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足贴(糖尿病脚足贴怎么贴)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降糖足贴糖友能用吗?各种足贴糖友该怎么用?

降糖足贴糖友能用吗?各种足贴糖友该怎么用?

首先,千万不要相信“降糖足贴”!

前些年网络上大肆宣传的“降糖足贴”“化糖贴”,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纯粹是忽悠,非但不能降糖,还会导致皮肤严重过敏,足部变红、脱皮、瘙痒。若是继发伤口感染、迁延不愈,可能导致截肢、全身中毒,甚至送命。

多少年来,临床上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正规治疗最靠谱!反复强调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在此,我们要向这一经典理论的创始人向红丁教授致敬!千万不要以为足底贴上足贴,就能把血糖降下来。这种事,反正我不信!

其次,要问一下脚丫子的意见!

糖尿病病友的双脚比普通人脆弱、娇嫩,皮肤感觉不灵敏,血液供应比较差,很容易受伤。糖友日常自我检查双脚,会大大减少或避免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问题。

如果脚丫发紫、畸形、胼胝(俗称“老茧”)、足癣或者肿胀,甚至脚背、脚趾缝间、脚底、脚后跟等处皮肤皲裂、发生破溃、出血或者渗液,出现以上任何情况,都不能使用足贴。

有的老年病友视力差,反应迟钝,生活无法自理,需要请家人照料,即使足部自查没有问题,也不要考虑使用足贴。

再者,若是实在想用,请按说明书规范操作。

足贴仅供外用,若有皮肤过敏、伤口、湿疹、斑疹部位勿用。

睡前先温水泡脚;洗完脚后用吸水毛巾擦干,保持足部温暖干爽。

使用足贴不宜超过8小时,晨起必须撕掉足贴,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扯破皮肤,继发感染。

要保持足贴的完整性,不能扯破足贴,避免那些粘液渗漏。

去除足贴后,尚需用纸巾或暖湿毛巾擦拭脚底黏贴处。

请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要怕麻烦!

周斌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医生有话说: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们根本不会建议糖友使用足贴来作为日常保健,因为完全没必要啊!

搞得不好还会出纰漏,自讨苦吃!

想想司机老江的例子吧。

糖友一定要管理好糖尿病,悉心呵护自己的双脚。

若想尝试一些新鲜玩意儿,请先咨询医务人员的专业建议,千万不要道听途说,自己瞎倒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揭开流言的“科学”伪装

1月16日,中国科协梳理发布了“2018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在这份榜单上,食品安全和疾病健康方面的科学流言各占据一半。无独有偶,在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等联合发布的“2018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中,“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也位列榜单之首。

在中国科协举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相关报告指出,中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中国的科学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既是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基础手段,也是消除科学流言、伪科学的迫切需求。

专家指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根本之道在于加强科学普及,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普遍提升。

智止流言

提升科学素质 方能消除伪科学

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足贴能够吸附体内毒素、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这些关于食品安全和疾病健康的科学流言,一个个罗列在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的“2018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上。而“真相”是什么,请看发布会上的科学解读:

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主要吃面的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足贴变黑并不是排毒,而是汗湿了;收银员每天接触购物小票10小时,双酚A的摄入量也比安全剂量低42倍,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小票的致癌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再看“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既有事关人体健康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此外还有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误读 “宇宙墙为宇宙划定了边界”,对热点话题的误导“北斗地图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疫苗没用可以不接种”等。

“求真榜”分析,科学是讲究实证的,“酸碱体质”理论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做出一个科学判断要有统计学的思维,任何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都需要统计学家、疾控专家经过长期、系统的调研才能得出。至于“北斗地图软件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明显是在蹭“北斗”的热点。

省科协科普部张红兵部长表示,流言的盛行绝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涉及到科学素养、科学数据的分析,还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比如在中老年人群中,健康的流言就特别容易传播。但总体而言,流言止于智者,而这个“智”更多指的就是公民的科学素养,而提高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本报科学顾问、《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表示,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重要。学到了科学知识,不一定拥有科学精神;而你拥有了科学精神,就一定能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

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升至8.47%,江苏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1.51%,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京沪津三个直辖市,比2015年提高了3.26个百分点。进入新时代,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横向比较的话,大致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在首次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指出,中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充分,社会化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智止流言

