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性糖尿病(一源性糖尿病能治好吗)
想尿尿不出,憋尿又憋不住,详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咋回事
走进住院病房,每次就看到一位老年糖尿病女患者坐在简易坐便架上排尿,因为膀胱尿潴留,就是尿不出来。她说,有尿而尿不出,比生孩子难产都难受。
一位糖尿病男性患者,最近1年多来“漏尿”症状越来越严重,平时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都会有小便溢出,自己都感觉身上有股尿味儿。
尿失禁与尿潴留,这两个“尿与不尿,都是问题” 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是怎么造成的呢?
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由于神经性病变导致膀胱、尿道的储尿、排尿功能失常,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即为神经源性膀胱。
为什么会引起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见于40%~80%的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仍有约25%的发病率。
糖尿病周围神经受损,均可导致支配膀胱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累及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导致逼尿肌反射及收缩力减弱或消失、尿道内外括约肌控尿能力减低,造成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神经源性膀胱有哪些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分为两类:
一是逼尿肌反射亢进(因无抑制性收缩引起),主要表现为患者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异常的膀胱充盈感及尿意,部分患者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分类:
- Ⅰ度:咳嗽、打喷嚏、大笑时漏尿;
- Ⅱ度:在行走,上楼梯出现漏尿;
- Ⅲ度:站立时或由躺着改为站立时出现漏尿。
二是逼尿肌无反射(患者排尿时膀胱颈部不能或不充分张开),常表现为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常见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感觉到膀胱坠胀感,想尿的时候尿不出,严重时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就像一个坛子,尿液满了就溢出,再严重者出现肾积水等。
除排尿症状外,还伴有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
神经源性膀胱需要做“尿动力学”检查
出现以上排尿症状,除了需要做B超检查残余尿之外(不要超过50毫升),最有说服力的检查就是尿动力学检查。
1.一般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尿道测压、漏尿点压力测定、肌电图等项目。
2.影像尿动力学。直观的反应出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调性问题,同时能观察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收缩情况,膀胱颈口的开放情况,全面动态监测膀胱、尿道的活动情况,直观的、清晰的观察到储尿期、排尿期、排尿后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活动以及两者的协调过程。
还有一个自我检查的最简便方法:自己试一试在小便的中途能让尿流停止(提肛收缩),如果收缩有力,尿流中断,那么说明想尿的时候尿得出,想憋的时候憋的住;反之,则要高度重视了,该检查检查,该治疗治疗。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目标
首要目标:为保护上尿路功能(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防止肾积水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
次要目标:为恢复/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减少尿失禁,预防泌尿系感染,使患者能够规律排出尿液,以便从事日常活动。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情具有临床进展性,因此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及随访方案。
神经源性膀胱的六大对策
1.哪种治疗方式最合适呢?
- 选择治疗方式应遵循逐渐从 “无创→微创→有创”的原则。
- 首先要积极治疗糖尿病,在血糖未稳定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 非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膀胱训练、尿液引流、药物治疗等。
由于神经源性膀胱伴随着32.5%的尿路感染并发症,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被误诊为尿路感染,应及时进行治疗。
2.如何进行膀胱训练?
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以采取以下膀胱训练的措施:
- 憋尿:尿急时不要立即冲入卫生间,而是先憋些时间、等待排尿的感觉减弱。
- 定时排尿:无论是否需要,每小时排尿1次。此后可逐渐增加排尿的时间间隔,直至能够憋尿3至4小时。
- 抑制尿急:首先放松,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身体感觉,例如缓慢做5~10次深呼吸。可以转移尿急注意力。然后快速而有力地提肛,每次5~10次,尿急冲动常常会减弱。
3.凯格尔运动(又称骨盆运动)
首先找到盆底肌肉:排尿期间用力夹闭尿道和提肛,停尿,然后再开始排尿,控制这种活动的肌肉(即括约肌)便是要锻炼的盆底肌。
躺着、站着、坐着都可以进行锻炼,一般建议配合呼吸,收缩持续2-4秒,舒张放松2-4秒,每次做20组,每天做3次,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
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推荐使用该类方法以增强盆底与括约肌力量,从而改善尿失禁、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4.药物治疗有哪些?
