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专科护士手册(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

四川名医 0
文章目录:

我保证!在四川这样的糖尿病护理模式,你是第一次听说(内有超大福利)

与糖尿病的斗争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四川省,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迅速上升。根据今年年初发布的《2005-2015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和重点疾病报告》调查:

35岁以上的四川人,8个人里有1个就是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12.4%,且女性高于男性。

面对不断攀升的患病人数,如何把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以袁丽领衔的40个糖尿病斗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护理团队,向糖尿病发起了攻势!

第1招:

9个专业为维度 建立内分泌代谢科亚专业护理团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亚专业护理团队,这一亚专业护理模式,不仅在国内是率先实行的,同时也是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内分泌代谢科亚专业护理团队,并先后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华西医院颁发的“优质护理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糖尿病教育示范基地”,“亚洲'健康无疆界'”奖,“中国糖尿病教育者认证项目最佳贡献奖”,“ 强生糖尿病学院糖尿病学院优秀实习基地”,医护一体化门诊获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特色项目奖等荣誉。

今年5月份,袁丽荣获中华护理学会授予的“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据悉,全国仅有60位护理人员获此称号。

内分泌代谢科亚专业团队是什么?普通的护理团队只是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而糖尿病亚专业护理团队在一般护理上更进一步,在糖尿病领域内再细分专业领域,据袁丽介绍,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在2004年开始尝试亚专业护理团队模式,至今,已形成了糖尿病足护理小组、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性疾病护理小组、甲状腺疾病护理小组、垂体-肾上腺疾病护理小组等9个专业,每个专业配备了3-5个护士,并配有组长。

袁丽及其团队

据其介绍,部分亚专业护士组长水平,甚至可达住院医生的水平。2011年,袁丽主持的糖尿病足门诊入驻伤口中心。2014年,她率先推行了门诊医护一体化“诊前评估、诊后教育”的模式。

以往,该院内分泌代谢科的护士通常3个月至半年轮换一次。这种没有分亚专业的护理护士也被称为“万金油”护士,一方面他们确实能满足很大范围的需求,但却缺乏专业性,“内分泌科的医生很专业,这样半年一换的‘万金油’护士很难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袁丽说。

而亚专业护理团队模式的出现,不仅得到了与其搭档的专业医生的认可,同时也让护士更有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最终受益的,其实是患者。

第2招:

糖尿病科普说再多 不如亲身感知更实在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确诊时不重视,等到后来出现并发症,再想逆转就很难了。”对于糖尿病,预防重在治疗。袁丽本人的亚专业属于健康教育,为了带领患者与糖尿病做斗争,她从糖尿病知识科普方面也思考了很多策略。

2013年,她从日本引入一套体验设备,这个设备能够体验到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戴上体验眼镜,就能感受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戴上特制沙袋,就能感受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感觉,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此外,在患者中定期举办患教活动,袁丽还主编了《画说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糖尿病临床护理与管理》、《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护理手册》等多种科普及专业的教育指导手册,在患者和同行中获得很好的反馈。其中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画说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更是在患者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迄今已发行超过5万册。

第3招:

保证每位成都患者都能得到追踪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只要是来自成都5城区的患者,都能得到随访。据袁丽介绍,针对5城区的患者,7天以内,护理团队会给患者打电话了解患者情况,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

早在国家没有推广分级诊疗之前,袁丽就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对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至今,接受过袁丽面对面培训的基层人员已逾5000人。在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医改方向下,为了将糖尿病教育和优质管理拓展到基层,推进地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袁丽借助华西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多次开展了远程糖尿病教学。

福利时间到~!

倒计时

距离最后一轮福利发放

还有3

这波福利也是最后一轮

可不能再错过了

点我进入糖友家

红包咋个领?请跟着小康妹儿这样操作:

4种玩法,任你挑选!

1、每日前500名注册的用户即可领取一次福利。

2、每日前500个完善健康档案的用户同样获得福利。

3、每日前200个使用血糖功能的用户发放福利。

4、每日对100个精品发帖和评论随机发放福利。

温馨提示

1、注册和完善档案无论哪种操作仅能领取一次。

2、精品帖内容必须包含对糖友有帮助的饮食,控糖故事,科学运动等内容才有机会赢得福利,如果是没有意义的帖子,不仅我们的小康妹会审核删帖,严重还会封号哦。

3、每位用户每天可以领取一次福利。

4、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成都商报四川名医所有。

重点来了,怎么完善个人信息?

第一步: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菜单栏中找到糖友家。

第二步:在下方找到“我的”并点击。

第三步:点击“健康档案”。

第四步:选择“添加”。

第五步:填好个人信息后,选择“提交”就完成啦!

使用血糖工具也很简单~

第一步:在糖友家首页选择“我的最新血糖”。

第二步:选择“血糖”,记录自己的血糖并点击“保存”就好啦!

完善健康信息

我们是出于对大家的健康考虑

让大家在以后向医生提问时

医生有个参考标准

小康妹儿在这里保证

这些数据百分之百对外保密!

