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升蹲对糖尿病(糖尿病人深蹲)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会“蹲”的人老得慢!蹲起5分钟相当于走1小时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树老根先枯”,双腿是身体的枢纽,有人体50%的神经、50%的血管,流淌着50%的血液,因此养好双腿是养生健身的关键。

下蹲运动就是保养双腿、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腿部肌肉的一大利器。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正确地“蹲”出好身体。

受访专家

辽宁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吴峰

北京体育大学健身健美讲师 鲍克

5个健康好处“蹲”出来

下蹲,不仅省时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节省空间,无论在哪里,只要能站立就可以。

辽宁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吴峰指出,蹲起运动5分钟就有行走1小时的锻炼效果。除此之外,下蹲还有以下5个好处:

1

增强肌肉力量

下蹲活动需要胸背部及腰腹部肌肉的配合,甚至有的动作需要上肢的配合,实际上这是对周身肌肉整体活动的训练。

重复活动可以增加大脑对身体屈伸活动的控制性,使人能适应身体的突然屈伸变化,降低摔倒的风险。

2

提高骨关节灵活性

适当的蹲起活动可以增加髋、膝关节的活动,适当增加灵活性,巩固膝关节稳定度,延缓关节老化。

3

预防心血管疾病

下蹲活动可使周身血管规律性地收缩舒张,减少心脏外周阻力,改善微小血管的弹性,减少心脏负荷。

反复下蹲、起来、再下蹲,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此外,它还对稳定血压、调整内分泌有积极作用。

4

抗衰老

当人蹲下时,双腿和臀部肌肉受到挤压,下肢血液会快速回流到心脏,起身时,血液又快速返回,一蹲一起有利于气血流畅,可起到抗衰老的功效。

5

放松减压

下蹲动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大脑积极思考,可以放松精神,减轻压力。

4种蹲法,效果不同

下蹲简单,但也有不少讲究。下蹲的正确姿势应该是:

站立时,双腿应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外,膝关节垂线不超过前脚尖,臀部向后如同坐板凳,全程挺腰抬头收腹,不能有含胸夹膝的动作,下蹲时吸气、站立时呼气。

依据蹲的幅度,下蹲运动可大致分为半蹲、深蹲和全蹲,此外还有箭步蹲、侧蹲这样的流行蹲法。

全蹲

对腰腿韧带的拉伸要求较高,对踝、膝、髋关节的影响较大,而对肌肉静态张力的要求较低。

这种方式适合久坐的人作为间歇锻炼,活动身体,但应注意保持一定的下蹲速度,如每分钟20~30次,可促进全身气血循环。

全蹲则对臀大肌刺激最大。

半蹲

大腿高于膝盖水平角度为半蹲,与扎马步类似,对大腿和臀部肌肉影响较大,是锻炼股四头肌的好方法。

做完膝关节手术或处于关节康复期的患者,可选择半蹲作为恢复性练习。

深蹲

大腿低于膝盖水平角度为深蹲,比半蹲要深,接近于全蹲,腿上用劲儿较大。

深蹲中参与最多的是股四头肌,深蹲通常适合中青年人在久站或久坐后,感觉劳累时练习。

靠墙蹲

下蹲时,如膝盖超过脚尖,会给膝盖带来较大压力,但膝不过脚尖的下蹲姿势并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全蹲时。此时,背靠墙蹲就成为最佳选择,可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

有些人不适合“下蹲”

锻炼时,绝大部分人应以深蹲为主,半蹲和全蹲为辅。

需要提醒的是,下蹲时下得要慢,起得要快,否则易损坏膝关节。

在接近蹲下的最低位置时,最好再放慢速度,这样能更好锻炼腿部肌肉。

做下蹲动作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议先1天做4组,每组15个,然后逐步增加数量。

下蹲的节奏标准大致为5秒钟1次,运动量要自己把握,以每次活动之后有气喘,脉搏跳动120~140次/分钟为宜。

此外,下蹲的幅度和频率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应视体力而定。

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关节有问题的人不宜做下蹲运动;

