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专吃面包(我问你糖尿病人吃面包)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日本开发低糖面包 为糖尿病人带来福音

(从左起)“橘皮味”“鹿仔味”“原味”的低糖面包“Medi·Med”。(图片来源:日本:《朝日新闻》网站)

人民网东京8月1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报道,爱知县丰明市藤田医科大学医学部的铃木敦词教授,近期为患有糖尿病需要控制糖分摄入量的病人开发了一种名为“Medi·Med”的面包。在保证卡路里摄取量的前提下,成功地将普通面包的糖分含量减少三分之一到一半,还在不适用甜味剂的情况下保证了味道。

如果从小麦和糖等食材当中摄取过多糖分,肝脏和脂肪细胞就会囤积形成脂肪容易导致肥胖。而且因为面包中添加的盐分,会导致糖分吸收过快从而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进而诱发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还会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

因减肥等目的极端限制糖分摄入的人也不在少数,同时身兼藤田医科大学医院糖尿病护理服务中心主任一职的铃木教授在3年前突发奇想“能否在保证提供必要能量的情况下,做出好吃又少糖的面包呢?”,随后便和医院附近的咖啡面包店“Cherry”的面包师傅及研究生们一同开发低糖面包。

低糖面包将部分的小麦粉替换成大豆粉和麸粉等其他食材,由于增加了食物纤维在吃下后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铃木教授在面包的味道上也下了功夫。面包有“原味”、加入糖腌橘子皮的“橘皮味”和加入糖腌红小豆的“鹿仔味”三种,其中糖腌橘皮和红小豆都没有减少糖的用量。没用使用人造甜味剂,充分利用了食材本来的味道。

在经过该大学医院住院糖尿病人的试吃后,证实开发完成的低糖面包比普通面包在食用后给胰脏带来的负担更小,血糖值上升的速度也更缓慢。

一位试吃过低糖面包的糖尿病患者评价道:“很容易入口,味道居然还不错。”铃木教授表示:“希望病人不需要忍耐或者勉强就能吃到喜欢的面包,而且不给身体带来负担。”

每份“原味”面包的价格为800日元(约合人民币51元),“橘皮味”和“鹿仔味”价格各为900日元(约合人民币57元)。目前只有在“Cherry”出售,因为数量有限建议预约。将来他们还计划通过授权等形式扩大销路。(编译:许文金 审稿:许永新)

为何欧洲人酷爱面包,但是糖尿病发病率却很低?4个原因或是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欧洲人每天都离不开面包,早餐是面包,午餐是面包,下午茶还是面包,简直是“碳水狂魔”。可奇怪的是,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却远远低于很多亚洲国家。

难道是面包有什么神奇魔法,还是我们的饮食方式出了问题?

这让人忍不住怀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欧洲人吃着面包却依然健健康康,而我们稍微多吃点碳水就容易血糖飙升?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先抛出一个现实问题,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吃糖太多引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

换句话说,问题不只是“吃多少糖”,而是“身体怎么处理这些糖”。那么,欧洲人吃面包却糖尿病少,可能和这几个关键因素有关。

第一,面包的种类大不一样。

先别急着说面包就是“糖尿病元凶”,关键要看吃的是什么样的面包。欧洲人吃的面包以全麦、黑麦、酸种发酵面包为主,而这些面包的升糖指数(GI)普遍较低。

相较于精制白面包,它们的消化速度更慢,能让血糖平稳上升,不会造成剧烈波动。

反观很多亚洲国家,精白米饭、精制面粉制成的食品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高GI食品吃下去,血糖飙升速度就像坐“过山车”。

而血糖长期大起大落,胰岛素的负担就会加重,胰岛功能逐渐衰退,糖尿病风险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欧洲的传统面包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像酸种发酵的面包,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

这些酸可以延缓淀粉的消化吸收,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反应。而我们常见的面包,往往是速发酵,甚至加入大量糖分和添加剂,这就导致血糖波动更加剧烈,对代谢健康极为不利。

第二,饮食结构更加均衡。

欧洲人的饮食习惯非常讲究搭配,面包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单品,而是和大量的蛋白质、健康脂肪、膳食纤维一起食用的。

比如,一块全麦面包上涂着牛油果泥,搭配烟熏三文鱼,再来一份蔬菜沙拉,这样的组合不仅美味,还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反应。

蛋白质和脂肪的加入能延缓碳水的消化速度,使血糖上升更平稳。

而在很多亚洲国家,典型的一餐可能是白米饭搭配高糖酱料的菜肴,再加上一杯含糖饮料,碳水含量爆表,血糖飙升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欧洲人对食物的原型化程度要求更高。

他们的饮食中充满了未经过度加工的天然食材,比如蔬菜、水果、坚果、橄榄油等。这些食物富含抗氧化物、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有助于稳定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

