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单身(一型糖尿病婚姻)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八件事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如果你活得足够长,患上老年痴呆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有9%的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然而,如果你活到了85岁,这种可能性会上升到近33%。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神经科学家大卫·珀尔马特医生认为,关于老年痴呆的这些数字确实令人震惊,但实际上你能做很多事情来降低这一风险,最关键的举措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尽管基因对你是否患上老年痴呆症很有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悉心照顾好自己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某专业网站近日总结了八种需要避免的常见错误,它们能降低你患上这种可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1体重增加

虽然你可能不是故意增加体重,但如果磅秤上的读数一直在攀升,就需要小心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痴呆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体质指数(BMI)高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体质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相当于身高1.7米的人其体重增加了13.6公斤),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增加约1/3。

2血糖升高

未能得到很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长期以来就与老年痴呆症之间存在着关联,因为血糖升高会损坏所有的器官,包括大脑。然而,即使是血糖含量轻微上升也会造成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平均血糖含量为115毫克/分升(处于前期糖尿病的范围)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比血糖含量正常的人高出了近20%。

为了确保不悄悄进入前期糖尿病的范围,45岁以上的人每年都要做筛查;如果你超重或者有老年痴呆症的其他风险因素,做筛查的年龄还要提前。

3成为沙发土豆

锻炼达到出汗的程度不仅能让你身体更强壮,运动还能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的含量,这种蛋白质能防止现有的大脑细胞死亡,并有助于制造新的脑细胞。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最高的人患上痴呆症的比例最低。

如果你不是那么爱运动,也不必为此恐慌,从现在开始锻炼还不算太晚。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报告有记忆问题的50岁以上人群如果每周比对照组多行走9000步(约合6.4公里),那么他们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会有所改善。珀尔马特医生建议人们每天从事30分钟中高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或慢跑)。

4对含脂肪的食物食用量少

食用脂肪并不一定会让你变胖,它反而会对身体和大脑起到保护作用。食用高脂含量饮食的人往往对碳水化合物的食用量较少,特别是加工过的碳水化合物,这种食物会造成引起老年痴呆症的炎症。

美国梅奥诊所的医学专家在2012年发现,饮食中脂肪比例较高的人(超过每日摄入总热量的1/3)比饮食中脂肪含量不到1/4的人患上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要低42%。

珀尔马特医生建议人们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的50%以下,多食用有益于心脏健康(同时也能促进大脑健康)的脂肪,包括橄榄油、亚麻籽、坚果和含有大量脂肪的鱼肉(如鲑鱼)。

5缺乏维生素D

很多人没有获取到足量的这种阳光维生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实际上需要更多的维生素D。70岁以下的人群对维生素D的推荐日摄入量是600国际单位,70岁以上的人群为800国际单位。

维生素D对各种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脑健康就是其中之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表在《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维生素D含量最低的人比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高出了53%,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人这一风险会上升到125%。

在你打算服用维生素D之前,请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或通过验血来检测维生素D的含量。

6喝软饮料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表在《中风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每天至少喝1杯含有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比完全不喝软饮料的人在10年内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要高出近3倍。这并不意味着喝低糖饮料就没事了。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痴呆症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每天喝1杯低糖饮料与大脑体积减小有关。

甜饮料(不论是含糖,还是人工甜味剂)不仅会引发损害大脑的炎症,而且还会增加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珀尔马特医生建议人们喝不含糖的冰茶、矿泉水(随便加入些新鲜水果)或凉白开水。

7生活在交通拥堵环境中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群要多加小心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居住在距离交通繁忙的道路50米以内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比住在距离交通拥堵环境300米远的人高出了7%。

研究者推测空气污染物会进入血液,引起炎症,对心脏和大脑造成不良影响。

8保持单身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的研究者发表在《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与已婚人士相比,终身单身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高出了42%;鳏夫患上此病的可能性上升了20%。研究者推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结婚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沮丧,而这些不良情绪是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因素。

不论婚姻状况如何,你都要确保能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多花些时间与朋友和志愿者待在一起,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思维功能敏锐,还能让你感到快乐。文/王萌

呼吁公众放弃针对1型糖尿病人的成见

微糖APP-----糖尿病贴身管家

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IDF官方杂志上发表评述,呼吁公众放弃针对1型糖尿病的成见,停止对这种可控慢性病患者的歧视。这篇文章的中文版即将刊登在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年第23卷第3期。

这篇文章不但引起了医疗界的关注和患者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多方的思考。这篇发表在国际糖尿病联盟官方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一种疾病---1型糖尿病上。

