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孕期糖尿病能吃粉(孕期糖尿病能吃车厘子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孕妈妈控制血糖没那么难

怀孕前已患有糖尿病的妈妈通常会格外注意饮食与营养,但在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孕妈妈中,有80%—90%是在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即妊娠期糖尿病。孕妈饮食量大、精致、营养,运动量减少,容易摄入糖过多导致体重增长过多、过快,如每周增长1公斤,这些都将提升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数据显示,它的发病率为1.31%~3.75%,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1级的孕妈妈不必恐慌,单纯用饮食治疗即可把血搪控制在理想范围。

空腹血糖小于5.8mmol/L 可饮食调整

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是空腹血糖偏低、餐后高血糖明显、易出现肾性糖尿。特别是孕妈年龄高于35岁,孕前超重或肥胖、有过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过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流产史,巨大儿分娩史、胎儿畸形、羊水过多史;或本次妊娠期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等,都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妊娠期糖尿病对于孕妈健康、胎儿发育、分娩与婴儿发育皆有不良影响,部分孕妈妈格外关心血糖,一天7至10测成为常态。如果测到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小于5.8mmol/L,餐后血糖小于6.7mmol/L,则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1级;如果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8mmol/L,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6.7mmol/L,则属于妊娠期糖尿病A2级。

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营养科 , 现苏州市立医院围产营养专科主任陈沁指出,A2级孕妈需饮食治疗,加胰岛素治疗才能把血搪控制在正常范围,而A1级的孕妈只需单纯用饮食治疗即可。如饮食治疗一两周后仍无法达到控制标准,则按血糖控制不良入院,进行药物治疗。

三大营养素比例要安排明白

据介绍,孕期糖代谢异常的营养治疗是个性化的,不可一概而论。医生会根据孕妈妈个人生活习惯,结合病情、年龄、身高、体重、孕前的BMI值、体重增长情况、活动强度、季节、胎儿大小等因素,确定总热量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既能达到理想的孕妇及胎儿体重增长,也能避免热能过低导致低血糖、酮症或体重下降。

通常情况下,每天、每公斤体重控制总热能为30Kcal—38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45%-55%,蛋白质占总热能15%-20%,脂肪占总热能30%以下;增加膳食纤维能降低过高的餐后血糖。但陈沁强调,如果饮食控制失败,要尽早就医使用胰岛素。

科学制作食物也能降GI

血糖生成指数(GI)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并不陌生,它能反映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情况,因此根据它选择和制备食物有利于保持血糖稳定。

除了食物种类和碳水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影响GI,食物的加工与制作同样影响GI。比如烹调使食物易消化,熟食GI通常比生食物高;土豆泥GI高于土豆丝,土豆丝GI高于土豆片。因此可以通过更科学的制作食物方式达到降低GI的目的。

首先是粗粮不要细作。如白面包GI为70,混入75%-80%的大麦粒的面包GI为34,孕妈妈可以用粗制粉、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白面包。

其次是简单做,急火煮,少加水。食物的软硬、生熟、稀稠、颗粒大小对GI值都有影响,通常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食物的糊化越好,GI也越高。因此孕妈妈食物尽量简单加工,蔬菜和谷粒减少切、磨,并在餐前15分钟补充水分,餐时和餐后两小时无需额外摄入液体。

第三是注意高低搭配。高、中GI的食物与低GI的食物搭配会有中等GI,高GI食物叠加则GI更高。混合膳食是中、低GI的食物,比如饺子、包子、馄饨、猪肉炖粉条、馒头配鸡蛋炒木耳、米饭配鱼等。

此外,食用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也有利于血糖控制,如芹菜、竹笋、魔芋、木耳、菌菇类等,是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来源。

除了看GI,还要看GL

但仅关注GI是不够的,陈沁建议孕妈注意血糖生成负荷,即GL,由食物的GI乘以所摄入食物的实际碳水化合物的量,再除以100得出。低GL有利于血糖控制,GL大于20为高、GL为11-19是中等、GL小于10为低。

比如西瓜GI为72,孕妈食用一块净重120g的西瓜,通过查询食物成分表可知每100g西瓜的碳水化合物为5.5g,得出食用的120g西瓜含碳水化合物6.6g。72乘以6.6,再除以100得出4.75,属于低GL食物,因此吃一块西瓜,可以认为对血糖影响不大。