药物治疗主要有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尿频、尿急和尿失禁,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
另一种药物用来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所致的排尿困难等症状,常见的有坦索罗辛、萘哌地尔片等,药物治疗都应按医嘱进行。
5.尿潴留时进行尿液引流
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尿液引流效果顺序是:自家清洁间歇导尿> 留置导尿潮式引流膀胱> 留置导尿> 耻骨上膀胱造瘘。
间歇性自家清洁导尿术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指不将尿管留置于膀胱内, 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 排空后即拔除的导尿方法。
与自家清洁间歇导尿相比,留置导尿会显著增加膀胱和肾脏结石、狭窄和膀胱肿瘤的发生风险。
有研究发现,在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的 50-60岁患者群体中,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为 0.27% - 10%。在这些患者中,慢性炎症和刺激、结石和长期留置导尿管都导致膀胱肿瘤的发病风险。
6.耻骨上置管(膀胱造瘘)
耻骨上留置导尿是指经由耻骨上造瘘口插入导尿管到达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优势:避免对尿道的压迫和刺激。较留置导尿方便舒适。
不足:耻骨上有创方式,需进行伤口护理。长期置管者菌尿、残余尿较多。
- 耻骨置管平时注意每天至少饮水2000毫升以上,预防感染和膀胱结石的发生;
- 定时消毒造瘘口等;
- 保持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
- 定期(一般每月1次)更换耻骨上留置尿管;
- 如遇尿液颜色、气味异常或尿液浑浊需要及时复查尿常规,医院就诊。
如果已经尝试多种保守治疗但无效,需要就医尝试手术治疗。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来自母亲的糖尿病是怎么遗传的?
糖尿病,这一发生率高且发病隐匿的慢性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教授黄荷凤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徐国良团队合作,研究证实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糖尿病代际传递中表观遗传甲基化的精确调控机制,解析了卵母细胞母源因子TET3调控父本表观基因组的子代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实现糖尿病易感性的代际遗传。该研究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人慢性病提供了崭新的科学视角。相关研究5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母亲生殖细胞介导糖尿病传代效应
上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Barker提出宫内时期(胎儿期)不良环境暴露,会导致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率增加,为认识成人慢性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Barker学说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孕期环境暴露之于出生子代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临床上普遍将这一类起源于生命早期的代谢、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称为发育源性疾病。”黄荷凤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一种迟发性出生缺陷,影响深远而广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我国人口健康。”
作为国际上最早开展发育源性疾病研究的团队之一,黄荷凤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母体孕期环境因素暴露致成人疾病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首次证实了孕期宫内高糖等因素暴露能够改变DNA甲基化,造成代间/跨代的遗传,同时发现疾病起源可前移至孕前(配子发育期),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然而,配子或生殖细胞如何将不良环境因素传递给后代,相关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基于这一问题,黄荷凤课题组与徐国良课题组合作,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孕前糖尿病为切入点,最终发现女性卵子可介导糖尿病的传代效应,找到了开启卵源性代际遗传模式的关键钥匙——DNA去甲基化酶TET3,并阐释了TET3介导的代际遗传的调控途径和具体方式。
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二的糖尿病妇女处于育龄期。研究团队以孕前糖尿病为例,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获取糖尿病小鼠卵母细胞,使其与正常雄鼠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将体外形成的早期胚胎植入正常代孕母鼠子宫让其继续发育。在排除孕期和产后高糖环境干扰后发现,子一代小鼠糖耐量受损,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子二代小鼠未出现明显的糖耐量异常。这说明卵母细胞在孕前已被打上代谢异常的烙印,传递到后代,引发了糖尿病代际遗传。
找到卵子源性糖尿病代际遗传密钥
“表观遗传在环境因素与疾病易感性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徐国良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利用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并逐一验证表观遗传调控工具酶后发现,糖尿病小鼠卵细胞中DNA去甲基化酶同时也是母源效应因子的TET3显著下降。”
徐国良课题组曾揭示TET3在卵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即卵细胞来源的母源因子TET3负责父本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的氧化修饰,从而启动DNA去甲基化。这一研究结论为卵源性代际遗传提供了方向,也进一步证实高血糖小鼠来源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受精卵的雄原核中TET3表达下降,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改变。
子代胎鼠的胰岛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显示,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重要限速酶葡萄糖激酶(GCK)启动子区DNA高甲基化。利用TET3敲除小鼠验证发现,卵母细胞时期TET3基因敲除后,小鼠出现GCK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表达量下降和糖耐量异常。回补TET3 mRNA可显著恢复甲基化水平和子代糖耐量受损表型。
这表明TET3在高血糖卵源性糖尿病传代效应中起到了关键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
卵子代谢印记由父本基因传递
有意思的是,尽管卵子经历了高糖暴露,但TET3影响子代发病的靶基因并非母本基因,而是父本基因。
为验证子代甲基化谱式改变的来源和可继承性,课题组以目标基因GCK为例,发现GCK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最早来源于受精卵的雄原核,并随着发育能延续到子代成年小鼠胰岛中。
