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命造(糖尿病致命的症状)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咱糖尿病病人怎能认命呢

7 月 26 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广受欢迎,结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

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那一天,如同电影里的哪吒,生来便是“魔丸附体”,就该接受命运这样的桎梏嘛?糖尿病病人如何在有限制的自由里实现自己的最大可能呢?

下面和大家分享4个名人事例,希望你也和哪吒一样”逆天改命”。

故事一:朱德

我们熟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晚年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自嘲自己一辈子没吃过饱饭。

他早年当过体育教师,后来长期过军旅生活,并且一生重视体育。在延安,他已经50多岁时,还能打篮球。

解放以后,他也很重视体育锻炼,在北京时,他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爬香山,一直到1975年,89岁的时候还喜欢爬山。

到外地考察,也要尽量抽时间爬山。1959年8月19日,73岁高龄的朱老总登上了庐山著名的五老峰,1963年4月21日登上了峨眉山。

他的乐观开朗、豁达大度、意志坚强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应该学习的。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运动呢?

故事二:邓颖超

邓颖超,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周总理的夫人。

1953年,49岁的邓颖超被查出了糖尿病,邓颖超在自己的文章中记载,她当时的体重是十年来最高的体重,既然根源从这里来,就从这里治疗。

从此,她给自己做医生,没用药物,除控制饮食、严禁吃糖外,饭前饭后还坚持散步,没有一次间断,连续做了6个月,她的体重显著减轻,在今后的39年中,邓颖超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醒广大糖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的事,从确诊的那天起,你坚持了多久?

故事三:加里·霍尔

加里·霍尔是国际泳坛的一个传奇人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获得了2金2银的优异成绩,但3年之后他患上了1型糖尿病,医生除了治疗外也告诉他不能再参加竞赛。

他有2个月心灰意冷,感到绝望,但后来遇到另外一个医生,认为他只要严格治疗仍有可能参加比赛。之后这位医生一直在他左右,与教练一起制订训练计划。他勤测血糖,注射胰岛素,有一次决赛前10分钟还测了一次血糖。

他有坚强的意志,决心要在体育运动上闯出一片天地来,因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2000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50米自由泳冠军。此后和队友一起蝉联了4×100米混合泳接力的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霍尔说:“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向世人、特别是向糖尿病患者表明:糖尿病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通过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能够达到生活的另一个高峰。

糖尿病病人除了严格控糖治疗外,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和其他健康人没有不同。

故事四:安吉丽娜·朱莉

美国著名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在怀有龙凤胎时因营养不均衡,常作闷作呕且容易疲倦,就连脚部也越发肿胀,需要换大尺寸的鞋子,经医生诊断是患上了妊娠糖尿病。

朱莉自从发现患有糖尿病后,一直定期拜访营养师,谨遵医嘱,最终战胜了妊娠糖尿病,继续做她喜欢的演员行业。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的,如果不及早控糖,任其发展,糖尿病是伴随一生的,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早期糖尿病人群应及早干预。

当然,也有控糖失败的糖尿病名人,在这里,想和糖友说的一句话是: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糖尿病既然选择了你,你无法改变,但你有权利决定糖尿病的最终命运,是要让它不断给你增加枷锁,还是你不断减轻它带给你的负荷,直至你完全控制它,真正自由地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可能性,过舒适自由地人生。

作者:沐欣欣

世糖日 | 患上糖尿病寿命打折扣?如何做到我命由我不由“糖”?

引言:2023年11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糖日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对于已经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而言,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王先生,42岁,3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平时未规律监测血糖,日常饮食“照样吃喝”,抽烟喝酒一样不落。半年前小便时泡沫特别多,双腿浮肿,前往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昨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有关“糖尿病影响寿命”的文章顿感焦虑,转发至“XX糖尿病管理之家”,向陈医生抛出灵魂三问......