促进公众科学素质 全世界都在行动

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史永超告诉记者,此次中国科协举全科协之力举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规模大、到会专家档次高、观点权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学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下一代,造福于未来。”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戈登麦克比恩说,他认为,全球科学界的一个重大职责就是“共同合作,促进科学素质发展”,而这需要把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和科学问题的整个科学素质的各种方法融合在一起。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马丁波利亚科夫教授说,英国皇家学会的工作涉及科学政策、科学教育以及科学通信、科学传播等不同的领域,他们所作的科学演讲所面向的听众主要有4类:政策制定者、公众、科学家、年轻老师或是其他年轻人。进行科学演讲的有科学超级明星,例如已经去世的霍金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前会长和现任会长;还有一些专业的传播者,在英国最著名的是参与制作《蓝色星球》的大卫爱登堡爵士;还有一些半专业的人士,他们大都是科学家,在电视节目中也非常活跃。英国皇家学会也会有一些报告、书或者是册子为公众提供科学答案,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文章等。

过去10年里,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角。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认为,科学就是刨根问底,包括三个要素:科学的目的、科学的质疑精神、科学的方法。中国需要正确的科学普及,就是既教科学知识也教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使得下一代的公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有着10年科普经验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普专家郭亮认为,“谣言的传播要么是讨好观众,要么是吓唬观众,科学传播也可以尝试这两种方式。”郭亮在中国科协的科普平台上曾经做过“天天看手机相当于脖子上挂两个西瓜”的科普,解释低头看手机对脊椎、脊柱的危害。他认为,这种方式吸引了公众的关注,达到了传播知识的效果,类似的实践是可行的。

探索创新

主体更多元 方法更现代

讲好科学故事,传播好科学声音,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同时要不断创新科学传播方式。

张红兵告诉记者,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政府部门自然起主导作用,江苏省科协目前每年的日程可谓满满当当,公众耳熟能详的活动就有每年5月份的科普周、9月份的全国科普日,长期面向四类重点人群——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行动;此外还包括六大工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程,社区科普实施益民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普产业助力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

目前做科普工作的不仅仅是科技厅、省科协,包括环保厅、水利厅、工信厅在内的很多部门也在做科普工作,但同时应该发挥更多主体的作用;类似科学松鼠会、果壳网这样的机构虽然不多,但在科普领域也彰显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还有一部分知名科学家比如欧阳自远院士也非常主动、积极地投身科普工作。每年省科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的活动吸引了大量高等级专家报名,但名气再大的专家还是需要试讲,因为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可是门大学问,科普报告不像学术报告,讲给教授、博士生的内容和方法未必适合社区、学校和军营的环境。

2018年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64.7%)已经超越电视成为江苏省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我省使用互联网者更愿意、更频繁地通过微信(94.6%)、门户网站(82.6%)、搜索引擎(78.7%)以及专门网站(68.7%)这四种主流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通过微博、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杂志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达到了40%以上。张红兵表示除了传统的科普渠道,尤其是要抓住新出现的各类自媒体,迭代发展的效应让它的传播能力有可能在科普工作中做到后发先至。果壳网创始人、CEO嵇晓华(“姬十三”)也认为,科学传播应该融入到大众文化中,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才有可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蔡姝雯 孙 庆

秦皇岛一老人用理疗仪+“纳豆”治疗糖尿病,脚差点儿烂没了!医生说……

广告合作:13603232639 | 0335-3663968

文末有今日午高峰路况信息

李大爷在保健品讲座上

领回“啥病都能治”的电子理疗仪,

加上日本“纳豆”治糖尿病一年多,

结果右脚大拇指变黑溃烂险些被截掉,

他闺女后悔又自责——

提醒大家,不怕拿我爸当反面教材!

72岁的李大爷出院了。在医院走了这一遭,他的双下肢多了3个支架,用于疏通下肢堵塞的血管,被纱布包裹的右脚大拇指发黑溃烂,险些被截掉。

一年前,

患有糖尿病的李大爷

停掉医生让吃的控制血糖的药,

只服用一种30粒870元的

日本进口“纳豆”保健品,

并且用一台电子理疗仪治疗糖尿病。

一个多月前,

李大爷右侧大脚趾发黑溃烂,

在家人的陪伴下就医,

医生检查发现,

由于血糖控制不佳,

他下肢血管堵塞严重,

出现足部病变。

“这代价实在太大了。我也不怕拿我爸的事儿当反面教材了。”11月28日,市民李女士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讲述老爸的经历,希望这个血的教训能给老年朋友一些警示。

相信保健品疗效,

私下停药,大脚趾险些被截掉!

