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断食疗法(糖尿病断食疗法的原理)
间歇性轻断食 有效干预糖尿病 健康生活有妙招
来源|都市现场综合北京台
转载请注明所有来源
据统计,2017年全球成人糖尿病达4.25亿,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就有1.14亿,还有4860万人群。 处于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前期,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 仅为 39.7%。
中科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月20日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提出间歇性轻断食,可以干预2型糖尿病和干预1型糖尿病,并正式启动了有3000名糖尿病,及前期患者参与的临床干预试验。
科学节食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改善代谢、延长寿命的方式。
而这一团队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患者间歇性轻断食,可以干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助恢复破坏的胰岛β细胞、增加β细胞数量,并且有改善脂肪肝和改变肠道菌群的效果。
这对糖尿病整体防治来说,干预效果要好于普通饮食的节食效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雁:原理主要是可以恢复胰岛素水平。
间歇性轻断食是一周只需要2天进行节食和食用少量蔬菜水果,其它5天一日三餐可以正常饮食,同时不对控制体重提出严格的要求,这也改变了以往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一提节食控制体重就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启动了3000名糖尿病及前期患者参加的临床干预试验,进行干预前后3个月、1年前后的对照,及部分人群为期5年的体检跟踪对照,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规律,针对不同的代谢类疾病设计出更佳的干预方案。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雁:具有可持续性,不过长期还是要通过降低体重来控制血糖。
我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 减少糖尿病认知损伤新机制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史俊斌 通讯员靳军)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食品学院刘学波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专家团队,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其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间歇性禁食模式在改善2型糖尿病及相关脑认知损伤作用中的新机制。
刘学波教授团队基于脑—肠轴理论体系,立足“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膳食调节模式,对改善慢性代谢性疾病及神经认知具有保护作用”基础,致力于寻找这种禁食模式对糖尿病诱发的认知损伤到底有怎样的影响?他们联合深圳华大农业应用研究院、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个国际顶尖团队,历时3年,发现间歇性禁食模式可显著提升2型糖尿病小鼠的认知功能,糖尿病症状也显著改善,同时引起了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促进了肠内有益菌以及多种菌群代谢产物的生成。研究进一步采用肠道宏基因组、血浆代谢组、脑转录组等多组学技术与动物行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该禁食模式对肠道菌群—代谢物的改变,直接增强了大脑海马体的线粒体生成和能量代谢,进而减轻了糖尿病小鼠认知损伤。
该项成果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在间歇性禁食模式改善糖尿病及认知损伤中的重要参与机制,为营养干预和改善代谢相关机体健康问题提供了新启示。
责编:李文瑶
间歇性断食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一项新研究发现,时下正流行的饮食方式——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根据2022年7月发表在《糖尿病学》(Diabetologia) 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与不限时进食相比,糖尿病患者每天进食限制在10小时内,其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可多出约3小时。在此期间,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血糖水平和早晨空腹血糖水平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4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作为受试者参与了这项小型研究,他们每天进食的时间被限制在10小时内,以下午6点作为分界点。试验期间,他们佩戴血糖连续监测设备,每15分钟测一次血糖。
在限时饮食模式期间,受试者按照平时日常方式进食,对食物本身没有限制。受试者先以限时饮食模式进食3周,之后在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进食3周。
研究结果显示,在限时进食期间,受试者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平均每天是15个小时;而在没有进食时间限制的期间,受试者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平均每天只有12小时。
研究结果也表明,10小时的限时进食窗口是安全的,受试者低血糖症状(血糖低)或其它严重副作用没有呈现显著性增加。
当人断食时,身体将会分解储存的糖原,这是储存在人体内的糖分。当糖原被用完时,身体就会开始分解脂肪。从本质上讲,断食优化了糖的代谢,减少了血液中多余的糖分,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脂肪。
10小时的进食窗口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其它类型的间歇性断食通常设置6到8小时的进食窗口。
这项研究没有对食物进行限制,如果要求受试者多吃水果、蔬菜和健康脂肪,限制摄入加工食品的量,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