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糖尿病肾功能受损能恢复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会慢慢毁掉肾脏!若有这5种早期症状,及早干预还能逆转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不是死于超高的血糖,而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器官病变。

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病是高血糖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该病不仅会加重高血糖,控制不好还会演变成尿毒症,造成糖友死亡。

不过,好在该病变进程较缓,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以下5种症状,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若出现,务必及早干预,还来得及。

糖尿病是怎么把肾脏毁掉的?

在了解5种早期症状之前,我们先了解糖尿病是如何伤害肾脏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出现了蛋白尿

我们的肾脏像一台清除代谢废物、毒物的过滤机器。

当体内血糖浓度过高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身体会刺激肾脏,让其过滤更多的血液,好让一部分血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不过,这就像是让一个滤水器超强度工作,过滤效果会慢慢变差,像蛋白质这样的有用物质也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2)质变:肾功能开始下降

肾脏过滤速度变慢,直接导致大量血糖堆积在肾脏血管中,造成血管损伤,肾功能下降。临床上,如果肾小球的滤过率小于60,基本可以判断为肾功能下降。

这5个症状,提醒你务必要开始关注肾脏健康

(1)腰酸、腰痛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负担过重,患者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感觉。

(2)出现尿蛋白或尿液中泡沫增多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出现障碍,有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而尿蛋白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常会漂浮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3)下肢、眼睑水肿

肾功能受损,身体里的水、钠无法排出,只好积聚在身体内。

如下肢、眼睑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浮肿。

(4)皮肤瘙痒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堆积的尿素、肝酐等代谢物只好堆积在体表,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5)血压升高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二者互为因果。

这5件事做好,肾脏健康不恶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肾脏压力,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6.0~10.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

(2)挑选安全的降糖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胰岛素都比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已经出现蛋白尿的糖友,只要肾小球的滤过率大于45,也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的。

(3)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

血压高的糖友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这两种药都是针对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能降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4)避免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建议以好消化的白肉为主。

(5)定期检查微量蛋白尿

2型糖友在确诊后要立即筛查是否出现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5年后筛查。筛查频率为1年1次。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微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

当尿蛋白呈阴性时,再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蛋白更敏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钟,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肾,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大并发症!如何治疗?一文讲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座城市,肾脏就是它的污水处理厂,忙碌而默默无闻地净化血液、排出废物。

当“糖尿病”这位“不速之客”长期作祟,这座城市的处理厂便不堪重负,渐渐开始出现“瘫痪”的征兆。

这就是糖尿病肾病,一种悄无声息却暗流汹涌的危机。

许多人以为,糖尿病最可怕的只是血糖高。

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却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大并发症之一,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透析或移植。

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常常在无声无息中发展,等到症状明显时,损害已难以挽回。

如何才能识别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为肾脏“松绑”?今天,我们就围绕三个关键指标三类有效药物展开探讨,让健康知识在趣味和实用中融会贯通。

糖尿病肾病的隐喻:一条渐渐堵塞的小河

想象一条清澈的小河,它承担着输送生命之源的责任。

而随着时间推移,垃圾逐渐堆积,河道变得狭窄、浑浊,水流减缓,甚至完全堵塞。

这正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过程。

早期的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脏的过滤单元)会因高血糖的刺激而“过度劳累”,让少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

这种现象被称为“白蛋白尿”。

若不加以控制,炎症和纤维化就会像河道里的淤泥一样逐渐堆积,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衰竭。

问题是:垃圾初现时,河流看起来依然平静,甚至让人误以为“没事”。

这正是糖尿病肾病的隐匿性所在,也让许多人错过了早期干预的黄金期。

三个关键指标:糖尿病肾病的“晴雨表”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如同“藏在水下的冰山”。

但医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三盏指路的明灯,让我们能够提前发现问题。

1.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

尿白蛋白排泄率(UACR)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警报器。

它反映了尿液中蛋白质的泄漏情况。

如果数值超过30毫克/克肌酐,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就像一条小河的水质变化,UACR的升高是肾脏损伤的最早信号。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这一指标的异常也可能预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UACR,便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肌酐是血液中的一种废物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肾功能下降时,肌酐水平会逐渐升高。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判断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常,eGFR低于6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意味着存在中度以上的肾功能损伤。

就好比河流的流速,eGFR下降提示肾脏的过滤能力正在减弱。

如果不积极干预,肾功能的衰退将不可逆。

3.血压水平

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伴随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

血压就像河道的水压,过高的水压会冲垮堤岸,加重河流的堵塞。

控制血压是预防糖尿病肾病恶化的重要一环。

三类有效药物:为肾脏“清淤疏堵”

针对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提供了三类有效药物,它们如同“清淤工人”,为肾脏的健康保驾护航。

1.ACEI/ARB类药物:保护肾脏的“护城河”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的一线药物。

它们通过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泄漏等方式,减轻肾小球的压力。

想象一下,ACEI和ARB就像筑起的护城河,既能降低水压,又能守住肾脏的“城堡”。

研究显示,这类药物能延缓肾功能下降,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SGLT-2抑制剂:肾脏的“内循环清道夫”

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起到降糖、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脏的多重作用。

它就像河道清淤的“机器人”,在排出多余垃圾的还能改善河流的自净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肾衰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BB)与矿物质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减少炎症和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与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密切相关。

MRA(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新型拮抗剂)能够通过抗炎、抗纤维化作用,进一步保护肾功能。

它们的作用就像一股细致的修复力量,帮助河流恢复清澈。

目前,这类药物正在不断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健康的对比:坏习惯与好习惯的较量

有人说:“糖尿病肾病似乎离我很远。"这或许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心声。

而坏习惯的积累,如高盐饮食、不规律服药、忽视体检,正是在为糖尿病肾病埋下伏笔。

试想一下,每天一句“明天再管”,便是在为河道堆积一片垃圾。

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低盐低脂饮食、坚持运动、定期检查,则如同每日清理河道,为自己的肾脏减负。

结尾:一座清澈的河流,通向长寿的彼岸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就像河流治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三个关键指标(UACR、eGFR、血压)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而三类有效药物(ACEI/ARB、SGLT-2抑制剂、MRA)则是保护肾脏的得力助手。

或许你已经意识到,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河道管理者”,用科学和行动守护生命的清流。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记住:肾脏的健康,是长寿的基石。

而改变的开始,就在今天。

考文献:

1. 《糖尿病肾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