点我进入糖友家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记者:乐康

图片拍摄:郭敬之

制图:黄冉兴

部分图片来源:123rf

本文编辑:乐康

血糖控制得如何,手脚最能感知,出现这5个异常需引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张蹲在自家菜地边,看着脚趾上那个黄豆大小的伤口直发愁。

三个月前他不小心踢到石头划破了皮,本以为是小事,结果伤口一直不愈合,最近还开始流黄水。

隔壁诊所的王大夫说:“你这脚上的问题,根源可能在血糖上啊!”

老张摸不着头脑——自己平时能吃能喝,哪像有病的样子?

可检查结果出来,空腹血糖已经飚到12.3mmol/L,这才知道糖尿病早就悄悄缠上了自己。

其实手脚就像血糖的报警器,当身体出现下面这5个异常信号时,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闪烁红灯,咱们可千万不能当睁眼瞎。

第一个报警信号是手脚发麻像蚂蚁爬。

不少糖友早上起床发现手指尖像被针扎,或者脚底板像踩在棉花上。

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像生锈的钉子,慢慢把神经末梢的"电线皮"(医学上叫神经髓鞘)给腐蚀了。

有个比喻很形象:神经纤维就像电线,血糖超标就像往电线上泼糖水,时间长了肯定会短路。

要是发现自己的手指头总像被蚂蚁咬,脚底板像糊了层浆糊,特别是夜里睡觉时症状更明显,就要赶紧查查血糖。

第二个要警惕的是手脚刺痛像火烤。

村里李婶总说自己的脚像放在炭火上烤,可摸上去却是冰凉的。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痛性神经病变",高血糖让神经变得像被火燎过的麻绳,表面看着完整,里头已经千疮百孔。

这种刺痛有个特点:穿袜子觉得扎肉,盖被子像压石头,严重时连凉水冲脚都感觉火辣辣的。

如果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说明血糖可能失控超过3个月了。

第三个异常是手脚对温度不敏感。

就像老刘头冬天烤火炉,小腿烫出水泡都没察觉。

正常人手碰40℃热水会马上缩回来,可长期高血糖的人,神经末梢就像坏了的温度计,60℃都感觉不到烫。

更危险的是,有些人泡脚时兑热水全凭感觉,结果脚皮都烫白了还说不热。

这种情况最容易引发烫伤感染,很多糖友截肢都是这么来的。

第四个信号是伤口愈合比蜗牛爬还慢。

正常人手指割个口子,三五天就能结痂。

可血糖高的人,伤口就像被按了暂停键。

有个形象的比喻:红细胞在糖水里泡久了会变硬,就像生锈的小推车,运不来营养也拉不走垃圾。

要是发现手上的倒刺半个月不好,脚后跟的裂口渗黄水,甚至脚趾缝长年脱皮,赶紧查血糖准没错。

第五个要命的变化是手脚皮肤像老树皮。

仔细观察糖尿病人的手脚,会发现两个特征:要么皮肤干燥起屑像蛇蜕皮,要么脚趾缝潮湿发白像泡发的腐竹。

这是因为高血糖把汗腺"腌"坏了,该出汗的脚底干得像沙漠,不该出汗的趾缝却整天湿漉漉。

更可怕的是脚指甲会变厚发黄,像老旧的瓦片,这种环境最容易滋生细菌。

面对这些警报,咱们老百姓要怎么做?

每天花3分钟检查脚丫子,重点看脚底、趾缝有没有伤口、水泡。检查时要用镜子照,或者让老伴帮忙看,别以为自己能弯腰看清楚。

洗脚水温度用手肘试,因为手部神经受损比脚晚,手肘皮肤比手指更敏感。

再就是挑鞋子要买下午的脚码,因为走了一天脚会胀,下午买的鞋不容易挤脚。

最后剪指甲要平着剪,千万别修成圆弧形,免得长成嵌甲。

说到控血糖,很多街坊觉得就是不吃甜的。

其实真正的危险分子是看不见的糖:比如一大碗白粥升糖比可乐还快,两片苏打饼干顶得上半碗米饭。

有个实用口诀:"米饭换糙米,面条改荞麦;炒菜少勾芡,喝汤先撇油"。

平时可以多吃些马齿苋、秋葵这类带黏液的蔬菜,它们就像肠胃里的"清道夫",能裹住部分糖分慢慢释放。

要是已经出现手脚麻木,可以试试中医的"踩黄豆"法:每天光脚在晒干的黄豆上踩10分钟,黄豆的凹凸面能按摩脚底穴位。

还有个土方子是用金银花 艾叶煮水泡脚,既能杀菌又能促进循环。

但要注意水温绝对不能超过37℃,泡完必须把趾缝擦得干爽爽。

最后提醒大家,血糖仪上的数字不是唯一标准。

有的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早已"爆表"。

就像烧开水,锅盖没冒气不代表水没开。

建议街坊们每半年去医院查"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测血糖更靠谱。

记住血糖控制不好,遭罪的不只是嘴巴,更是咱们的手脚

早发现早干预,别让糖尿病偷走生活的滋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规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居家护理手册》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发布!这些图表值得收藏