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而且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这种可控的慢性病在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令人谈之色变。纪教授等在文章中指出,由于陌生和成见,1型糖尿病患者在中国依然面临着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举步维艰的严重歧视。在中国,作为一种医学上早已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多数患者选择终身隐瞒患病史,甚至讳疾忌医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

实际上,早在九十多年前,当胰岛素被发现并用于临床后,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就可以控制高血糖和避免发生因缺乏胰岛素所导致的昏迷甚至是死亡。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当患者能够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心,每天不需躲躲躲闪闪而是规律地使用胰岛素和监测血糖,及时加餐或适当运动,科学饮食,按时复诊与医生讨论调整胰岛素剂量和自我微调,使血糖能够处于大致健康的范围,1型糖尿病患者就能够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寿命和较高质量的生活。

国际上一项多个医学中心参加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19.1%的中国糖尿病患者反映因患糖尿病而遭受歧视,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0.6%。虽然没有直接数据证实,但纪立农教授等基于临床观察认为,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遭受的歧视程度远比2型糖尿病严重。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加上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的科普工作,使得公众对糖尿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已经不复存在,“2型糖尿病是与高血压等相提并论的同一类慢性疾病”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1型糖尿病还非常陌生。

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第一个有关糖尿病患者权利的宪章。这部宪章的核心内容所围绕的前提是糖尿病患者享有同其他人完全一样的社会权利,且不需要通过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来享受这一权利。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1型糖尿病患者面对的现实非常严峻。

已有38年病程的1型糖尿病患者、工作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张琪告诉记者,1型糖尿病患者在升学、择业、婚恋方面普遍受到困扰和歧视,在入学和工作中不能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机会,这仍然是目前存在的现状。

在我国,对1型糖尿病的社会成见给这一群体带来偏见、标签化及对个体的贬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中国是全世界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在中国,像很多其他的罕见病如癫痫一样,1型糖尿病患者会被社会视为“怪物”。一位患儿的家长告诉记者:“中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太少了。如果我们告诉别人我孩子的病情,他们会认为我的女儿很奇怪。”同时,有误解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患者的家庭应该为这种疾病负责。也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很难找到配偶或被配偶的家庭所接受。很多适婚年龄和超过适婚年龄的大龄青年1型患者至今单身或在对方知晓病情后离异。专家指出,尽管实际情况是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远不如2型糖尿病明显。

在中国,体制性的歧视——如学校及用人单位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歧视举措——也比比皆是,使这一遭受社会偏见的群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例如2001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修订)明确规定糖尿病人不予录取。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全国残联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招生指导意见》指出“患有严重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因为Ⅰ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在招生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被认为是“严重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在与国家公务员录用相关的体检标准中,也有同样的歧视性条款。这些歧视性政策支持的体制性歧视迫使1型糖尿病患者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糖尿病病情来避免“丢脸”、获得升学及就业的机会。一位男性1型糖尿病患者告诉医生,因不希望自己的姓名与1型糖尿病之间产生任何联系,他不使用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而是自费支付与糖尿病相关的所有诊疗费用。

隐瞒病情可能给病人带来一些严重后果,例如忽略胰岛素注射,或是患者由于老师、朋友和同事不了解病情而在出现低血糖时无法获得帮助。社会成见带来的羞辱感、恐惧感和罪恶感更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妨碍患者使用能够更好控制血糖水平的胰岛素泵或采取每日多次注射皮下胰岛素的方法管理血糖,使患者不愿参加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科研活动、参与那些可能让他们获益的健康促进活动等。

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针对疾病的社会成见威胁及不良后果需要更强大的干预。2014年2月,中央电视台(CCTV-1)以《隐藏在“孤岛”的人们》为题,录制播出了2集以1型糖尿病患者为题材的纪录片,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我国多位内分泌医学专家都曾呼吁,需要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行动策略来提高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宏观的社会层面上,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公众对于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一种需要日常自我管理的慢性疾病。

纪立农教授等强调,在个体和个体间层面,医务工作者应从整体医疗,而不是传统的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管理1型糖尿病,应充分意识到社会成见给疾病管理带来的阻碍。对患者开展疾病应对技能的咨询也应纳入对患者的医疗照顾中。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应该通过在研究工作中将1型糖尿病患者视为带有一种慢性可控疾病的人,而不是动辄将他们打上“病人”或“糖尿病人”的标签。同时,应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扩大疾病干预的范畴。只有与1型糖尿病相关各方的协调行动才能使每个个体的治疗得到改善,最终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双重收益。

