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多久会伤肾(糖尿病多久会伤害神经)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如何一步一步伤肾的?

来源:生命时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沈 波

近期,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戈尔韦大学医院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涉及4500多名患者,结果显示在糖尿病专科就诊的患者中,约42%有慢性肾病迹象;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肾病的发生率更高,几乎达到50%。

引起这一现象的“元凶”就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逐渐恶化,如果不加控制,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约30%~50%的尿毒症由糖尿病肾病引发;我国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糖友应高度警惕。

控制不佳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糖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比例很高,也会加剧肾脏损伤。因此,积极控制这些风险因素,戒烟戒酒,是预防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糖尿病肾病可防可治,关键在“早”。简单的血液、尿液测试是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早期证据。比如尿液检查可发现微量蛋白尿,或蛋白肌酐比例异常;如已进展到显著蛋白尿,多伴有水肿和肾功能损伤,肾损伤多不可逆,治疗效果不理想。

除了上述指标外,尿a1-微球蛋白(a1-MG)也被推荐作为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之一;血清胱抑素C水平、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等都可作为早期标记物。目前,尿液检查的可及度最好、最为准确可靠,单次或24小时尿液检查足以提供医生所需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和肾脏病的关系也有“复杂”的一面,不少糖友本身已合并其他类型的肾脏病。研究表明,25%~5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肾脏活检后,发现合并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如果糖友发现肾脏损伤,比如蛋白尿、肾功能异常,应及时就诊评估,接受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护肾功能。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竟能“伤肾”!前4阶段可逆转?快瞧瞧咋做到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似乎和“甜”有关的名字,却早已成为无数家庭的“苦果”。许多人对糖尿病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血糖高”“不能吃甜食”的层面,殊不知,它还有一个更可怕的“隐形杀手”身份——“伤肾”。

是的,你没看错,糖尿病不仅能伤眼、伤神经,还会静悄悄地“啃噬”我们的肾脏,甚至导致不可逆的肾衰竭。但令人振奋的是,在肾损伤的早期阶段,糖尿病肾病其实是有机会逆转的!那么,到底该如何抓住这个逆转的机会?

哪些信号提示我们的肾脏已经“告急”?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全面了解糖尿病与肾脏的“爱恨纠葛”,并告诉你如何守护你的肾健康。

糖尿病为何会“伤肾”?这一过程竟如此“隐匿”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4亿人,其中约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更可怕的是,许多人直到肾功能明显下降后才意识到问题,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糖尿病伤肾的背后,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对肾脏微血管的慢性损害。

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升高,肾脏过度工作,久而久之,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蛋白质开始漏出尿液,形成“蛋白尿”。如果不加以控制,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救吗?关键在于抓住这4个阶段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分为5个阶段,而前4个阶段是可以通过干预延缓甚至逆转的。以下是各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肾脏高滤过状态
在糖尿病早期,肾脏承担过多的代谢工作,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此时肾脏尚未出现明显损伤,但已经处于高压状态。

第二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
这一阶段,尿液中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为30-300 mg/24小时),但肉眼无法察觉。此时如果采取有效干预,肾损伤是可以逆转的。

第三阶段:显性白蛋白尿期
这一阶段尿蛋白明显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24小时),可能伴随血压升高。肾功能已有下降趋势。

第四阶段:肾功能下降期
GFR下降,肾小球损伤不可忽视,肾功能开始明显减退。但即便如此,通过科学管理,仍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阶段:尿毒症期
进入此阶段后,肾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由此可见,糖尿病肾病的前4个阶段是干预的关键窗口期,而一旦进入第5阶段,肾脏基本不可挽回。

如何发现肾脏“告急”?警惕这些早期信号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帮助我们察觉肾脏的异常:

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提示尿蛋白的漏出。

下肢或眼睑浮肿:可能是肾脏滤过功能下降,水分潴留所致。

尿量异常:尿量增多或减少均需警惕。

血压升高:高血压常与肾功能损伤相伴。

乏力、恶心:肾功能减退可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引发不适。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肾小球滤过率评估等手段,确定肾脏是否存在问题。

如何保护肾脏,远离糖尿病肾病?具体建议如下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科学的医学干预。以下是具体的建议:

严格控制血糖
血糖的长期稳定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应根据个人情况与医生共同商定。

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加速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低于130/80 mmHg,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如ACEI或ARB类)。

饮食管理
饮食是关键。建议:限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过量,可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

戒烟限酒
吸烟会进一步损害肾脏血管,酒精也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应尽量避免。

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早发现、早干预。

适当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血糖和血压,同时增强心血管健康。

避免滥用药物
一些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和中草药可能对肾脏有毒性,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

管理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肾脏负担,建议维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心态平和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血糖和血压,建议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压。

个人观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贵在坚持与科学管理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血糖失控的结果。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肾损伤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自律和医生的指导同样重要。

从控制血糖、血压到饮食和运动,每一步都需要坚持和科学规划。只要抓住前4阶段的窗口期,就有机会让肾脏重新恢复健康。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肾脏健康,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保护好这对“沉默的器官”,拥有更长久的健康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得了糖尿病,“伤心”又“伤肾”!

“我们医院有个教授,患有糖尿病大概四五年,因为本身是医生,血糖监测值也不是很高,一直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没想到春节过后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吃不下等症状,一查肌酐高达1000多,需要做透析了……”

我国有1.1亿多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糖尿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副院长严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大众目前对于糖尿病的知晓率仍相当之低,即便是医生也可能对餐后血糖不够重视,导致肾脏并发症。

“糖友”为何更容易心肾受伤?

“在数十种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凶险的合并症。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此外,糖尿病病人的肾脏也更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血管、肾脏受损,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保护。”

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呢?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而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这还要从肾脏的功能说起。严励教授继续解释到,微血管丰富的肾脏是糖尿病微血管受损的窗口,同时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的。随着病情进展,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递减,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几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成了家常便饭,加重了肾脏的负担,这些都会让患者的肾功能走“下坡路”。

糖尿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若早期不加以预防与控制,任由肾功能不可逆地减退,到了中晚期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难度也大大提高。

预防并发症一定要定期检查

“治疗糖尿病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严励教授强调,糖尿病的控制不仅仅是吃降糖药就可以了,一方面要多了解疾病知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让肌肉更发达一些,另一方面要定期检查身体。“有的患者一年都不来医院检测一次,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结果检测后才发现血糖值很高。”

糖尿病本身会“伤肾”,但服用控制血糖药物不是又会给肾脏带来负担吗?不少糖尿病患者对于服用药物有担心。

对此,严励教授指出,DPP-4抑制剂作为近年来医生关注的新型降糖药物,广泛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以利格列汀为例,临床多项证据证实其可实现安全控糖,而且主要经胆汁和肠道排泄,仅约5%经过肾脏排泄,不增加肾脏负担,即便对那些已经出现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在任何阶段无需调整剂量使用,降低了糖尿病患者肾损伤之虑。最近公布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其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人群中,具有与安慰剂相似的长期心血管安全性及肾脏安全性。

“我们要求糖尿病患者即使今年检查没有任何并发症,也要求每年体检一次,如果已经有蛋白尿,则要三个月或半年复查一次。”严励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若出现泡沫尿、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出现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