“在区分GCK基因高甲基化的父本和母本来源时发现,在囊胚和子代胰岛中,胰岛素分泌基因都呈现父本特异性高甲基化。”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博士陈宾解释说,“这一结果提示了卵母细胞经受高血糖暴露后,子代胰岛素分泌基因的高甲基化来源于受精卵中的雄原核,并且传递到子代。”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同时在上海、浙江多家医院生殖中心收取的临床糖尿病患者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和弃用囊胚也分别显示出TET3表达降低的趋势和GCK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的状态,这提示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的发现具有临床意义,为临床指导和应用带来了可能。
这一发现加深了人们对发育源性疾病的理解,不但在排除孕期干扰后,直视了卵子作为传递载体起到的代际遗传作用,还从分子角度勾勒出TET3作为解密钥匙,开启了别有洞天的父本遗传路线,实现了发育源性成人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益增加,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治疗费用占用了大量公共卫生资源,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目前成人期慢性病预防效果不理想,迫使我们另辟蹊径,从新角度寻求突破。”黄荷凤告诉记者,包括这项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发育源性疾病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生命早期即开始干预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给予年轻男女以及母婴充分的关注,从根本上转变疾病防控思路,这对于慢性病的预防才是务实和有效的。
“这也和中国自古以来‘上医治未病’的医疗智慧不谋而合。”黄荷凤说,“这项研究为生命早期干预的理念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是接下来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前提。”该研究成果有望成为临床转化应用的经典范例,为提前管理时间、发育源头防控慢性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提供全新视角和策略。(张双虎 黄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756-4
《中国科学报》 (2022-05-19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一型糖尿病》百科详解
一、前言
一型糖尿病(T1DM),不敢相信会和它有交集,没有医学基础的很多人在此之前的社会认知这不是一种老年病吗,好像是需要打针,胰岛素这辈子都不能离开的,可能会很快死亡吧,会遗传吗,在承受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我们要冷静,向前走,前面有光,虽步履艰难,要迈向希望,甜蜜一生。
迄今为止,T1DM还不能根治,但T1DM是可以控制的疾病。生命脆弱,疾病无情,痛楚无言,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脏病、血液病、神经性系统疾病、癌症…)只要把血糖控制好,T1DM就不会发生慢性并发症,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工作、成家和为社会作贡献。
医生的专业解答、身边人的安慰、社会面的谣言与歧视,未曾见面的病友或家属们,原你们坚强,糖仁团队以专业知识科普和控糖设备技术为您赋能自信面对生活!我们深信,我们的T1DM和家属们会因此获益。糖尿病不可怕,一定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也深信将来糖尿病一定能治愈,美好的明天会到来。
糖仁健康团队将不定期推出《一型糖尿病》连载的专业科普,以期让大家科学合理认识1型糖尿病,主要涵盖:
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内容,为广大患者及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来源,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一型糖尿病,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负担。
二、确诊T1DM的心理
对于任何家庭,不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被诊断出1型糖尿病(T1DM),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全家人共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调整和应对。
危机的阶段:1.惊恐期、2.反应期、3.修复期、4.重整期
惊恐期
处于惊恐期的人通常很难进行清晰的思考。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念头,一切似乎都显得不真实。
或许一切只是一场梦而已。在这个阶段,很多人感觉自己如同行走在迷雾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径。面对医生和护士的诊断,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你找寻希望、慰藉以及相信未来,却把疾病的所有细节都关在门外,不理会疾病可能的进展和治疗,也不去管理疾病。
反应期
进入反应期,人们可能会通过哭泣、失眠、易怒和不甘心来表达内心的悲痛,这需要时间来处理。他们寻求的安慰需要真诚,而非敷衍。
简单的“别难过了”可能听起来毫无意义。“会有好办法”的安慰反而可能加剧痛苦。每个人都有权感到悲伤、不甘和失望,这是最自然的反应。
你可能会为失去健康的自己而哀悼,感到生活的不公。尽管愤怒和不公是自然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会逐渐消散。这不是你的错,疾病不是你造成的。我们必须要有倾听和面对现实的力量,并且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悲伤和害怕。
修复期
修复期阶段,你可能会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
你会开始探询如何管理低血糖,如何自我注射等问题。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你才能开始放松,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最坏的部分已经过去了,你可以学习更多关于胰岛素测试、饮食和低血糖的知识。每一次吸收一些知识,有系统地获取新知,你就可以开始重建一个新的生活。
重整期
重整期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阶段,你将建立一个不同但可接受的新生活方式,糖尿病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的确,面对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和治疗挑战,感到恐惧和与众不同是正常的。但生活中依旧可以充满欢笑、歌唱、跳舞、美食和朋友的美好时光。
有些人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悲伤中,无法前进,这些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持续的否认不仅会阻碍知识的获取,也会妨碍生活的调整。
无论是亲人的去世、离婚、糖尿病诊断还是其他生活事件所引发的危机,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但当我们穿越危机并接受它时,就如同伤口完全愈合,尽管疤痕依旧可见,我们不再感受到痛楚。
糖仁说
本期主要分享了确诊1型糖尿病的心理阶段,下期我们将了解有关1型糖尿病的各项基本信息,带你重新认识T1DM,学会照顾自己的糖尿病,成为自己的专家。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一型糖尿病群体分享糖尿病技术和资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糖尿病技术和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