老人或体弱者可先采用半蹲或“1/4”蹲,膝关节弯曲角度依个人身体状况和感受而定,下蹲时需缓慢平稳,锻炼时可手扶床头或门框,一次做10个,每天不超过5次,也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调整。

如果在练习之初出现肌肉疼痛,不必担忧,这是由于肌肉中乳酸堆积引起的,继续坚持几天,酸痛就会消失。下蹲练习应遵循持续性原则,每天坚持才有显著效果。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学会用这6种器械锻炼,降血糖、调血脂、降血压效果都很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不仅降血糖、调血脂、降血压,还要塑形,就办理了健身卡。对于初次去健身房的糖尿病患者,又不想请私教练习,应如何做呢,本文就告诉您方法。

有氧运动:跑步机 椭圆机

1.跑步机

如果您喜欢走路或跑步,可以选择跑步机做有氧运动。初学者可以选择5左右的配速,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配速。

如果选择走路,速度又不能太快,可以增加跑步机的坡度,增加难度,这样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更多。注意使心率保持在中等强度(170—年龄)范围内。

如果您的膝关节不好,或者身体比较胖,可以选择椭圆机做有氧运动。

因为膝盖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跑步>椭圆仪>自行车。

2.椭圆机

正确的椭圆机使用方法:

双手轻握器械上方的扶手;手随着脚依次向前进行蹬踏运动;注意脚后跟不要离开踏板,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的位置;等手脚的运动达到比较协调的程度后,再逐渐增加手的推力和拉力。

每次运动前要有5分钟热身运动,运动后有5分钟的整理运动,中间运动时间保持30分钟为宜。

抗阻运动:腹 胸 背 臀

除了有氧运动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做力量锻炼。很多糖尿病患者看到健身器材无从下手,其实可以通过一看二调三试四练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

1.腹肌训练器

这个组合器械叫腹肌训练器,就是消除大肚腩,打造马甲线、小蛮腰的器械。如果不会用,可以按一看二调三试四练的模式开始运动。

一看:每一个组合器械都在醒目位置标明几个信息:一是什么器械,比如上面这个就标明“腹肌训练器”;二是标有人体肌肉的目标肌群图示,比如这个腹肌训练器就在腹肌处涂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训练的位置;三是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二调:由于每个人的训练负重不同,所以组合器械都有配重片 ,可以通过一个插栓,快捷、方便地调节负荷大小。

比如“腹肌训练器”就从12.5千克开始、35 千克、42千克等等依次递增,锻炼时先从小重量开始,以一组能完成8~12次力竭为宜;另外一些器械,还需要调整座椅或训练凳的高低、前后等。

三试:每一次做动作时,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非常重要,新手有时在器械上,为了完成大重量的动作,弯腰弓背,躯干前后左右晃动,不稳定既造成其他肌肉替代发力,又容易受伤。比如卷腹这个动作就需要保持骨盆及下肢稳定。

在动作还原时,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特别提醒的是,新手往往放松过快,配重片被冲击得咣当作响。

需要注意,动作节奏为2-4秒地缓慢放松,保持肌肉张力不放松,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练:坐于训练凳上,双脚自然分开,手放于头部两侧,向前至腹直肌充分收缩,向后还原至初始位置。

向前2-4秒,向后2-4秒,呼气发力,吸气还原。每组8~12次,中间休息30~60秒,每次做5组。

2.练胸——器械坐姿夹胸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先调节器械)坐于训练凳上,双脚自然分开脚尖向前,膝盖朝向脚尖的方向,收腹骨盆保持中立位,挺胸肩胛骨后缩下降,脊柱保持正直,背部、臀部紧贴于训练凳上,躯干保持稳定,双手正握闭握训练把手。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前至双臂自然伸直,胸大肌充分收缩,向后还原至初始位置,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向前双臂伸直时,肘关节不超伸不锁死,肩胛骨保持稳定,躯干保持稳定。

