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底干燥(糖尿病足皮肤干燥)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足,天冷更要细心呵护

胡老爹70岁了,已经有1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入冬以来,天气寒冷,胡老爹左脚趾皮肤上出现了一个绿豆大小的破溃口,开始的时候他没太注意,后来,破口越来越深,并出现了局部皮肤发黑,露出皮下组织及骨骼。看到这种情况,家人焦急地将胡老爹送到医院。通过详细的检查,胡老爹被诊断为糖尿病足,需要进行左脚趾截肢治疗。近期,像胡老爹这样因糖尿病足住院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得以避免,通过科学的治疗而得以痊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是降低糖尿病截肢率最关键的措施。冬季是糖尿病足的好发季节,冬季糖尿病足的发生常与如下因素有关:

1.血糖控制不佳;

2.足部干燥、干裂处理不当;

3.取暖不慎烫伤、烧伤;

4.脚气、胼胝、鸡眼等处理不当;

5.不适合的鞋袜摩擦皮肤导致破溃感染。

那么冬季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

首先,要控制血糖。高血糖可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而且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

其次,每天要检查双脚。要对双脚皮肤进行仔细的检查,尤其要注意足底、趾间等容易受到挤压的部位,注意上述部位是否有红肿、皮肤皲裂、变色、水泡、足癣、创伤等情况,皮肤感觉是否正常。触摸足背动脉,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大多糖尿病足起初仅仅表现为足部的细小破溃,如果足部出现水泡、局部发红、变硬、破溃、发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要尽量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等,以防足部摩擦受损。运动时,要穿运动鞋、棉布袜。要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低于37℃,泡脚时适当用双脚按摩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冬季皮肤干燥,洗足后要涂抹润肤膏,使皮肤柔润,以预防出现皮肤的皲裂。天气冷时,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防烫伤。可用厚袜或毛毯保温。

文/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汪英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糖尿病患者必学的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防治攻略

65岁的赵先生,有十余年糖尿病病史,因为听说走鹅卵石对脚底穴位有按摩作用,有益身体健康,因此每天晚饭后在小区附近公园里的鹅卵石道上赤脚走几圈,半个月下来,他感到赤脚走走就是挺舒服的。但有一天他散步回来,洗脚时发现足底前部不知什么时候磨破了皮,表面有少量渗液,但也没感觉到疼痛,就自己涂了点碘酒,第二天照样去走鹅卵石道,结果几天后破皮的地方出现了感染溃烂、流脓,引发了严重的糖尿病足溃疡,发出阵阵恶臭,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才基本愈合。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不可以走鹅卵石路了呢?
并非得了糖尿病就一定不可以走鹅卵石,而是说糖尿病患者有“危险足”的情况下不适合赤脚走鹅卵石路。

赵先生之所以走鹅卵石路后出现严重的足部溃疡,是因为他本身有糖尿病危险足,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走鹅卵石路只是导致溃疡发生的诱因。实际上赵先生的情况属于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性?该怎样识别?如何预防和治疗?笔者参考文献,就这些问题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什么是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

糖尿病足溃疡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神经性溃疡,顾名思义是因为神经病变引起的溃疡,也就是说在病因上神经病变起主要作用。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足部失去感觉或缺血,在此基础上皮肤破损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病。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体到足部则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受损、自主神经受损和运动神经受损。

感觉神经受损,使患者下肢麻木、痛觉减退甚至丧失,失去自我保护机制,致使患者不能感觉到鞋的挤压和异物的摩擦而造成皮肤破损,温度觉减退可能致烫伤和冻伤,深部感觉减退,患者不能及时调整关节负重;自主神经受损,影响到外周小血管和汗腺自主神经时,可出现汗腺分泌异常、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异常,引起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皮肤干燥、皲裂、伤口感染,特别是足底高压区——足跟、足掌、趾(特别是1、5 跖趾关节)部位,由于经常摩擦及局部营养障碍,容易形成胼胝(老茧),胼胝又可做为异物进一步使足底高压区压力增加大约30%,胼胝的出现强烈地预示着发生溃疡的危险,而且难以愈合;运动神经病变使肌肉萎缩,趾骨畸形,导致爪形趾、高足压。此外,糖尿病神经病变还可以致夏科氏足及骨质疏松等,降低了足部对身体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足溃疡形成和坏死的发生。

