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指甲刀(糖尿病 指甲)
“糖友”剪指甲有哪些讲究?
本报记者 刘 蓉 通讯员 林琳
提问:我家老人患有糖尿病,护士提醒我们给糖尿病患者修剪指甲要特别注意。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周艺副主任医师回答:剪指甲,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神经病变,一旦出现神经病变,足部末梢神经感觉就会变得迟钝。不小心划破皮肤,通常不易察觉,易发生感染。轻者伤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溃烂而引发糖尿病足,并有截肢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修剪指甲时不能剪得太深或剪伤周围组织。如果视力不好,应请家人帮忙,切忌用刀修剪角化组织或胼胝。
修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最好在洗脚后进行
此时趾甲最为柔软,最易修剪,修剪后再三检查,发现有无皮肤破损,如有破损,应到医院就诊。
2、不要特别修剪趾甲两侧
不少人喜欢修到趾甲两侧。这样趾甲和侧面的甲皱会产生空隙,趾甲会往侧边在生长多一点,而形成趾甲嵌入,造成严重的疼痛。此时患者往往更会特别修剪此一区域,形成恶性循环。
3、趾甲不要留得过长
留太长的趾甲,趾甲往往容易不知不觉的勾绊到东西,而造成趾甲和甲床之间产生受伤的点,趾甲会和甲床产生分离,由于勾绊到有时候并不会有明显的疼痛,造成患者受伤而不自知,如果反复受伤,要复原就很难了。
4、不宜剪得太短太靠近皮肤,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
来源: 厦门日报
糖尿病足风险大,专家教您预防它
糖尿病人请注意!专家教您“触一触,瞧一瞧",糖尿病足风险早知道!
徐旭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疮疡血管外科
糖尿病足
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一亿,其中8.1%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足。注意: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死亡率高达11%,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
如果您也是糖尿病患者,快跟着专家自测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足的测试方法
测试一:10克尼龙丝试验
首先脱掉鞋袜,戴上眼罩,然后用10克微丝笔轻触患者脚部的趾腹、足掌、足背等10个重要的着力点,并请测试者记录触碰的次数。如果测试者感受到的次数少于8次,说明该患者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10克微丝笔
剃须刀毛刷
专家提醒:剃须刀自带的毛刷可以作为替代工具使用。
测试二:足部症状测试
观察糖尿病患者足部状态,如果发现肤色苍白或紫暗,且指甲肥厚,说明该患者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测试三:泡脚水温度测试
糖尿病患者,对外界温度感受不敏感,泡脚时水温过高容易对足部造成危害,导致糖尿病足。
引起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人除了要小心使用指甲刀、注意泡脚时的水温外,还需要警惕电热毯、桌角等可能造成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想要预防糖尿病足,专家有妙方~
预防糖足泡脚方
推荐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选用预防糖足泡脚方泡脚。
当归养血活血、活血通络;鸡血藤、桑枝、桂枝、苏木同属藤类药,可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
专家提醒:夏季泡脚建议1天1次,冬季泡脚建议每周2~3次。
糖尿病患者不仅生活中要避免因意外伤害引发糖尿病足,还可坚持泡脚,帮助预防糖尿病足~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糖尿病足有先兆》
播出时间:10月19日 18:0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科教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糖尿病病人应该怎么办?