但陈沁表示,不同的人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不一样,不同的孕周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不一样,不同的病情对于食物的血糖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在医学营养治疗的个体化饮食方案之外,健康教育、运动、监测与药物治疗也要同步关注。

TIPS

合理设定餐次时间也利于控制血糖

少量多餐,定时定点定量也是孕期糖代谢异常的营养治疗的关键之一。

早餐可在7时—8时食用,食物占全天总热能的10%—15%;中餐可在12时—13时进行,热能占比约30%;午点可在15时—16时进餐,热能占比5%—10%,晚餐在18时—19时食用,热能占比30%; 晚点可在21时—22时或者睡前30分—1小时食用,热能占比5%-10%。

糖尿病人吃米粉、河粉、凉皮,对血糖是有利还是有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1】一碗米粉,二十年的血糖之战

六十岁生日那天,他端起热腾腾的米粉,那是儿时最爱的味道。

可就在半小时后,血糖仪上的数字让他皱起眉头——16.3mmol/L

这是他和糖尿病斗争的第二十个年头,一碗米粉,竟成了他血糖失控的导火索。

米粉、河粉、凉皮,到底能不能吃?
这些食物对血糖是天使,还是隐形的恶魔?

【2】别让“无糖”假象欺骗你

许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既然米粉、河粉、凉皮吃起来“不甜”,就不会升高血糖。但这其实是个误区!

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它的甜度,而是“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

· 升糖指数(GI):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

· 血糖负荷(GL):考虑了食物的GI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反映了实际影响。

米粉和河粉的GI值甚至高于白米饭,属于高升糖食物!相比之下,凉皮的GI值较低,对血糖的影响相对温和。

【3】为什么米粉和河粉,升糖速度这么快?

1.过度加工,破坏了淀粉结构
米粉和河粉的制作过程中,大米被研磨、浸泡、高温蒸煮,这些步骤会破坏淀粉颗粒的完整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2.吸水后体积变大,吃得更多
相比于同等重量的米饭,米粉和河粉吸水膨胀,导致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进一步推高血糖。

3.少了膳食纤维,血糖控制更难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米粉和河粉在加工过程中,几乎剥离了所有膳食纤维,使血糖波动更剧烈。

【4】凉皮,真的安全无害吗?

乍一看,凉皮的GI值远低于米粉和河粉,似乎是糖尿病人的“救星”。但事实并不简单。

凉皮的主要成分是小麦淀粉,虽然其GI值较低,但它蛋白质含量较低,饱腹感差,容易吃多。

如果搭配高盐、高油的调料(如辣椒油、花生酱、糖醋汁),也会间接影响血糖稳定。

所以,凉皮不是完全不能吃,但要注意
控制份量,不超过一小碗(约100克)。
减少调料,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配料。

搭配蛋白质和蔬菜,如鸡胸肉、黄瓜丝,降低血糖波动。

【5】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误区?

有人说:“我吃米粉,配点瘦肉和青菜,不就没事了吗?”
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便搭配了蛋白质和纤维,米粉本身的高GI特性依然存在

有研究表明(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
单独吃高GI食物,血糖峰值更高,而搭配蛋白质和脂肪后,血糖上升虽稍缓,但总升幅仍然较大。

换句话说,调整搭配能改善血糖反应,但无法彻底消除高GI食物的影响

【6】糖尿病人,到底该如何吃?

✅牢记“3 1”原则

1️⃣少吃精加工米粉、河粉,多选全谷物

· 糙米粉、荞麦粉、燕麦粉等全谷物粉类,升糖指数更低,富含膳食纤维。

2️⃣合理搭配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 搭配鸡蛋、瘦肉、豆制品,减缓血糖波动。

· 适量用橄榄油、坚果,增加饱腹感。

3️⃣控制份量,细嚼慢咽

· 米粉、河粉不超过50克(干重),相当于半碗米饭的碳水含量。

运动15分钟,降低血糖波动

· 吃完后慢走15分钟,有助于血糖稳定。

【7】结语:糖尿病人的智慧选择

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米粉、河粉或凉皮,而是要学会聪明地吃!