关注微信公众号:boyibangdy

985毕业银行工作,由于确诊糖尿病,2段感情无疾而终至今单身

13岁就确诊了1型糖尿病,但糖尿病友李梅的人生,在别人看来,却比大多数人都要出彩。

她从小学习成绩棒,读的是省重点高中,后来考上南开大学,还考了手风琴七级证书,擅长拉丁舞,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还兼做舞蹈教练,然而,年轻貌美且事业有成的她,在感情上,却经历了许多挫折。

今天将李梅的故事分享给糖尿病友,希望大家终有一天都能爱情事业双丰收!下面是李梅的自述:

从小我就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3岁就登台跳舞唱歌,乐器也玩的很好,学习成绩也没让爸妈操心,一直都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直到我上初二,我经常感觉又累又饿又困又渴,而且浑身难受,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整个人以极快的速度变得消瘦,但是去几家医院看了,却都没有查出原因。直到我在一家大医院确诊了一型糖尿病。

从那以后,我就过上了每天打针的日子,但那时年纪小,也没有太多烦恼,很快就恢复到了以往的状态,后来顺利考上重点高中,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只是,看似顺风顺水的生活,并不能掩盖我内心的心酸。

在确诊的那一年,我的爸妈就离婚了,我跟着妈妈相依为命,那时候我还没有医保,所有的胰岛素、针头等医药费用都要自费,妈妈经常是上完白班还要上夜班,非常辛苦,那时候的我只想着熬过去就好了,等到我工作了,情况就好了。

确实等到工作了,生活条件终于好了不少,至少再也不用担心用不起胰岛素,在外人看来,我工作稳定,生活小资,确实过得很不错,但还有一件大事并没有解决,那就是我的婚姻问题。

因为爸妈的关系,我对男性是有一些排斥的,再加上我的病,我总觉得别人会嫌弃我,虽然内心也是非常希望有个人可以陪我到老,就这样拖到了30岁,我终于决定要好好找个对象了,当时的我想,既然我配不上同样条件的男人,那么找个条件差点的,也许人家可以接受我吧?

就这样,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决定抛开学历、经济、性格、家庭条件等等因素,只有一个要求,真心对我好,可以接受我的一切。于是我还真的遇到了 Z先生,他非常想结婚,也明确表示家里不会反对。

交往没多久,我们就结婚了,我以为没有房子,没有好的工作,都可以慢慢来,但我高估了我的承受能力,因为来着精神跟身体上的压力,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没多久就有了并发症,眼睛要做手术,银行的工作暂时干不了,没有了经济能源。

Z先生听说后,要我回娘家养病,期间电话越来越少,到后面几乎就是那几个字“我手机快没电了”,我知道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不愿意跟我这样一个“残废”过一辈子,没多久我们就和平离婚了。

后来我想过,也许之所有会有这样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经济或者我身体的原因,而是我们两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对未来也没有一致的看法。这一年是我最为艰难的一年,眼睛几乎失明,丢了工作,没了爱情,啥都没有了。

在我最为脆弱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出现了,他也身患残疾,与我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只是那时候的我,还没准备做好接受新感情的准备,因为有些怕了,但我又贪恋他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在我另一只眼睛也出问题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我,一直在我身边默默照顾我。

我以为自己真的遇到真爱了,在慢慢的调理下,我的眼睛渐渐在恢复了,我也终于被他打动了,把我的所有存款给了他创业,在我以为日子开始好起来的时候,现实却又再一次把我推向了深渊!

他以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提出了分手:你人非常好,各方面都优秀,但是我家了解了你的身体情况后,他们坚决不同意。

我当时真的非常委屈,以前你家里不就知道我的情况,怎么等到现在又不同意了呢?除了身体方面的问题,我哪一方面比你差呢?别人说是我太善良了,总是付出所有,我以为只要我付出真心,别人就同样会付出真心,但我真的错了!

后来我仔细思考过,我总是认为配不上跟我条件差不多的男人,所以找那些在学历跟经济等方面都跟自己有极大差距的,对于男人来说,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压力,因为别人也会认为我们并不般配,面对这种压力跟异样的眼光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但可惜我遇到的人并没有。

所以我也想告诫糖友们,虽然我们身患疾病,这是没法避免的事实,但我们同样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对命运不屈服,乐观坚强,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比任何普通人要差,所以,不要故意降低要求去迁就别人,如果自己都不能接纳自己,自己都不能爱自己,谁又会爱我们呢?

虽然我现在还是单身,但我以后一定会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包括爱情,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见适合我的那个人!

【三诺控糖】每天分享真实糖友控糖故事,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