患上糖尿病寿命可能大打折扣?YES!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愈发受到医患关注。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的预期寿命损失在2.5~12.9年之间。日前,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IF:44.5)的一篇研究进一步探索了糖尿病诊断年龄与生命损失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大规模数据源对来自19个高收入国家的个体参与者数据进行了联合分析: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96个队列,中位基线年份1961-2007,中位最近随访年份1980-2013)和UK Biobank(中位基线年度2006,中位最近随访年份2020)。按照诊断糖尿病时的年龄,纳入实际死亡情况计算了515718名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比(HR)。通过与2015年美国和欧盟非糖尿病人群的死亡数据对比,估算出糖尿病人群损失的生命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确诊年龄与生命损失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图1),2型糖尿病(T2DM)诊断时年龄越小,寿命损失越大——诊断年龄每提前10年,预期寿命缩短约3-4年。具体而言,假如一位男性在40岁时被诊断为糖尿病,可能会损失10年的生命。

图1. T2DM诊断年龄越早,生命损失越大(vs.非糖尿病)

心肾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

糖尿病本身并不致命,如果患者不对其自身病情加以重视,没有及时开展科学的治疗和健康管理,最终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对其健康与生命造成威胁。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指出,2021年,全球约有67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相当于全球每5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亡。

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心血管疾病(CVD)和慢性肾脏病(CKD)最为常见,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CVD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我国糖尿病患者CVD死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1倍,近一半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因CVD所致。

我国“糖肾”共病现状亦令人堪忧。调查发现,我国近1/3的糖尿病患者合并CKD。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合并CKD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促进其他并发症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事件等),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成倍增加(图2)。

图2.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与糖尿病标准化死亡累积发生率对比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如果未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可能会持续进行性发展,终至终末期肾病(ESKD),危及患者生命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更为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在临床中应重视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肾心保护,以提高患者预期寿命,改善长期预后。

积极防控——SGLT2i助力患者肾心双重获益

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强调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管理应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降糖、降压、降尿蛋白、调脂等)在内的综合管理策略,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和延缓肾脏疾病进展。

生活方式干预是改善糖尿病合并CKD预后的重要策略,包括减肥、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低盐低脂饮食和戒烟,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等。患者饮食应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纤维、豆类、植物性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和坚果,少摄入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达到与自身心血管和身体耐受性相适应的水平。

在药物治疗方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药物为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伴有高血压的T2DM合并CKD患者,常用ACEI/ARB治疗

SGLT2i最初作为新型降糖药问世,但其独立于降糖之外的肾心保护作用近年来已累积诸多高质量循证证据。国外一项荟萃分析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EMPA -REG OUTCOM、CANVAS,DECLARE-TIMI58,CREDENCE,DAPA-CKD,ER-TIS CV,SCORED, 以及SOLOISTS- WHF),共26106名T2DM合并CKD患者,对SGLT2i在T2DM合并CKD患者中的心血管、 肾脏和安全性结局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发现,SGLT2i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肾脏复合结局((肾功能恶化、终末期肾脏疾病或心血管原因导致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 、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相关, 且未发现显著异质性(表1)。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mL/min/1.73m)降低的患者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表1. SGLT2i对成人T2DM合并CKD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DAPA-CKD研究证实,达格列净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可显著降低伴或不伴有T2DM的CKD患者主要研究终点(eGFR持续下降≥50%, 终末期肾病, 肾病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风险39%,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达31%;DAPA-CKD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达格列净较安慰剂可显著降低CKD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 约30%,延缓进展至ESKD约7年*。

*研究基于DAPA-CKD研究数据,分析安慰剂组和达格列净组进入观察终点事件的时间差异,终点事件包括因心衰住院(HHF)、进入终末期肾病(ESKD)、全因死亡(ACM)等,观察达格列净在延缓疾病进展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研究使用闭合队列的分区生存模型(partitioned survival model ,PSM),用于预测接受达格列净或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的出现事件时间。模型中的事件包括ESKD、急性心肌梗死(AKI)、持续 eGFR 降低、HHF、脑梗、心肌梗死和ACM。

此外,SGLT2i 还可改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如减重、改善血压*等,进一步助力糖尿病合并CKD患者肾心获益。

*达格列净在中国尚未获得治疗肥胖/高血压适应症,体重降低/血压降低是临床研究的次要终点。

小 结

综上所述,心肾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对于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积极预防心血管事件、延缓肾病进展。SGLT2i在多项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肾心获益,受到国内外众多权威指南热捧,现已成为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一线用药。相信未来这一肾心双护的“降糖利器”,能够助力我国更多糖尿病患者改善肾心结局!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参考文献

[1]Duncan BB,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Oct;11(10):709-710.

[2]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Oct;11(10):731-742.

[3]《IDF全球糖尿病地图2021年第10版》https://diabetesatlas.org/data/en/country/42/cn.html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06):458-468.

[5]Afkarian M,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13;24(2):302-308.

[6]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 [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8):902-930.