近日,《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于《中华内科杂志》重磅发布。本部指南在2018版基础上,基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和新近发布的相关领域研究证据,在糖尿病的管理要求、筛查、诊断、治疗、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及慢性并发症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更新。本文对部分临床常用图表进行了汇总,完整版指南链接地址见文末。

糖尿病诊断与分型

1.糖尿病的诊断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以静脉血浆葡萄糖为依据,毛细血管血糖值仅作为参考,诊断标准见下表。

表1 糖尿病诊断标准

注:

➤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随机血糖≥11.1 mmol/L适用于协助诊断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

➤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

➤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HbA1c 为糖化血红蛋白A1c,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6.5% 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2.糖尿病的分型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的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主要鉴别点见下表。

表2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主要鉴别点

注:a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utoantibody,ICA)、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slet cell antigen 2 antibody,IA‑2A)、锌转运体8抗体(zinc transporter 8 antibody,ZnT8A)等。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管理的原则,包括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凝状态等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预期寿命。

➤同时也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确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

表3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注: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1 mmHg=0.133 kPa

表4 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分层目标值建议

注:HbA1c分层目标适用于18岁及以上成年人。

➤年龄≥60岁的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可参照下表。

表5 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分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治疗建议

2型糖尿病的降糖治疗

1.降糖路径

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等综合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有二甲双胍禁忌或不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未达标,则应加用不同机制的口服或注射类降糖药物进行二联治疗。

➤二联治疗3个月不达标的患者,应启动三联治疗,即在二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

➤如三联治疗中未包括胰岛素而血糖不达标,可加用胰岛素治疗;如三联治疗已包括胰岛素而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注射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注射)。

图1 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路径

➤对于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推荐以下原则,即当患者合并ASCVD或有高危因素(指年龄≥55岁并伴有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或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可考虑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或GLP-1RA,具体治疗路径可参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降糖药物整理汇总(未包括胰岛素)

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临床应用时还需要参照药物说明书,必要时咨询药剂专业人员。胰岛素以外的常用降糖药物见下表。

表6 常用降糖药(未包括胰岛素)

3.患者肾功能分期与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

不同肾功能分期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见下表。

表7 不同肾功能分期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

4.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个月,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可以采用每日1~2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日1次胰岛素治疗者往往需要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

➤对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及时转诊。

表8 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2型糖尿病的降压治疗

1.何时起始降压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 mmHg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血压≥140/90 mmHg者可考虑开始药物降压治疗。糖尿病患者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值20/10 mmHg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可以采取联合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减少钠盐摄入、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不吸烟、不饮酒、控制体重、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2.降压目标

➤一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安全达标的前提下降压目标应<130/80 mmHg(1mmHg=0.133 kPa);

➤糖尿病伴严重冠心病或年龄在65~80岁的老年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80岁以上患者或有严重慢性疾病(如需要长期护理、慢性疾病终末期)者,血压可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

➤对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关注舒张压,舒张压不宜低于60 mmHg。

3.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降压疗效、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以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五类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其中ACEI或ARB为糖尿病合并蛋白尿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可以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小剂量利尿剂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联合方案中更推荐单片固定复方制剂(ARB/钙通道阻滞剂、ARB或ACEI/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在疗效、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上述药物自由联合。

表9 常用降压药

注:-为药品说明书中未标注针对高血压的最大用量;建议按常规用量使用

4.不同肾功能分期降压药物的使用

不同肾功能分期降压药物的使用见下表。

表10 不同肾功能分期降压药物的使用

2型糖尿病的调脂治疗

进行调脂药物治疗时,LDL-C目标值:有明确ASCVD病史患者LDL-C<1.8 mmol/L,无ASCVD病史的糖尿病患者LDL-C<2.6 mmol/L。

临床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LDL-C水平不能达标,可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如依折麦布),针对极高危患者若他汀联合依折麦布 4~6 周后仍不达标,可加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型(PCSK-9)抑制剂,能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如果LDL-C基线值较高,现有调脂药物标准治疗3个月后,难以使LDL-C降至所需目标值,则可考虑将LDL-C至少降低50%作为替代目标。LDL-C达标后,若TG水平仍高,可在他汀类治疗基础上加用降低TG药物如贝特类。如果空腹TG≥5.7 mmol/L,为了预防急性胰腺炎,首先使用降低TG的药物。常用调脂药物见表12。

表11 常用调脂药物

表12 不同肾功能分期调脂药物的使用

获取链接:http://rs.yiigle.com/CN112138202207/1392699.htm

参考资料:

[1]蔡淳,贾伟平.推进医防融合的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解读[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 713-716.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20329-002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 717-748.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20509-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