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腿了糖尿病(掐腿了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最终会怎样?看这6位名人就知道了,都被2型困扰结果
其实很多人对认识的糖尿病有误区,现代人有钱了开始尿糖,这是不科学的,其实糖尿病古以有之,在古代人们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昨天讲述哪些古代人得了糖尿病,今天盘点一下近代有哪些名人得了糖尿病;
著名学者—梁实秋是2型糖尿病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晚年深受糖尿病困扰。
一代佛学宗师—星云大师是2型糖尿病
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的释星云,常被信徒称为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是佛学界大师,影响力渗透到政治、学术甚至娱乐圈等各个方面,头条率比一般二三线明星还高,星云大师注重的是佛教本身的教义的现代化阐释和对人的身心、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化,因此他在公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大宗师,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因患2型糖尿病,目前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仍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糖尿病并发症,视力已大不如前。
武侠小说四天王之一的梁羽生是2型糖尿病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天王,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由于常年伏案写作过于辛劳,在上世纪90年代患上糖尿病,随后心脏病和癌症也接踵而至。2009年1月22日,就在全球华人都在准备过春节的时候,作为一代大师的他却永远离开了江湖。
相声大师—马季(2型糖尿病)
马季原名马树槐,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
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最大。1983年被委任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在春晚舞台创作的《宇宙牌香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06年9月,马季获得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 3个月后,12月20日,马季病逝,享年72岁。
肥姐”沈殿霞(2型糖尿病)
因身材肥胖而被昵称为“肥姐”,生于上海,是香港著名女演员,无线电视的第一代艺人,尤擅于担任现场直播节目司仪。
沈殿霞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2006年后,因为健康状况问题而暂时停止其电视工作。并于2008年因病去世。
3. 李琦
管不住嘴,血糖控制不理想2004年,李琦被诊断为糖尿病,当时才47岁,被吓住了。如今“李大爷”用胰岛素已经10年了,一开始饮食不科学,血糖根本控制不住。
他有一次和别人谈话中,刚要站起来,却突然“咕咚”一声倒在了沙发上,所有人都以为他心脏病犯了,又是速效救心丸又是掐人中。见他没有好转,有人突然反应过来,拿了一瓶可乐就给灌了下去,“李大爷”深吸一口气,算是活过来了。起来后,测血糖18.0mmol/L。
原来他的血糖是从34.0mmol/L往下降,降得太快了,身体承受不住,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可见他不是“一般人”啊。
如今“李大爷”的基础血糖在8.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mmol/L左右,虽然不算太理想,但总算是控制住了。
所以,最后希望广大糖友不要重蹈李琦老师的覆辙,对待糖尿病千万不能用不管不顾的态度去敷衍,去应付。医生和卫教师的话一定要听,管住嘴迈开腿也必须牢记于心。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张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抽烟,突然觉得眼前发黑。
他扶着树干站起来,裤腰带上挂着的钥匙串叮当响。
这钥匙能打开他家院门,可身体里那把"钥匙"早就生锈了——医生说他得了糖尿病,胰岛素这把钥匙打不开细胞的门,血糖全堵在血管里。
糖尿病就像个贼,专挑人最松懈的时候下手。
我见过太多人,年轻时扛着煤气罐上六楼不喘气,退休后栽在一碗白米饭上。
有个开长途货车的老王,方向盘旁边永远搁着瓶可乐,他说喝这个提神。后来他跟我说,尿尿时蚂蚁都往厕所爬,这才知道血糖高得能招虫子。
咱们身体里有个精密的糖分加工厂。
吃进去的馒头、米饭,在肠胃里拆成葡萄糖,顺着血液往细胞里送。胰岛素就是运输队的工头,它敲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去烧火取暖。
可要是工头偷懒,或者大门生了锈,糖分就只能在血管里打转,把血管壁磨得坑坑洼洼。
有人问,糖尿病还分型号?就像拖拉机有手扶式和方向盘式,糖尿病也分1型和2型。
1型是工厂倒闭,压根不生产胰岛素了,多是年轻人遭殃。
2型是工头磨洋工,细胞大门锈住了,中老年人多见。
现在连十几岁的胖小子都得2型糖尿病,奶茶当水喝,炸鸡当饭吃,身体哪受得住。
要说症状,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体重往下掉。
有个大婶说她半夜要喝三暖壶水,尿泡尿能冲走马桶里的陈年老垢。
还有人总饿,刚放下饭碗又想吃,可人却瘦得像根竹竿——细胞饿得嗷嗷叫,血管里的糖却进不去。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慢性毒药般的并发症。
我见过老糖友脚底像踩棉花,那是神经被糖水泡烂了;有人看东西像蒙着层雾,眼底血管让高血糖蛀成了筛子;最惨的是肾坏了,三天两头要透析,血里的糖把过滤网都堵死了。
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这话对也不对。
遗传就像埋了颗地雷,生活习惯就是导火索。爹妈有糖尿病的,子女得病的概率翻着跟头涨。
但光有地雷不点导火索,八成炸不了。
现在人坐得多动得少,肚子上的游泳圈越套越多,内脏脂肪厚得能当棉袄——这些肥油会分泌捣乱的激素,专门给胰岛素使绊子。
吃得太精细也是祸根。
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这些精制碳水下肚,血糖蹿得比窜天猴还快。
胰腺得玩命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累瘫了。