李大爷是一名退休职工,患有糖尿病多年。在此期间,一直遵医嘱服药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与很多老年人一样,李大爷很注重养生保健,没事就去听保健品讲座,三天两头往家搬各种保健品和治疗仪。

女儿劝他少买点儿,说多了他就生气。一年前,李大爷听完课回来,带回来一台1.98万元的电子理疗仪,“宣传得挺好,说啥病都能治。”李女士说,除了这台理疗仪,父亲还长期吃一种名为“纳豆”的保健品。

这两样成了李大爷治疗糖尿病的法宝,他瞒着家人偷偷停掉平时吃的药,血糖也不按时测了。

今年10月底,李大爷发现右脚大脚趾趾甲盖下方出现一条“黑线”,起初也就火柴棍那么宽,他没当回事,以为不小心碰伤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天,“黑线”范围逐渐扩大,后来大半个脚趾头都黑了。

女儿觉得不对劲儿,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发现,李大爷血糖值太高,下肢血管堵塞,引发足部病变。

“你不一直都吃降糖药吗?咋这严重?”李女士很疑惑。李大爷这才不好意思地告诉女儿,他一年前就停药了,一直靠保健品和理疗仪控制血糖。

“你咋这糊涂啊?”李女士又气又急,她平时不和父亲一起生活,知道老人喜欢买保健品吃,没想到他竟任性地停了药。

医生安排李大爷住院治疗,为疏通下肢堵塞的血管,在他双腿下肢植入3个支架,右脚溃烂的大脚趾也清创消炎处理。经过及时医治,老人的脚趾暂时保住了。

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李大爷的血糖也得到控制。前几天,老人出院回家前,医生再三叮嘱他,一定不要私自停药了。“也怪我太大意了,怕他生气,没敢深说,由着他性子来了,这代价够大了。”

事后,李女士后悔又自责,她希望本报能提醒一下老年朋友,不要过分迷恋和相信保健品的功效,有病还得吃药,以免像她父亲一样耽误病情。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品,

糖尿病人不可擅自停药

“在日常接诊中,像李大爷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海港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门晓彦告诉记者,她就曾遇到一位老人相信足贴能治好糖尿病,私下停了控制血糖的药,血糖控制不佳,足部也发生了溃烂。

“糖尿病是慢性病,要依照病情,由专业医生制定方案控制血糖,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喜好自行处理。”门晓彦说,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很多,有些根本没有药用成分,有些过分夸大疗效。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品,尤其是一些成分不明的保健品,贸然服用可能会对肝肾造成损伤。”门晓彦说,曾有糖尿病患者告诉她,自己在吃一种中药成分的保健品效果很好,血糖短时间内就下降特别快。

“中药药性缓慢,降糖过快明显就存在问题,可能添加了药性过强的药物成分。”门晓彦说,血糖下降太快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危险性很大。还有一些宣传可以根治糖尿病的产品更是不可信,“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手段,只能控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依赖保健品,在接诊中过程中,她发现老人们私自停药或换药的情况非常普遍,“测一两次血糖看数值正常就私下停药,还有的是听别人说哪种药吃了有效果,自己也换药。”门晓彦说,“血糖要全天不同时段多次监测,一两次的测量结果并不准确。而且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病情也不同,对别人适合的药,对自己未必就合适。”

在此,

门晓彦也提醒老年朋友,

一旦确诊糖尿病,

一定要按照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治疗,

饮食清淡少吃油炸食品,

也要适量运动,

擅自停药或换药都是不可取的。

保健品不是药品!

扩散给更多人知道~

记者:周磊

编辑:侯红玲

责编:王勍 李蔷

终审:马力 张晓阳

市区方面的路况信息

根据交通大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城区内,与正常速度相比,行驶相对缓慢的道路分别是:

揽月街,由西向东,平均时速低于24公里;

文化路,由南向北有0.1公里拥堵,平均时速低于29公里;

建国路,由南向北,从河北大街中段到北环路有0.1公里拥堵,平均时速低于30公里;

揽月街,由东向西,平均时速低于31公里;

红旗路,由南向北,从光明路到北环路有0.1公里拥堵,平均时速低于31公里;

秦皇岛境内各条国省干道也是可以放心出行的。

高速方面路况信息

京秦高速,京秦高速全线畅通;香河东站因设备改造,货车及大中型客车无法下道。

沿海高速,因涧河主线站车流量大,乐亭东站至南堡站天津方向禁行。

承秦高速,承秦高速秦皇岛段恢复正常通行。

更多实时路况信息可以收听经典流行FM101.2,每天早9:30的路况实时播报。

(路况信息来源于秦皇岛交通运输指挥中心)

热点回顾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晚的工资就涨一毛!求zan求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