审核专家信息
宁志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类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中,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的病人重症率、病死率较高。
糖尿病病人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应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下边将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坚持治疗
继续用药
遵医嘱继续使用降糖药、胰岛素等药物。
调整药物剂量
如食量减少、运动量增加,则遵医嘱减少相应药物。
如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则遵医嘱增加相应药物。
二、监测指标
自测血糖
自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
空腹血糖为晨起后未进食时的血糖值。
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进餐第一口后2个小时的血糖。
测量前用酒精消毒手指尖。
用专用道针扎破手指尖。
按照血糖仪使用说明用试纸吸取血液,进行测量。
吸取血液后用医用无菌棉签压迫手指尖,直到血止。
扎手指的针避免扎到他人。
如血糖小于等于3.9mmol/L(毫摩尔/升)或大于等于16.7mmol/L,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糖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自测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的时间应固定在一个时间。
测量前避免运动、紧张、频繁说话等。
测量前可休息5~10分钟,排除活动对于血压结果的影响。
测量时保持一个姿势,如坐位或平卧位。
测量时只测一个部位,如同为右侧上臂。
测量时袖带绑在肘窝上2厘米处,袖带松紧度可容纳1个手指。
测量时避免活动、说话、攥拳等行为。
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80mmHg(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120mmHg,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压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三、注意饮食健康
合理膳食
饮食规律
三餐定时、定量。
避免减少或增加食量或进餐次数。
每日食物种类搭配固定。
控制主食,发生感染后不可节食减肥,要保证充足营养
可选择小米、大米等谷物,大豆等豆类,土豆等薯类。
谷物、豆类最好占主食的1/3。
保证蔬菜摄入量。
蔬菜每日摄入量为300~500克。
多选择深色的蔬菜,如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紫甘蓝等。
深色蔬菜最好占每日蔬菜量的一半以上。
最好多食用菠菜等绿叶蔬菜。
适当食用水果。
如血糖控制较好,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
每次水果的食用量为100~200克。
适量食用蛋白类食物
尽量选择鱼肉、鸡肉、鸭肉、豆制品等。
适量食用蛋类、瘦牛肉、瘦羊肉、瘦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肥肉。
不吃火腿肠、腌肉、腊肉等加工类肉制品。
如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须遵医嘱选择蛋白类食物的种类,控制蛋白质食物的总摄入量。
用餐顺序
先食用蔬菜,再食用肉类,最后食用主食。
保证饮水量
发热出汗时更要有意识多补充水分,保持尿液清亮,如果尿液发黄提示体内缺水。每日至少饮水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的量,进餐时饮用的汤、粥也可以计入每天饮水的量。
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浓茶、咖啡等。
如有严重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应遵医嘱控制饮水的量。
适量补充维生素
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这对于感染性疾病控制有力。
复合维生素补充产品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按说明书使用,避免乱用。
注意饮食卫生
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肉类。
处理生肉刀、案板等厨具应和处理熟食、生吃食物的厨具分开使用。
烹饪时各类食物要煮熟。
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净,尽量去皮。
水要煮开,晾凉后饮用。
每人使用独立的餐具、水杯,避免共用。
四、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做2次肌肉训练。
有氧运动可选择平地快走、打太极拳等;肌肉训练包括深蹲、举哑铃、俯卧撑等,或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
尽量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
如需外出运动,需佩戴口罩,选择人少的人行道的区域,尽量远离他人。
避免久坐。
避免餐后立刻运动,最好在餐后60~90分钟后进行运动。
如血糖控制不佳,有严重心、肺、骨骼、肌肉疾病,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运动,避免因运动过度使疾病加重。
五、做好自我防护
尽量在家中,不要外出。
勤洗手
回家后、饭前、便后、接触身体上的分泌物后、烹饪前后都要洗手。
用有灭菌消毒功能的洗手液、肥皂等洗手。
洗手时注意洗到手掌、手背、手指、手腕、指甲缝等手的所有部位。
开窗通风
选择白天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
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外出时做好防护
外出时佩戴口罩。
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区域,如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等。
如去超市购物,须距离他人1米以上。
手避免接触口、眼、鼻、口罩外边。
回家后摘口罩时避免接触口罩外边。
摘除口罩后将口罩密封后丢弃。
外套、帽子等应放到通风处。
处理好衣物后应立即洗手。
避免聚会
不要去别人家里、餐厅等地方进行聚会。
尽量避免亲友到家中做客。
六、心理调节
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电影、与家人聊天,或通过电话、网络与亲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
多运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尽量不去室内健身房、地下室等空气流通差地方健身。
七、合理就医
复诊开药:
尽量选择离家较近的、可以步行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开药。
如去较远的医院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尽量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可提前了解就诊流程和医院各区域分布。
就诊时应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医院的设施或物品。
如接触了医院设施或物品,可使用含75%酒精的消毒剂清洁双手,同时避免接触自己的口、眼、鼻等部位。
感觉不适:
如感觉症状比平时加重,或血糖、血压控制不满意,可先电话咨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如需到医院就诊,按照复诊开药的要求前往医院。
如出现严重情况,如言语不清、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胸部压榨性疼痛等感觉,本人或家人需要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本人和家人都要佩戴口罩,提前做好防护。
有疑似表现:
如糖尿病病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症状,或接触了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考虑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此时应立即前往医院。
前往医院的过程中须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打喷嚏、咳嗽时按紧口罩,之后立刻洗手,或用含75%酒精的消毒液消毒。
避免接触他人。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病情严重不能自行前往医院,需要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拨打“120”时应明确告知调度员病人的情况,以便医务人员做好准备。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本人和家人都应佩戴好口罩。
如有发热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
就诊时如实告知医生患病经过及表现,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检查,如需隔离,应遵医嘱进行隔离。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2.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https://mp.weixin.qq.com/s/k4XC9OKy4YfhI7MJRohp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