❌误区:“不甜的食物不会升糖”
✅事实:米粉、河粉GI值高,影响血糖

❌误区:“搭配瘦肉和青菜就能放心吃”
✅事实:搭配有帮助,但不能完全消除升糖影响

❌误区:“凉皮一定是健康选择”
✅事实:凉皮GI值低,但吃多仍会影响血糖

健康饮食不是禁忌,而是智慧的选择。
吃得对,才能真正控住血糖,享受美食与健康!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你平时如何搭配饮食来控制血糖?欢迎留言,一起探讨健康饮食之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22年版。

2. 孙子林等,《糖尿病患者食物血糖反应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3期。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糖尿病孕妇不能一顿擂茶一顿米粉 预防乳腺癌少吃雪蛤、蜂王浆

广中医三院诊台前,排队看关节、涂药油、刮痧的居民络绎不绝。

棉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近70名同学来到现场。

来自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的志愿者(左二)为广州来的医生当起了“翻译”。

10月12日上午9点,2024年健康广东科普进乡村活动、名医走基层健康岭南行广东好医生好护士志愿服务行活动暨健康素养66条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揭西县人民医院、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5家医院的专家义诊团队,为居民带来义诊咨询、科普讲座、免费体检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本活动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南方都市报、揭西县卫生健康局、中共棉湖镇委、棉湖镇人民政府协办,此次是系列活动的第三场。

拓宽多元健康科普渠道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潘正钦建议,健康素养提升活动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发动广大一线医护工作者、专家参与健康科普宣传工作。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共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动的健康科普宣传体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一老一小”和慢性病患者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精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

“今天的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将更多科学、实用、接地气的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城乡居民。”揭阳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锦泉希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健康科普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所需,创造出更多有趣、有温度的科普作品,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揭西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巫丽琼表示,近年来,揭西县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有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揭西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15%,比2021年的19.46%提升了7.69%。“此次活动不仅是全县人民群众的福音,更将加快推动全县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拓宽揭西县多元健康科普渠道。”

现场

预防乳腺癌,控制脂肪和动物性蛋白摄入

现场的专家义诊团队,通过一场趣味、实用的“健康集市”,为居民带来义诊咨询、科普讲座、免费体检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

义诊环节刚一开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带来的智能乳腺超声机器人巴士前就排起了队。这台设备将超声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等多技术融合,实现了乳房的全自动扫描检查。医务人员为群众免费进行乳腺疾病筛查后,可在线上自动生成检查报告,医院天河院区乳腺科主任林欢博士现场为群众解读报告。“基层乳腺癌防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在早筛、早诊的环节。”林欢提醒,尽早发现乳腺癌,分期会比较早,治疗效果也更好,患者的家庭负担也会更轻。

作为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防治领域的专家,林欢还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融合进乳腺癌预防中。在科普讲座中,他提醒现场观众,要控制脂肪和动物性蛋白摄入,加强锻炼、避免肥胖;少吃或不吃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雪蛤、蜂王浆等;优先选择母乳喂养;避免不必要的外源性雌孕激素治疗。

胃肠道患者 有的喜生冷、喜油腻

消化问题是此次义诊居民的常见病。揭西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张晓琳表示,当日去找她义诊的居民大多是胃肠道问题,部分居民平时有喜生冷、喜油腻的饮食习惯。

广中医三院消化内科的赵静医生也接待了不少消化问题咨询者,一位年轻妈妈带着自己两岁的孩子过来,咨询孩子大便干结、消化不良的问题。详细询问情况后,赵静建议给孩子吃点益生菌,和适合孩子促进肠胃蠕动的中药材。

同样强调饮食健康重要性的,还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睿。作为定点帮扶专家,张睿已在揭西县人民医院参加了半年的帮扶工作,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当地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问题。

“一些患者经常一顿吃擂茶、一顿吃米粉,这样时而零碳水、时而全碳水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影响胎儿的发育,孕妇也容易发生酮症和低血糖。我经常反复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每餐坚持均衡饮食。”

老年人爱中医体验 中学生爱游戏互动

活动现场,在广中医三院诊台前排队看关节、涂药油、刮痧的居民络绎不绝。广中医三院关节中心关节科、骨病科主管护理师林静娥介绍,前来咨询的多是有慢性骨关节病的,比如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劳损等,医护们从广州带来了中药涂擦、温通刮痧、耳针、揿针等,还有多种院内制剂,可以为患者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促进睡眠。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一些融合新版“健康素养66条”知识、八段锦健身动作、人体内脏结构知识的健康小游戏,吸引了大量居民,来自棉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近70名同学也来到现场。王同学通过踊跃参加游戏获得了一个艾草锤,准备下课后就用它敲打一下肩颈,缓解酸痛。“我们平时会在课堂和网络中学习健康知识,‘健康集市’提供了一个在游戏互动、科普讲座中学知识的场景,强化了我们的健康素养知识体系。”他说。

