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腿烂(糖尿病腿烂是什么原因)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容易“烂”?

来源:生命时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博士 朱小明

对健康人来说,脚受点小伤不是大问题,养养就好了,糖尿病患者却绝不能大意。对他们来说,糖尿病足是最严重、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住院、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发病离不开三大罪魁: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软组织感染。

血少,足部缺营养。血液快速地“游走”才能为全身组织、器官带去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抗感染细胞,保证机体健康。但动脉硬化等疾病、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下肢血管病变,比如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静脉堵塞等。这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尤其是下肢远端和足部。当下肢缺氧、缺营养时,便会出现疼痛、腿脚抽筋、皮肤发红、干燥、脚趾甲增厚、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溃疡或坏疽。

受伤,患者难发现。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占50%以上。它的症状千差万别,有些患者只感觉足部轻微刺痛,也有患者感觉到烧灼样、刀割样剧烈疼痛,但真正危险的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当足部对压力、异物等感觉迟钝或麻木时,即使有外伤、烫伤等足部损伤,患者也不易被发觉,导致创口更加严重。

感染,让病情恶化。在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中,足部外伤的感染几率大大增加。但糖尿病神经病变使得感染的典型症状——红、热、痛等都可能被掩盖,对老年患者来说,足部老茧、擦伤、水泡、皮裂、足癣、甲沟炎等,还可助长感染的蔓延,比如部分患者足底的溃疡常长在老茧下面,导致脓液无法排出,病情快速恶化;如果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引发深部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筋膜炎、坏疽等,预后不良。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老茧或皮肤渗出聚集性水泡,或老茧或脚趾下颜色发生改变,甚至有疼痛或红肿热等不适时,需警惕足部感染,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糖尿病足老烂腿,怕你不了解,更怕你一知半解!

由于糖尿病足老烂腿人群患病率高达1.1%—1.8%。它是常见的慢性病,且大部分老烂腿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所以很多人对它并不重视。也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足老烂腿是老年病,是身体的自然老化,并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却不知糖尿病足老烂腿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缺血、坏死,从而引起肢体坏死。

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

动脉性溃疡:也称缺血性溃疡,主要是由动脉血管阻塞、肢体缺乏血液供应所造成的,多由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发展而来。伴有剧烈疼痛和溃烂并存。

发病症状:患者常感到肢体发凉、怕冷、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腿疼,被迫停下来休息一会,才能再次行走,走路的距离会越来越短,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静息性疼痛(不活动的时候腿也疼,尤其到夜间加重,难以入眠)直到下肢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皮肤溃烂。

发病部位:多发于下肢小腿、整只脚

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病变及血管病变性溃疡也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血管病变会导致足部缺血、感染、溃疡,在我国高达27.3%的截肢是由糖尿病足所致。

发病症状:早期表现为五大症状,小腿和脚麻木疼痛、烧灼感;小腿皮肤呈紫红色或紫灰色;脚上和小腿明显发凉;皮肤感觉减退甚至失去知觉;趾甲变厚、发黄、脚上皮肤干燥脱屑。

发病部位:病变始于脚趾。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皮肤红肿、溃疡、坏疽(干性发黑、湿性发黑)甚至导致截肢,是糖尿病中晚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有数据统计,老烂腿临床常见,各个季节均可发病,尤以冬季更为常见。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每年新发病率在0.5%~3.0%左右;糖尿病足老烂退溃疡较浅者经保守治疗,大多恢复良好。溃疡较深者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取手术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

什么!糖尿病还会烂脚?!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有多少朋友认为糖尿病就只是血糖高?不是!糖尿病还会导致足部、眼部、肾脏等多个位置出现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花费最多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幸福感。戳下图,带你了解糖尿病足健康素养提升V计划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