要是换成糙米、全麦面,血糖爬坡就慢得多。
有个老爷子听劝,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血糖仪上的数字眼看着往下出溜。
熬夜比吃糖还伤身。
深更半夜不睡觉,身体以为遇上饥荒,赶紧多存点脂肪。
激素乱得像打翻的调料罐,胰岛素的工作节奏全乱了套。
有个程序员天天熬到两点,体检时空腹血糖6.8,离糖尿病就差临门一脚。
预防糖尿病得从生活缝里抠细节。
把烟掐了,酒瓶子收起来,这两样东西专门祸害胰腺。
每天晚饭后溜达半小时,不用跑不用跳,就当消化食儿。
有个大妈每天在广场上倒着走,说这样能看清每个垃圾桶的位置——她血糖五年没超标。
吃饭顺序有讲究。
先喝汤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这样血糖升得温柔,不像坐过山车。
我认识个厨师长,炒菜时总偷吃,后来改成饭前先啃根黄瓜,血糖愣是降回正常线。
定期测血糖不能少。
四十岁往上的人,每年体检别光查肝肾功能。
有个卖早点的老板,天天闻着油条香,自己从来不吃,结果血糖还是高了——他说是闻味儿闻出来的病,其实是年纪到了代谢跟不上了。
要说治疗,二甲双胍这药就像老黄牛,勤勤恳恳降血糖,还帮人减重。
胰岛素该打就得打,别信什么"打了就上瘾"的鬼话。
见过太多人硬扛着不打针,最后并发症找上门,后悔都来不及。
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
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和糖尿病扯得上关系,胖子的肠道里住着些贪吃的细菌,瘦子肠子里都是勤快的菌。
现在有种疗法叫"粪便移植",把健康人的肠道细菌搬过来——听着埋汰,可真有糖尿病人这么治好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比绝症折磨人。
它像影子似的跟着你,吃饭要算计,睡觉要盘算,活得像个会计。
可你要真把它当回事,它也就掀不起大风浪。
管住嘴不是当苦行僧,迈开腿不用学运动员,过日子稍微讲究点,身体这辆老爷车就能多跑几十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王卫庆,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浙江69岁大妈患糖尿病多年 挑破脚趾水疱险些截肢
明天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重点定位为应对糖尿病。
2013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人群达到50.1%。
也就是说,每10名中国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还有5亿人是“后备军”。然而面对如此普遍的一种疾病,对它的预防、治疗,老百姓却还有很多误区。
钱江晚报健康微信“浙江名医馆”的本期空中诊室,医馆君邀请了我省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糖尿病眼病专科等方面的专家来坐堂,如果你有关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问题,可以来咨询他们。
胰岛素针头一挑
差点葬送了一条腿
69岁的李大妈是个“老糖尿病”了。这十多年来,她学会了给自己打胰岛素,每顿掐着只吃一两米饭,婉拒所有三餐之外的水果、点心,可没想到还是中了招。
有天晚上,她泡脚后无意看见自己的右足脚趾上有个水疱,就顺手用胰岛素针头挑破了。
这一挑,挑出了大问题,伤口感染了。第二天,水疱周围的皮肤开始发红,紧接着整个脚趾都发红,后来又开始发黑,很快另外的脚趾也受到了影响。李大妈每晚都不能安然入睡,脚趾的疼痛使本来就瘦的她更显憔悴。家人最后把她送到了浙江省省立同德医院。
省立同德医院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的医生一检查,发现李大妈的下肢动脉出现了问题:整个右下肢组织血供极差,仅为正常人的1/3,如果病情继续加重,大腿面临着截肢风险。
为了保全肢体,血管外科王晓栋主任建议李大妈马上手术治疗。通过血管腔内技术,王晓栋主任用了几个球囊和支架就把闭塞的动脉开通了,最终让李大妈逃过一劫。
平均每30秒就有人因此截肢
王晓栋医生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之一。流行病调查显示,随着病程的发展,最终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病,尤其是65岁以上的患者比例会更高。
糖尿病足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截肢。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在世界上,每过30秒钟就有一条腿会因为糖尿病足病而被截除。据统计,欧洲每年有近12万人因糖尿病足病而截肢;全球70%的截肢术都是在糖尿病足病患者身上实施的。
王晓栋说,虽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糖尿病人“丢腿”的几率要比非糖尿病人高得多。他估计,去年省立同德医院大约有三四十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他提醒,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定期仔细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趾间、足底等易受挤压部位,看看有没有皮肤皲裂、水疱等;平常要注意保护足部皮肤,避免各种崴伤;不要穿着过紧的鞋子,避免足部皮肤长时间受到压迫等。
评估眼底血管情况
可以提早发现其他器官病变
除了影响进食和糖尿病足病外,糖尿病还会损害全身器官,比如心脏、肾脏、眼睛等。
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有干眼、白内障、斜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等。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郑斌告诉钱报记者,视网膜上面有很多微血管,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壁改变,造成毛细血管闭塞,最终会导致眼睛失明。
“糖尿病人确诊后,应该尽快找眼科医生检查,评估一下眼底血管情况。”他说,眼底的血管细微变化可以早期反映全身血管的情况。比如,眼睛受到了糖尿病的影响,那么身体其他器官或早或迟都会病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除了血管外科和眼科专家,本周空中诊室还有来自浙江医院内分泌科的郑和昕医生,他擅长糖尿病以及急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和诊治,糖尿病管理方面的疑问,可以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