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阳后儿童糖尿病(儿童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孩子“阳了”,出现以下症状赶紧送医院!

与以往的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感染导致重症死亡率在全世界都有明显的下降,目前的重症率大概在1%左右。但由于它在人群中的传染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儿童中的传播比以往的毒株有明显增加。虽然儿童感染新冠的死亡率非常低,但是也可能导致儿童重症,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的风险将增加。与成人类似,患有肥胖、糖尿病、哮喘、慢性肺病或免疫抑制的儿童,患重症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不少家长在孩子“阳了”后会感到非常纠结:到底要不要去急诊?面对人满为患的急诊,不去可能会耽误病情;去了,不仅排队时间长,还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主治医师刘霜给出指导: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后出现以下症状,需尽快就医。

1.持续高热超过3天。

出现呼吸急促(小于2月龄,呼吸次数≥60次/分;2~12月龄,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呼吸次数≥50次/分;1~5岁,呼吸次数≥40次/分;5岁以上,呼吸次数≥30次/分)。

2.活动能力或意识水平下降,如出现昏睡、刺激后也不能清醒、持续哭闹,甚至出现抽搐。

3.拒食或进食困难、反复呕吐或腹泻、尿量明显减少。

4.出现皮肤或口唇苍白、四肢发紫。

本身有其他疾病的孩子,出现任何无法确定的症状或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央广网

美媒: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或引发儿童糖尿病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21日报道,一些初步研究显示,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概率可能上升至高达77%。

报道称,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人数上升与新冠病毒有关。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医院确诊患有1型糖尿病的儿童人数比基于前几年数据得出的预估高出57%。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30天后,未满18岁的患者出现1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增加31%至166%。在德国,在2020年和2021年,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新增病例显著增加,在挪威和芬兰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上述研究大部分是通过对住院人数和诊断结论进行数据分析完成的,远远无法确立新冠病毒与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与这项糖尿病研究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深科学家莎伦·赛义达说,许多因素可以解释这些数据,可能是新冠病毒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从而导致糖尿病;可能是本身易患糖尿病的儿童感染了重症新冠肺炎,之后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也或许是父母对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儿童更加关注,较早发现糖尿病的征兆。

赛义达说,不管原因如何,新冠病毒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极其重要,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弄明白正在发生的情况及其原因。

报道指出,虽然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可能是生活方式因素——封锁隔离期间久坐的生活方式或较糟糕的饮食——导致的,但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赛义达说:“这可能是因为新冠病毒直接对跟糖尿病风险有关的器官系统造成了影响。有可能是新冠病毒通过直接攻击胰腺细胞,从而导致糖尿病。”

凯斯西储大学医学教授、一项电子健康数据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帕梅拉·戴维斯说:“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前感染了病毒可能引发糖尿病,因此,对于新冠疫情暴发后糖尿病患者增加,我们不必感到震惊。”

他参与的这项研究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的10岁以下儿童出现糖尿病的概率上升至近80%。他说,患糖尿病的概率上升甚至超过了患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很显然,新冠病毒与糖尿病存在某种关联”。

报道称,新冠病毒和1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可能存在于自身免疫性反应中。

戴维斯说:“有很多报告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增加,而且,由于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风险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糖尿病可能会被列入越来越长的新冠病毒长期后果清单。例如,在新冠后遗症患者身上发现了自身免疫性抗体,尽管病毒对胰腺β细胞的攻击(由此引起糖尿病)尤其令人担忧,因为这些细胞无法像其他许多细胞一样再生。

科学家们会继续研究新冠病毒与糖尿病的联系,但家长们和护理者可以采取行动,首先是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以保护他们免遭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包括患糖尿病。

戴维斯说:“最好是预防这种疾病以及其他后果……疫苗接种在这方面有着极好的作用。”

来源:参考消息网

糖尿病患儿阳后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通讯员 祝瑶玲 张冰清

随着“阳”圈的逐渐扩大,身边不少糖尿病的孩子也纷纷中招。当本就需要注意日常血糖和胰岛素用量的“小糖宝”变成了发烧咳嗽的“小阳人”,可真是愁坏了家长。

“医生医生,我们家宝宝有糖尿病,是不是更加容易感染新冠啊?”