因此,肢体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病溃疡发生的基础和诱因,据统计15%-2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曾发生足溃疡或坏疽,约为64%的溃疡属于神经性溃疡。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除了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患足麻木、皮肤干燥、感觉障碍等症状外,其溃疡多发生在足部易摩擦部位或者压力较大的地方。

当出现足部反复小损伤、不适当的足护理致烫伤、所穿鞋袜不合适,正常活动时连续或反复足底受压,均易诱发足部溃疡,其特征为溃疡较深,周围有增厚的角化组织,底部呈淡红色,容易出血,无疼痛。

溃疡合并局部坏疽或者全足坏疽,常合并感染甚至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神经性溃疡和缺血性溃疡的鉴别

糖尿病足溃疡的原因主要是神经性溃疡,另一方面也与肢体末端缺血有关,即缺血性溃疡,二者鉴别如下表:

事实上,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临床上往往和缺血性溃疡合并出现而形成混合型溃疡,使治疗更加棘手,以上鉴别旨在提示我们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治上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综合考虑,综合治疗。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识别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是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其诊断并不困难,重点是要早期识别高危足,一般来说具有如下情况者需警惕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发生:

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血糖控制不佳;有神经病变症状,如下肢麻、刺痛或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或感觉障碍,痛觉减弱或消失。合并肾脏、眼底病变,如肾功能不全、视力减退等;足部畸形,如出现鹰爪趾、榔头趾、关节僵直、踇外翻等;足部出现坚硬、干燥的胼胝(老茧);以往有截肢病史。患者出现步态的改变:步速减慢、步频降低、单足支撑相时间缩短、双足支撑相时间延长、姿势摇摆幅度增大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估主要依赖临床小工具的组合体检和肌电图。

如利用细针检查痛觉,音叉检查震动觉,尼龙丝、足压力测定仪检查压力觉,用凉温觉检查仪或冷凉的金属体触碰脚部皮肤及用37℃~37.5℃的温水浸泡双脚检查脚部皮肤的温度觉。检查生理反射如踝反射及电生理检查了解运动功能。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预防

1.定期检查

每天至少检查足部1次,以早期发现足部皮肤颜色改变、有无破损及合并感染,趾甲、趾间缝隙、足底皮肤。特别要注意检查足底有无胼胝、破损,水疱,并经常监测皮肤温度,注意溃疡前的一些体征。

2.注意足部卫生

保持足部清洁卫生,每日洗脚也很重要,但要注意,要用40℃左右的温水,可一边泡脚,一边加入温水,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所以洗脚前,一定要先用手或温度计试水温,以免烫伤。

3.避免足部损伤

尽力避免足部损伤,如穿松软合脚的鞋袜,鞋头最好宽一些,穿鞋前检查一下里面有没有异物;不管在室内还是户外,都不要赤脚走路,或仅穿袜子或是底部非常薄的拖鞋走路,更不能走鹅卵石路,进行负重运动时穿着适宜的鞋子。

视力不佳者,不要自剪趾甲;避免使用化学物品或药膏或任何其他技术来去除胼胝或鸡眼。一旦不小心伤了皮肤,不要擅自处理,一定要去医院正确处理。

4.足部保暖

特别是天冷时可以穿棉袜或羊毛袜,每天适量运动,例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促进足部和腿部的血液循环。

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获得最大修复率、降低感染率。如果足部已出现问题,如皮肤破损、溃疡等,请及时就医。糖尿病足神经性溃疡的治疗包括如下措施:

1.控制血糖和代谢紊乱

控制血糖和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基础,控制血糖首选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控制血压、改善肾病,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使用他汀类纠正血脂异常,目标LDL-C水平<1.8或2.6mmol/L;若无临床禁忌,应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戒烟、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综合措施。

