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是不是糖尿病(是降糖药吗)
得了糖尿病该如何治疗?专家:降糖并非主要目标
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治疗疾病的目的并不在于纠正某些异常的指标,而是减少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寿命。如果一种治疗措施仅能使某些异常参数恢复正常,而不能为患者带来明确的获益或者获益很小,那么这种治疗措施的临床价值是值得商榷的。例如糖尿病管理中的血糖控制。
降糖不能“用力过猛”
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应该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为主要目标,而非仅仅追求血糖的正常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年国际卒中大会(ISC)上公布了备受关注的SHINE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探讨伴有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强化降糖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采用随机化对照设计,共纳入1151例伴有高血糖的发病在12小时以内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强化降糖组(581例)连续静脉输入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4.4~7.2mmol/L;标准降糖组(570例)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4.4~9.9mmol/L)。主要疗效指标为随访90天时改良Rankin评分。
研究结果发现,治疗期间强化降糖组平均血糖水平为6.6mmol/L,标准降糖组平均血糖水平为9.9mmol/L。随访期间,强化降糖组与标准降糖组病情好转者分别占20.5%与21.6%(P=0.55)。由于强化降糖组患者低血糖与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11.2%)显著高于标准降糖组(3.2%),研究被提前终止。强化降糖治疗组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6%,而标准降糖组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研究认为,对于伴有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糖无助于改善患者90天功能结局,反而会增加严重低血糖事件等不良结局的风险。因而,对于此类患者不宜予以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
降了糖并非治好了病
关于降糖药物与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着不懈探索。这段历史可以从1970年的UGDP研究说起,但多数学者更愿意将1998年发表的UKPDS研究作为降糖领域循证医学研究的起点。
按照学者们的最初推测,既然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2型糖尿病可以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那么应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应该可以显著改善其大血管预后。
然而,事与愿违。
UKPDS研究以及随后结束的ADVANCE、ACCORD、VADT以及HEART2D等旨在比较不同降糖强度对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影响的研究,不仅未能证实强化降糖能够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致盲性眼病、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事件也并未减少。ACCORD研究甚至显示,过于严格的控制血糖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这些研究结果给人们带来空前困惑。高血糖与大血管事件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现有的治疗方法是否恰当?这些问题仍处在探索中,没有明确答案。
2015年EASD年会上揭晓了EMPA-REG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SGLT-2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将2型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带进新时代。
随后陆续结束的关于SGLT-2抑制剂的CANVAS研究、DECLARE研究以及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进行的LEADER研究与SUSTAIN-6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些新型降糖药物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还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仅如此,新近结束的CEREDENCE研究又首次证实,新型降糖药物还能够大幅降低严重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这些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新发现,更为众多糖尿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临床医生转变思维更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积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急性高血糖事件对患者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这固然重要。然而,近30余年来,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识不断增强,可供临床应用的降糖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急性高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已降到很低的水平。在此背景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主要目标应该及时调整为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
不久前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据估算,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如此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对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遵循新证据、适应新形势、调整新思维、转换新模式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新型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疾病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
临床医生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患有疾病的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而不仅仅是追求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以血糖为中心、为降糖而降糖的思维模式必须摒弃。应积极推广以患者为中心、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以血压血脂血糖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的防控模式。
现有研究表明,将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积极的降胆固醇治疗也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关键措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到1.8mmol/L以下。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亦应接受他汀治疗,并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不应仅仅关注血糖,还应关注降糖的方式,特别是降糖药物的选择,同时注重全面筛查并干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郭艺芳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糖尿病治与不治真的一样吗?专家告诉你答案
近日,在门诊遇到一位非常悲伤的糖尿病患者,他告诉我:
“我每天按时吃药,控制饮食,每天运动,血糖控制也达标,还是出现了糖尿病眼底病变,需要激光治疗。而我的邻居,比我患病时间还长,不把糖尿病当回事,血糖远没有我控制得好,也没有任何并发症。我现在都不想治了,治不治都一样。”
我理解这位患者的痛苦,在这里我想告诉他两件事:
1.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除与血糖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一点人与人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2.糖尿病治与不治,差别非常大,不要被“治与不治都一样”这个坏理念给带偏了。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同样长的病程和同样高的血糖水平条件下,有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肾病,有的则没有。
尽管这部分病例并不多,但这显然与其他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不能比的。
我们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能做的就是控制可控因素,科学合理、个体化地使用降糖药,同样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只要科学管理,即使发生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病情相对比较轻,容易治疗的。
治疗糖尿病,一定会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首先,在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酮症酸中毒和感染,得了1型糖尿病,就等于得了绝症。
胰岛素被应用于临床之后,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几乎可以延长至健康人群的水平。这也说明,糖尿病治与不治差别很大。
其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积极干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超重、抽烟、不良生活方式等,也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避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第四,临床工作中,确有部分患者不重视糖尿病的治疗,患糖尿病不到10年就发生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糖尿病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不治疗糖尿病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治疗糖尿病的正确方法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只要从患病之初就认真控制好糖尿病的关键性指标,如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以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糖尿病患者享受天年是完全可能的。
我所熟悉的患者中,患有糖尿病30年、4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依然很健康,工作到退休年龄,退休后生活自理,与没有糖尿病的朋友无异,甚至更好,这些案例并不是个别现象。
相反,我接诊的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求治求救的患者,基本上都是患了糖尿病后不遵从医嘱,不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不定期复查,甚至不吃药、吃错药(例如停用规范药品而去购买保健品),最后发生糖尿病足坏死、严重肾病、失明等晚期糖尿病并发症。
读者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您一定要坚定科学治疗糖尿病的信心,坚持下去,时间会给您回报的。
作者: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 许樟荣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功能障碍。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起的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是不是防不胜防呢?今天,咱们来聊聊糖尿病吧!
说到病,一般先从它的病因说起,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呢?他的病因有两个:1、遗传因素导致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占糖尿病的少部分,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所以,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那么,如何预防呢?
一、 注意饮食。这个包括这几方面:1、注意饮食,就可能引发糖尿病。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引发糖尿病,比如说含糖的果汁。美国文献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每天喝两分以上含糖果汁的人,比每个月喝一份一下含糖果汁的,患糖尿病的几率高31%。所以,注意饮食,少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这是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则。2、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尽可能不在短时间里,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比如:蜂蜜、大米、面粉、甘蔗、红糖、白糖等食物。吃饭时药细嚼慢咽,多吃蔬菜。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二、 多锻炼身体,少熬夜:睡眠不足,会引发激素分泌压力过大,身体会储存脂肪来应对,这样一来人的饭量会变大,这也是引发糖尿病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论是胖或是瘦,都应要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其实运动也可很好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您的体重已经超标,那么,减肥大计就应该提上日程。每周做3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一小时,每隔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
三、 定期体检:不仅是要预防糖尿病,还可以预防引起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应该对血糖、甘油三酯进行监控。如果测得值达正常上限或超过时,要继续做糖耐量试验,经确诊后,及早进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 吃水煮花生 :煮花生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皂角甙、白藜芦醇、抗氧化剂等,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经过水加工处理后的花生营养价值高,对各类疾病都有预防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大家吃花生尽量先用水泡上一泡,早煮熟了吃,炒熟的尽量少吃,油炸花生尽量别吃,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好,而且更容易导致肥胖。
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也不会重来,不要等到疾病发生了,再去追悔莫及,未病先防,你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