“孩子今天血糖测出来很高,跟阳了有关系吗?”

“感染新冠后,我家宝宝血糖忽高忽低,我该怎么调整胰岛素用量?”

……

家长们通过微信向浙大儿院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发来了求助提问,医护人员不仅在微信上对家长的疑问一一作出了解答,还在科室主任董关萍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将糖尿病患儿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回答进行了整理汇总,供家有糖宝的宝爸宝妈们参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糖尿病更加容易得新冠吗?NO!

目前尚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糖尿病患儿们更具有新冠易感性。但在新冠爆发流行的趋势下,无论是健康儿童还是糖宝,都有极大的感染风险。

而数据显示新冠患者重症及死亡病例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而糖尿病则是除外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的初始变异株可诱发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以及重度胰岛素抵抗。

所以糖尿病患儿的父母们不可掉以轻心,仍需做好防护、注意卫生,防患于未然。

患上新冠以后,血糖是会升高还是降低?都有可能

一方面,在感染、发热的刺激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性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能够提高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它们能够抵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使糖尿病患儿们的血糖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由于新冠引起的反复呕吐、咽痛、味觉丧失、食欲下降可导致摄入的急剧减少,碳水化合物来源减少,使血糖降低。

这两方面互相影响,使的血糖的调节更加具有挑战性,就算是平常已经对血糖变化规律和调节方法驾轻就熟的糖尿病患儿家长,此时也可能“翻车”,所以,应该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做好详细的血糖记录。

糖宝们出现什么症状时必须去医院?

划重点!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

当糖宝们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腹痛、频繁呕吐甚至不能进食、小便少、四肢凉、皮肤发花、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呼气中有烂苹果气味、精神状态差、总是昏昏欲睡至昏迷、乏力、心慌、多汗、抽搐等情况,说明极有可能并发了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等危急重症,需马上就医。

家长该如何做好阳性糖宝的护理工作?

驾稳“五驾马车”,稳稳跨过“三道坎”。

患新冠的糖尿病患儿们,除了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相关感染症状外,由于感染诱发的代谢紊乱加重,他们的面前还比其他小朋友多了“三道坎”,那就是“低血糖、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要保证我们的糖宝能够安全地跨越这“三道坎”,就需要糖宝爸妈做好“掌舵人”驾好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具体来说:

饮食:糖宝的膳食结构需个体化,尽量避免单一的米面类食物,例如早餐可以选择牛奶、鸡蛋加麦片等易于保存且营养价值高食物,同时尽可能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应该尽可能避免无规律、不节制的进餐。

运动:虽然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在感染期间,应当适当调整原有的运动方案。在身体条件允许、并满足血糖在5mmol/L~20mmol/L的条件下,可以适当进行室内活动,避免大强度、长时间活动增加心肺负担,推荐室内步行、踏步、太极等,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运动量至平常水平。

用药:疫情当下,糖宝们居家、网课时间延长,活动量减少,消耗减少,感染诱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各种因素相交织,血糖变得更加“难以捉摸”,需根据进食情况、血糖变化,相应调整胰岛素用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糖宝食欲不振,可能需要适当降低胰岛素剂量,但即使糖宝没有进食,也不要贸然停用基础胰岛素。同时,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由于胰岛素药物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糖宝爸妈“精打细算”,提前规划余量胰岛素应用时间,避免因为胰岛素不足诱发酮症酸中毒。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需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宝们来说,当出现持续高热、严重感染、脱水(如频繁腹泻或呕吐、液体摄入量减少、发热大汗)等相关情况时,需考虑暂停服用二甲双胍,防止乳酸酸中毒,严密监测血糖,并及时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自我血糖监测:目前血糖检测方式主要有持续皮下动态血糖监测和多次的末梢血糖监测。新冠感染从多方面影响血糖水平,对于感染急性期的糖宝来说,即使既往血糖控制良好,也应该适当增加末梢血糖监测的次数;此外,使用某些较陈旧的持续皮下动态血糖设备时,需注意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或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糖结果假性升高。

糖尿病教育:建议通过网络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糖尿病的学习管理,学习糖尿病危急重症的初步识别,加强父母、糖友、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精神压力。耐心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体验,给予鼓励、关爱与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