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饮食定时定量(糖尿病饮食定时注意事项)

红网·红视频 0
文章目录: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患者饮食应定时定量搭配合理

红网长沙11月12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易征洋 通讯员 刘雨滋)“大脑每日也要吃‘糖’!”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糖尿病日前夕,11月12日上午,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老干活动中心开展糖尿病日主题活动,向现场的百余位糖友支招:科学管理饮食,保证大脑每日获取足够的葡萄糖,既要防血糖升高,更要防低血糖。

活动现场,除了为糖友免费测量血糖、血压、BMI以及专家咨询外,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湘教授还以“糖尿病的健康饮食”为切入点,安排了两堂健康讲座。她主讲的《如何‘吃’能降糖》,通过独具特色的“配餐降糖厨房”,用实物食材展示的方式,对现场听众当日的早餐进行现场点评,中餐和晚餐准备如何吃,进行评估指导。

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11.6%。“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低血糖就是急性并发症。”李湘表示,许多糖尿病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很多食物以为自己不能吃而不敢尝试,因而吃得少,饮食单一,结果往往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更严重的是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头晕、恶心、眩晕、出冷汗、昏厥,甚至威胁生命。

“人的大脑每日需要100g-150g葡萄糖。也就是说,从事轻体力工作、劳动的普通人大约每天需要摄入1200-2200千卡热量的食物,才能保障大脑每日获得足量的葡萄糖。糖尿病病人也是如此。”李湘介绍,其实糖尿病病人什么都可以吃,只要做到定时定量,搭配合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每日、每餐都合理搭配,并控制总量。这样不仅可以吃饱、吃好,还可以保障大脑获得足量的葡萄糖补给,而且血糖也不会升高或者降低,保持相对平稳,避免波动大。

58岁的糖友张大爷已有8年的糖尿病史,由于工作比较繁忙、自己的保健意识弱,很少顾及自己身体,发现患病也不懂得调理,“一直都拿不准,到底哪些能吃,应该怎样吃”,病情一直也没什么好转。张大爷表示,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学到很多防病治病的知识,对于以后日常的调理和病情改善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以后这类的活动能更多举办些,为更多的糖友们服务。

相关阅读:专家教你“怎么吃”

人体每日所需谷薯类3-8两、菜果类一斤、肉鱼蛋豆类3-5两、浆乳类2-5两、油脂类2-2.5汤勺(一汤勺9-10克),也可以通过《食物交换份明细表》将此标准餐中的食物与自己喜欢的食物进行热卡转换,从而实现对自己的一日三餐进行多样化搭配,做到2周食物不重复,每天或者每餐30种食物,并多吃有茎的蔬菜。除了合理搭配饮食,应通过运动来消耗多摄取的热卡,达到“吃动两平衡”的目的,从而避免血糖过高。最好的运动方式是,餐后半小时、阳光下、树底下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或者稍累就行。

食物交换份明细表

“食物交换份”法,就是将不同类别的食物按照份量划分,每份食物所含热量类似,约为90千卡,可以在同类食物中互相代替。

糖友的饮食处方

对于糖友来说,过节期间要保持血糖平稳,选对食物是关键。

●如何选主食

节日餐桌上的主食,有蒸、煮、炸、煎的,有酸、甜、辣、咸的,有细粮、粗粮,也有混合的。面对丰富可口的主食,糖友还是应按平日的饮食习惯,定量进餐。尽可能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少吃白米、白面等过于精细的主食。

对于仅患糖尿病的朋友,建议每天至少进食一餐粗细粮搭配的主食,如两面发糕(玉米面、面粉)、金银馒头(小米面、面粉)、全麦面包、三和面(玉米面、豆面、面粉)、二米饭(粳米、黑米或小米)、小米糁饭(小米、玉米糁)等;若是合并有胃炎、胃溃疡、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或消化道手术后不久的病友,就要限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麦麸、高粱、糙米、玉米、黑米等制作的主食。

●如何选蔬菜

节日期间,糖友摄入蔬菜不能减少,每日应进食300~500克新鲜蔬菜(生重),尤其是深色(绿色、红色、紫色等)蔬菜应占一半;若糖友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疾病,应限制含盐较多的榨菜、咸菜等腌制菜品;如糖友正处于消化道手术后恢复期,应注意选择嫩叶或瓜茄等含膳食纤维较少的蔬菜,并且要切碎、煮烂,并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不选粗、硬的芹菜、豆角、韭菜、生萝卜、竹笋等蔬菜,以免对伤口产生刺激;对于牙齿有松动或脱落的老年糖友,要选择容易消化的,煮软、切碎的小块蔬菜,少选辛辣调味品加工的菜肴。

●如何选肉蛋奶豆

面对香味十足、丰盛的各种肉类食品,糖友需谨慎进食,不可超量,以平日摄入量为主。一般选择含脂肪和胆固醇相对较少的鱼、虾,鸡、鸭、鹅肉(去皮)及牛、羊、猪瘦肉等。尽量不吃红烧肉、猪头肉、肚肺汤、涮锅、浓肉汤、大块肥肉、动物内脏、腊肉、香肠、熏肉等含嘌呤和脂肪多的肉食。