2.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

90%的神经性溃疡可通过保守治疗实现愈合。关键是减轻足部压力负荷,即避免所有附加于患肢的机械压力,传统的缓解足底压力的方法有卧床休息、使用轮椅、拐杖等,也可通过各种减压器具减轻溃疡处压力,如穿具有缓解足底压力作用的治疗鞋,使用特制鞋垫或脚趾矫形器等。

3.感染治疗

有足部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有骨髓炎和深部脓肿者,首先要在监测血糖的基础上,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选用上兼顾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同时抗厌氧菌,最好根据溃疡分泌物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原则上要求强力、大剂量、足疗程。

4.神经性溃疡创面伤口处理

主要是创面保护和手术清创,促进溃疡的愈合,可参考如下措施:

神经性溃疡伤口处理

5.手术及保肢治疗

对于有锤状趾,同时又有较多胼胝或者在其顶端或者远端存在溃疡的糖尿病患者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可考虑等活动性溃疡愈合后施行足趾屈肌腱切断术以预防脚趾溃疡的形成。

也可考虑跟腱延长术、关节成形术、单个或全跖骨头切除术、跖趾关节成形术或截骨术,有助于预防足底溃疡复发。

参考资料:

1.薛耀明,邹梦晨.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02):88-89-90-91.

2.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基层诊治管理专家指导意见(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6):519-528.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糖尿病患者注意,脚后跟起皮干燥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前兆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张明远站在浴室的镜子前,皱眉盯着自己的脚后跟。那里的皮肤干燥得厉害,甚至开始出现细小的裂纹。

作为一名资深的园艺设计师,他习惯了长时间站立和走动,脚部的不适并不罕见。可这次,他心里隐约有种不安的感觉。

几个月前,他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医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难道这小小的皮肤变化,预示着更严重的问题?

带着这份疑虑,张明远决定深入了解糖尿病与足部健康的关系。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阅读医学文献,甚至联系了几位内分泌科和足踝科的专家。

通过查阅《中华糖尿病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张明远了解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这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更容易受伤,而伤口也更难愈合,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

这个信息让张明远心头一紧。他回想起最近几个月来的一些细微变化:除了脚后跟干燥起皮,他还注意到脚部的感觉似乎变得迟钝了,有时走路时会感到轻微的刺痛或麻木。这些症状原本被他忽视了,现在想来,很可能就是糖尿病足的早期征兆。

张明远联系到了本地一家三甲医院的李医生。李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脚后跟干燥起皮确实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之一。高血糖会影响皮肤的正常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如果不及时处理,干燥的皮肤容易开裂,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增加感染风险。

这个解释让张明远警醒不已。他想起自己平时忙于工作,经常忽视足部护理。作为园艺设计师,他常常需要在户外工作,脚部长时间浸泡在泥土和水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受到启发,张明远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开始每天仔细检查自己的双脚,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来滋润皮肤。同时,他也调整了工作方式,增加休息时间,并购买了专门的防护鞋袜。

一周后,张明远惊喜地发现,自己脚后跟的干燥状况有所改善。这个小小的成功让他备受鼓舞。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人。作为一名园艺设计师,他有许多同行和客户。他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交流中加入健康护理的内容,特别强调了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的重要性。

张明远的分享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困扰。有人问他除了保湿,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糖尿病足。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张明远再次求教于医学专家。他了解到,除了保持足部清洁和保湿,控制血糖水平、保持适度运动、穿合适的鞋子、定期检查足部等都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专家还强调,一旦发现足部有任何异常,如伤口、水泡、感染等,都应及时就医。

张明远的探索不仅帮助了自己,也引发了更多人对糖尿病足问题的关注。一位在《中国糖尿病足杂志》上发表过相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联系了他,分享了一些中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

这位专家提到,某些中药如黄芪、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足部按摩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足部症状。

这次经历让张明远对健康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