义诊现场,来自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的志愿者团队还为广州来的医生当起了“翻译”,以免医生听不懂潮汕话或居民说不了普通话。

科普

喝豆浆易得乳腺癌? 大豆异黄酮对东方人群乳腺有益

在活动的科普环节,三位专家分别带来关于寒露时节的中医养生、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其防治科普讲座,为现场群众分享了专业、实用的健康知识。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天河院区乳腺科主任林欢带来了有关乳腺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其防治的科普讲座。

“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历史上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2022年,乳腺癌发病数量低于肺癌,但新发病例达到了230万”,林欢主任带来了世卫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

什么样的女性易得乳腺癌?年龄、家族史、不典型性增生、乳房密度、月经过早而绝经过晚等是女性自身无法改变的风险因素,但同时,也有一些风险因素是女性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的,比如生育年龄(未生育过的或第一胎晚于30岁的女性风险更大)、母乳喂养(哺乳女性风险低于未哺乳女性)、饮酒、肥胖等。

民间有“喝豆浆易得乳腺癌”的说法,也有观点认为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对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进行双向调节,能够保护乳腺,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林欢主任通过PubMed查找了97项文献报道的循证医学证据,发现:“对东方人群来说,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让人获益,而在西方人群中,这种获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大豆也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林欢借活动机会对女性朋友说:“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我们要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在科学的指引下愉快地工作、生活。”

“我们和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牵头,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和广中医一附院的“铿锵玫瑰”基金项目,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妇女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今天现场的机器人乳腺自动筛查活动,也是基金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覆盖更多的区域,服务好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林欢说。

孕期用药 不必“谈药色变”

孕期用药一直是准父母关心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母婴双方的安全与健康,广东省医学会妇幼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睿带来了一场关于孕期安全用药的科普讲座。

对于孕期用药,孕妈妈们往往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谈药色变”,有的到处寻找营养品和药材,希望让宝宝长得更好。张睿说,这两种态度都不全对。

事实上,孕期的必要用药,一类是必需的营养素,如叶酸、碘缺乏地区的补碘剂;另一类是部分孕妇需要使用的保胎、安胎药物;第三类就是对孕期各种合并症的治疗药物。

怎样选择合适的药物?张睿表示,一方面不能滥用,要有明确指征才用;一方面是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果遇到需选择的情况,已有长时间使用历史的“老药”一般比新药更安全,能用一种药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多种药物。

在临床中,张睿经常接到刚刚发现怀孕的孕妈妈来咨询之前用的药对胎儿是不是安全,她提醒,医生判断需要准确信息,咨询前孕妈妈需要把药物信息、最后一次月经时间(或推测受孕时间)、用药的量和频率搞清楚,“提醒大家,一定要学会看药品说明书,帮助判断孕期用药的安全性”。

保脾胃健康要养生 也别忘了做胃肠镜体检

寒露时节过后怎样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中医师赵静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医药养生的科普讲座。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赵静提醒有“老胃病”的公众,要注意胃部保暖,如果出现胃痛、反酸严重,要及时就医。赵静说,就在本次活动之前,有一个病人的活检报告提示了胃癌,这个病人就是感觉胃部反酸一个多月,做了胃镜,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溃疡病变。

对于平时容易手脚冰凉、体质偏虚偏寒的人,赵静提醒,寒露之后就该适当保暖,戒掉吃冰饮、长期吹空调等贪凉的行为,可以多吃温性食物,如牛羊肉、鸡肉等,做菜可多加生姜。

秋冬季节如何调理脾胃?赵静提醒,首先要规律作息,注意保暖,调整情绪,安神养气,同时适度运动,避免长期的抽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以保护胃黏膜,还要谨慎贴秋膘,“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但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大量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适当增加食物”。

作为消化内科医生,赵静也提醒,要重视胃肠镜的检查,因为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症状,胃肠镜是最直观的检查手段,“45岁以上人群,不管是否有消化道问题,都应该在常规体检中进行胃肠镜检查;如果平时有反复发作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或者有家族史,或者有一些高危生活习惯,就不一定要等到45岁了,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