肥胖合并有冠心病、高血脂的糖友,要选低脂或脱脂奶,保证每日300克液体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不要把乳饮料当成纯奶)。每周吃3~4个完整的鸡蛋(蛋白和蛋黄一起吃)。合并有肾脏疾病的糖友,要慎选豆类制作的菜肴,如家常豆腐、麻辣豆腐、拌豆腐丝、炒豆芽等,要控制进食量。

●如何选水果

节日期间,家家准备的水果也会异常丰盛。糖友要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来挑选,如果血糖平稳或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可适量进食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一般选择苹果、雪梨、草莓、柑橘、桃、柠檬、西瓜、樱桃等。最好在两餐之间进食,每日200克以内为宜,并适量减少主食量;对一些陌生的、含糖高的水果,还是点到为止,切不可过量。

●如何饮酒水

节日期间,糖友要保证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主,避免饮用含糖软饮料。另外还要戒烟限酒。

●如何选油盐

食盐每日摄入不超过6克,若糖友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肾脏病,每日要控制在2~3克,可选用低钠盐(高钾患者除外);若是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要选无碘盐。烹调最好选植物油,不用动物油,每日用油控制在25~30克。若在饭店进餐,最好准备一碗开水,把菜肴涮一下再吃。

●如何选坚果

常见的坚果有花生、葵花子、南瓜子、开心果、腰果、榛子、松子、核桃、栗子等,这些坚果含脂肪和淀粉都比较多,属于高能量食品,糖友要注意节食。

节日期间,娱乐活动比较多,容易导致生活不规律,糖友还是要尽量按平时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不可漏餐(每天吃2顿饭)。还要注意进餐顺序,应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这样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利。另外,糖友还应坚持适当运动,这样才能保持血糖平稳,健康过节。(老年健康报)

来源: 东南早报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人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 在治疗上要多多注意外,饮食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要了 解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 制血糖,才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糖尿病饮食存在的误区:

1、少吃或者不吃主食。 因为吃主食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少吃或不吃,血糖就会正常,这种说法不是百 分之百对。主食是会升高血糖,但人类活动的能量最主要就是靠碳水化合物提供, 而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主食中,因此补充能量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主食,但要 控制总量,如果少吃或不吃主食,就可能会使脂肪和蛋白质超标,且总体需要的能量 不足,会导致身体里面的脂肪和蛋白质过度地进行分解,患者就会出现消瘦、营养不 良等情况。

2、粗粮的摄入量没有限制。 粗粮有非常多的膳食纤维,不但可以使血糖、血脂的吸收速度变慢,还有利于胃 肠道的蠕动速度加快,从而有利于排便及血糖控制。但是长时间,无节制的进食粗 粮是不利于身体对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还会出现肚子胀的情况,所以,每天摄入 的粗粮的量最好就在 50~100 克之间,并且要适当地和细粮搭配在一起吃,可以在 主食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粗粮,就比如说,在蒸饭的时候可以在大米里面加入一点糙 米或薏米,或者在打豆浆的时候加入一点玉米等。

3、在治疗时不需饮食控制。 有人认为,如果一直吃降糖药或用胰岛素降糖,在饮食方面就可以不用有所顾 忌了,这明显就是错误的,指南规定:饮食是贯穿治疗始终的,如果糖尿病患者不对 自己的饮食加以控制,就会使胰岛的负担加重,血糖控制不佳,加大用药会出现药物 的毒副作用,对病情的发展会后不利影响。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多 加注意,需定时定量,有条件最好就是去正规的医院找专门的营养医师,根据处方来 决定吃东西的量,将饮食和运动充分结合起来,把血糖控制好。

糖尿病该如何吃?

(一)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所以需要请专门的营养师根据患者自身 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饮食方面就可以不用管 了,一个月最少都要去医院复查一次,在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

(二)三餐分配要合理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比较稳定,那么一天三顿饭一定要规律,基本定时定量;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太稳定的话,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加餐,遵循 少食多餐原则,一天可以吃五六顿,但是要控制好总量,将每天需要食物的总量平均分成五六份就可以了。

饮食一定要控盐

有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确在平时会很注意盐的摄入量,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无意 间吃些含盐成分比较高的东西,认为除食盐外都不算盐,其实比如鸡精、酱油、酱菜、 泡菜等含盐也非常高,患者无意中会过多摄入盐分。因此,为了不要摄入过多的盐, 应该做到看得见的盐和看不见的盐都不要多吃。

每天要多喝水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饮料一般高糖、高热量,虽然有些饮料 注明无糖,但其实成分中也含有糖和热量,一个成年人每天最少要喝 1600 毫升的 水,在平时一定要多喝白开水、柠檬水,最好就不要喝饮料。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