而亚洲很多国家的饮食习惯中,超加工食品的占比越来越高,比如精制糕点、含糖饮料、速食食品等。

这些食物不仅营养密度低,还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加剧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风险。

第三,生活方式决定健康。除了饮食,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也值得一提。他们普遍更加注重运动,饭后散步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街头巷尾都是步行者,很多人吃完饭不会马上坐下。

而是悠闲地散步半小时。这一点对血糖管理至关重要,因为餐后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血糖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大大降低胰岛素负担。

而很多亚洲国家,吃完饭直接久坐,甚至立刻躺下玩手机,长此以往,血糖调节能力逐渐下降,糖尿病风险自然上升。

再看看欧洲人的作息习惯,虽然他们的饮食中不乏高热量食物。

比如奶酪、红酒、巧克力等,但他们的进食时间相对稳定,很少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尤其是晚餐,他们往往吃得较早,给身体充足的时间消化和代谢。

而在某些亚洲国家,宵夜文化盛行,深夜高碳水、高脂肪饮食成为常态。

长期这样折腾胰岛素系统,糖尿病风险也就随之增加。第四,基因和适应性因素。当然,基因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他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这种高碳水饮食方式,胰岛素敏感性相对较高。

而相比之下,亚洲人大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碳水饮食历史。

基因上对高碳水饮食的适应性较差。一旦饮食模式向西方快餐化靠拢,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侵入,胰岛素系统过载,糖尿病的发生率自然大幅上升。

不过,基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生活方式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即使是基因上较不耐受高碳水饮食的人群,如果能坚持健康的饮食搭配、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依然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反之,即便基因优势再强,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糖尿病仍然会找上门来。所以说,欧洲人酷爱面包但糖尿病发病率低,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免疫。

而是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食物选择都在帮助他们维持血糖稳定。

而我们如果想要降低糖尿病风险,与其害怕面包,不如先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增加全谷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同时养成饭后活动的习惯,避免久坐。

当你真正理解了食物如何影响血糖,也就不会再把面包当成唯一的“罪魁祸首”。健康饮食从来不是禁绝某种食物,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让身体和食物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3

《饮食结构与代谢健康》,中国营养学会,2022

《欧洲传统饮食模式与慢性病防控》,世界卫生组织,2021

《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国际糖尿病联盟,2020

《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

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家研发适宜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面包

新加坡2016年3月1日电 /美通社/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的食品科学家成功研发了一种食品配方,通过添加一种名为“花青素”的天然植物色素,焙烤出更为健康的面包。面包内所含有的花青素从黑米中提取,而这种特制面包能减缓淀粉消化速度 -- 因此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情况,而且还能带来其它健康方面的益处,例如具有较高的抗氧化特性。这是首项将花青素提取物作为面包产品强化成分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为研发适宜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品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面包是世界各地受许多人欢迎的主食之一。一般的面包都含有大量容易快速消化的淀粉成分,因此吃面包可能导致血糖指数升高,所以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进食过量的面包也可能提高超重和肥胖及患上相关疾病如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国大研究团队研发的花青素特制面包,能够为在普通面包之外寻求更为健康的选择的消费者带来健康方面的益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2015年10月的食品化学期刊上发布。

花青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存在于水果及谷物和蔬菜如蓝莓、黑米和紫甘薯中的天然色素。它们有助于创造能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橙色、红色、紫色和蓝色。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花青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特性,而抗氧化物则有助于预防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及炎症。花青素还能帮助抑制消化酶,因此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国大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科主任周维彪教授表示:“尽管花青素带来不少益处,但是将花青素作为食品产品成分,尤其是半固体食品成分使用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着手研究在面包内添加花青素的可行性,从而了解它如何能够影响消化速度,及其对面包中不同品质属性的影响。”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近期毕业于国大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的隋晓楠博士表示:“降低面包淀粉成分在体内消化的速度将使得血糖指数下降,并能减缓吸收面包中碳水化合物的速度。这也意味着降低对胰岛素的需求,而且有可能帮助改善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在周教授的领导下,国大团队发现当1%的花青素提取物被加入面包面团,并于200摄氏度焙烤8分钟,加入花青素的特制面包的消化速度可以降低12.8%。如果加入4%的花青素提取物,那么消化速度则可以降低20.5%。

国大研究团队也希望探讨在面包中添加花青素,以提升其作为促进健康食品的价值的可行性。他们先前已经在2014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花青素在焙烤时受破坏的情况。他们发现即便是在进行长达12分钟、温度达240摄氏度的焙烤的时候,面包皮和面包屑还是可以保留超过80%的抗氧化能力。

周教授表示:“以面包为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添加花青素创造功能性食品的确可行。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探索将花青素加入其他食品中,例如饼干。我们的团队也有兴趣与业界伙伴合作,把花青素特制面包推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