[7]Nuha A, et al. Diabetes Care 1 January 2023; 46 (Supplement_1): S140–S157.

[8]徐天华,等. 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12): 1002-1006, 1021.

[9]Kaze AD,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22 Mar 23;21(1):47.

[10]Heerspink HJL,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3(15):1436-1446.

[11]Jongs N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755-766.

[12]Phil McEwan, et al. E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Delaye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Incidence Associated with Dapagliflozi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APA. Presented at AMCP 2021, Virtual meeting, 12 April 2021–16 April 2021.

[13]李萌,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综述[J/OL].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6.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兆,却没当回事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糖尿病真不是“甜蜜杀手”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三个字,脑子里浮现出的画面可能是——一个人拿着血糖仪皱着眉头,或者是大爷大妈在小区广场上讨论怎么少吃点米饭。但你知道吗?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地方,并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带来的“连环伤害”。

糖尿病不会直接要人命,但它会像一个狡猾的“幕后黑手”,悄无声息地摧毁你的血管、眼睛、肾脏,甚至是你的心脏。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过是“糖有点高”,结果几年后,肾衰竭、心梗、截肢……这些可怕的病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把人一步步“送走”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前预防,避免走到那一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人忽视的“健康定时炸弹”。

一、糖尿病的“前奏”:身体早已发出警告

糖尿病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隐形杀手:糖尿病前期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口渴,喝了水还渴?晚上总要起夜上厕所?吃完饭两个小时后,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困得不行?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奏”

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5-10年,体内的血糖就已经开始“作妖”了。这一阶段,空腹血糖可能还正常,但餐后血糖已经悄悄升高,这就叫做“糖尿病前期”。

如果这时候能调整饮食、增加运动,80%的人可以避免发展成糖尿病!但现实是,很多人觉得“没啥大事”,结果几年后,血糖彻底“爆表”。

2. “糖”在血管里裸奔,危害悄然而至

一旦进入糖尿病阶段,你的血管就像是被泡在糖浆里一样,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堵塞

就像水管里结满了水垢,水流不畅,最终导致爆裂。而人体的血管被堵住,就会导致心梗、脑梗、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这也是为什么7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不是高血糖本身。

二、糖尿病的“终局”:死亡的三大主因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因为“血糖太高”去世的,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主要来自以下三大杀手

1.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死因

糖尿病就像是在血管里撒了一把“砂纸”,不断摩擦血管壁,让血管变得越来越脆弱,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心梗、脑梗。

科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看着好好的,突然就发生了心梗,送医时已经来不及了。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没啥毛病”,结果突然脑梗瘫痪的亲戚?如果他有糖尿病,那就一点都不奇怪。

2. 糖尿病肾病:悄悄让你“洗肾”

你知道吗?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第一大元凶!

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过滤系统”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等到发现问题时,肾脏可能已经坏掉一大半,只能靠透析(洗肾)维持生命。

而且,糖尿病肾病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进入透析阶段,5年生存率不到50%

3. 糖尿病足:一只小伤口,可能夺走一条命

糖尿病患者脚上的一个小伤口,都可能变成致命的“定时炸弹”

因为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脚部感觉迟钝,很多人脚上破了皮都不知道。加上血管堵塞,伤口愈合慢,容易感染,严重时只能截肢

你敢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如果感染扩散,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三、如何“逆天改命”?掌握这几点,远离糖尿病的终局

听完上面的内容,可能有人开始瑟瑟发抖了:那怎么办?糖尿病是不是无解了?

别急,其实只要做到以下几点,80%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避免

1. 控制血糖,别让“糖”在血管里横冲直撞

饮食控制 运动 药物,是糖尿病管理的“三驾马车”。

  • 饮食:少吃精制碳水(米饭、面条、白面包),多吃蔬菜、蛋白质,控制总热量。
  • 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快走或慢跑,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药物:遵医嘱用药,别自己随便停药,血糖控制不好,后果很严重!
2. 定期体检,别让糖尿病悄悄升级

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建议提前关注血糖。

3. 保护你的血管,让它“畅通无阻”
  • 戒烟戒酒,烟酒会加速血管损伤。
  • 控制血压和血脂,糖尿病 高血压=“双重死亡威胁”。
结语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悄埋伏在生活的角落,等着你掉以轻心。

但好消息是,它并不是无法控制的。只要我们提前预防、科学管理,就能避免走上那些让人悔不当初的“终局”。

你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别等到失去才后悔。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全球报告》——世界卫生组织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