔眼科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当时天津的医生建议我去北京找谷威院长,说这边检查、治疗的设备和技术都非常先进,接诊过很多像我这样的急症患者,经验很丰富。”于是,王大爷立马赶往北京。

而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谷威院长一接到王大爷即将转诊到院的消息,便立即启动了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绿色急救通道。“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这种眼病发病急,治疗的时间窗口很重要,一旦发生要尽可能立即抢救,否则光感受器的死亡将不可逆转。”谷威院长介绍。

当时已是下午,临近医护人员的下班时间,谷威院长紧急调动眼底病科医护、手术人员,在王大爷还在从天津赶往北京的路上,就开始了术前准备工作。

面对急症,从事眼科诊疗事业30余年的谷威院长在见到患者的第一时间,便仔细查看了患者右眼的各项关键数据,详细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

考虑到王大爷已经76岁了,本身也患高血压、左颈部斑块等血管疾病,以谷威院长带领的眼底病科医护团队为其紧急制定了右眼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及视网膜动脉穿刺溶栓的手术方案。

该手术是向极细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管内插入微针针头,并将溶栓药物注射到血管内。要完成对直径小于160μm(微米)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溶栓疏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术医生要缓缓将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注射到中央视网膜动脉血管,溶解栓子。

这不仅需要医生拥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熟练劲,也需要更加先进和精密的手术辅助设备做支持。因此,手术用到的微针是由纳米材料制成的极其精细且锋利的手术针,而术中整个穿刺都是运用玻璃体切割系统和眼内照明系统在眼球的底部视神经里面操作,医生只能通过患者的瞳孔在显微镜下观察,其难度和传统的静脉、动脉穿刺不可同日而语。

“眼睛太重要了,非常感谢谷威院长……”术后的王大爷状态非常好,操着一口津味方言的他,说起话来自带着几分幽默之感。他坦言,“术后刚一天,右眼已经恢复了一些视力,现在能看到人的影子啦!我的检查结果也挺好,眼底血管都通了,医生说视力会越来越好,我很有信心!”

术后检查时,谷威院长细心提醒王大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又被称为“眼中风”,多与全身心血管疾病有关,目前手术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回去要密切关注术后视力的恢复,与此同时,一定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早日发现健康隐患,也才能更好地保住现有的手术成果。

谷威院长介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典型的表现是患眼出现突然的、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至手动或光感,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视网膜耐受缺血的时间很短,严格来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黄金救援期只有90分钟,发病4小时以上,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缺血坏死,视力预后往往很差。

谷威院长提醒,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要警惕眼底突发疾病,平时需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同时要避免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当视力在短时间内出现暂时性的下降,甚至出现急剧下降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就医,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尽量减少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通讯员刘霁瑶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