3.练背——器械坐姿划船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先调节器械)坐姿,大腿靠紧训练垫,使下肢固定,双手窄握距,正握闭握训练把手,双臂自然伸直。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后时肘关节略超过身体,背阔肌充分收缩,向前还原至双臂自然伸直,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向前双臂伸直时,肘关节不超伸不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肩胛骨保持稳定, 腰背挺直不弯腰弓背,躯干保持稳定,不可前后晃动。向后2-4秒,向前2-4秒

4.练腿练臀——史密斯器深蹲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站姿,双脚略宽于肩,双手宽握距正握闭握杠铃,放于颈后斜方肌上部,屈膝大腿与地面平行或臀部略低于膝关节。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上至身体直立,膝关节自然伸直,股四头肌充分收缩,向下还原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向上时膝关节不超伸不锁死,向下时膝关节不超过脚尖,运动过程中膝关节不外翻不内扣,脊柱保持挺直,不弯腰弓背。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健身房,建议先从这些固定器械开始。一看二调三试四练,因为它们的轨道是固定的,图示清晰、相对安全,能更好地帮助你找到肌肉的发力感觉,是糖友健身房初学者最适合的训练方式。

备注:动作图示照片选自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健身教练》一书,在此致谢!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

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

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

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友不胖不瘦才正好

“都是Ⅱ型糖尿病,有的人咋恁瘦呀?”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挺着“将军肚”的陈锋(化名)告诉教授李雪峰,他特别羡慕身型偏瘦的糖友,认为“瘦了是好事儿,控糖肯定容易多了”。

事实上,糖友胖瘦的问题,远不是陈锋想的那么简单。就在陈锋就诊前,李雪峰刚给一名瘦糖友下了增重的医嘱。

Ⅱ型糖友体型有别

临床上,Ⅱ型糖友超重及肥胖者居多,也有部分糖友偏瘦。

“糖友身型变化,通常是发病前偏胖,患病后日渐消瘦,这是糖尿病的一个特点。”李雪峰介绍,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友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分解利用,身体需要的能量供给就要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得,这样一来,患上糖尿病后就会越来越瘦。

“很多糖友不知道,胰岛素还有促进脂肪合成和存储的功能。”李雪峰说,这也是处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初期的糖友肥胖的重要原因。只有平衡胰岛素和血糖水平,才能让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

“瘦糖人”不是好事

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其计算结果小于18.5为消瘦,大于或等于28即为肥胖。李雪峰介绍,临床上,糖友的BMI数值小于18.5,常被称为“瘦糖人”。这可不是好事。过度消瘦会导致糖友出现疲乏无力、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诸多问题。

对糖友而言,超重及肥胖的糖友要减重,消瘦的糖友则要尽量增加到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糖友想要减重,应降糖、减重双管齐下,综合评估糖友血糖和肥胖程度,根据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等制订综合减重方案;糖友消瘦的原因有很多,想要增重,应根据具体原因来对症处置。

恢复正常体重可以这样做

李雪峰建议,“瘦糖人”想要恢复正常体重,首先要排查是否合并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消化道疾病等,一旦发现,积极治疗。

其次,在增重期间,一定要加强血糖控制,定时监测血糖变化,在保证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再进行多路径选择。

接下来,“瘦糖人”要遵医嘱,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权衡多种因素,尽量选用对体重影响不明显或是增加体重的降糖类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的促泌剂等。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慎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有减重作用的降糖类药物。

此外,“瘦糖人”还要注意饮食和运动配合增重。李雪峰指出,“瘦糖人”可适当放宽热量摄入,并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按照30千卡/公斤至35千卡/公斤体重的标准进行热量配置,适当多吃点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虾、鸡胸肉、奶制品等。运动方面,“瘦糖人”可增加有增肌作用的抗阻运动,如负重深蹲、提拉重物等,减少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等。

(摘自《洛阳晚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