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血压糖尿病课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从心了解糖尿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跨学科合作诊疗模式研究课题将启动

人民网北京9月10日电 心脑血管疾病如今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同时,我国也是糖尿病大国。为此,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020年要较基线(241.3/10万)下降10%的目标。自2009年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以来,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公众对由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知晓度依然较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升高。

9月1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跨学科合作诊疗模式研究课题项目将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一号演播厅启动。届时将邀请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中心领导、医学专家、科普专家、企业各方代表共同探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与可行性方案。

据了解,项目聚焦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管理,旨在通过搭建跨内分泌和心内两大学科的合作诊疗模式,研究制定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国临床标准化诊疗模式与治疗路径,助力健康中国。提高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化水平,并通过收集单病种大数据,搭建科研研究平台,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学术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据悉,项目启动之后,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心内科、内分泌跨学科诊疗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能力,也将携手权威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患者及公众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注。从而形成有效推动我国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合力。

如何摆脱“缠腰龙”“蛇盘疮”困扰?专家大力倡导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中新网上海3月4日电 (记者 陈静)作为中老年人高发的皮肤科常见疾病,带状疱疹发病后会使部分患者陷入长期且反复的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上海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史玉玲教授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老龄化进程加快,科学规范预防带状疱疹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但是,大众对带状疱疹的疾病认知及预防意识并不高。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通常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病毒就会被重新激活,引发带状疱疹。除了瘙痒、皮损外,患者还会感受到持续的灼烧痛或刺痛,民间俗称“缠腰龙”“蛇盘疮”等。

2月28日至3月6日是带状疱疹关注周,旨在呼吁共同关注带状疱疹,鼓励及早预防,降低发病率,为促进全人类健康共同努力。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主任委员张建中教授等当日就当前中国老龄健康,疾病预防现状以及如何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张建中主任介绍:50岁及以上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身患带状疱疹,病情也更严重。他告诉记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属于带状疱疹的慢性期疼痛,可能以一种疼痛为主或多样疼痛并存,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割、针刺、撕裂般,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的患者会持续1-2个月,有的会持续3-5个月,有的会持续数年,然而现有的治疗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有限。注射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发病有效的措施。”

史玉玲告诉记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没有太多季节性特点,主要原因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冬春季节容易感冒,大部分是老年人,还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卧床的病人等。”她亦指出,到目前为止,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但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有限。

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传染性,常见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疱液接触传播。史玉玲教授指出:“家里如有老人得带状疱疹,医生们不建议儿童甚至是青年人密切接触,因为这种疱液的病毒一旦间接接触到呼吸道,就可能成了水痘。”得过水痘的人还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嘛?“要打!得过水痘,体内会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患者,大多是小时候得过水痘,或者是有过隐性感染。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也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史玉玲指出。

王建业表示,基于中国所倡导预防先行的健康理念,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合适的健康管理方式,也是中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疫苗在保护人类免遭疾病痛苦和死亡威胁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医疗费用,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投资之一。

在采访中,专家们认为,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以及老年人群体自身都需要加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及时接种疫苗,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在倡导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实现医防结合,进而推进健康老龄化的过程中,社区医院和全科医生应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吴浩教授介绍:“实现医防结合的机构在哪里?就是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防结合的人在哪里?就是全科医生,他们既能诊疗,更能帮助预防疾病。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要同心协力,双管齐下,切实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的意识,提高中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仝小林:“态靶辨证”——中医的未来之路(下)

中医“调态”在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也呈现出其不足之处。

首先是“刻”强而“轴”弱,传统“调态”只重视疾病的刻下症,而没有重视疾病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古代中医诊疗受历史条件所局限,缺乏对大量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发展全过程进行系统观察。

其次是“个”强而“群”弱,中医“调态”治疗重个体化,缺少对群体化的研究过程,缺乏对疾病的规律和共性的提炼和归纳。

最后是“态”强而“靶”弱,“靶”分“症靶”和“标靶”,所谓“症靶”,即直接治疗症状,而“标靶”就是直接治疗指标。“标靶”是现代中医的短板。

作为中医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对客观指标的调整。因为对于“症靶”来说,中医传统文献,包括我们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有非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而对于“标靶”问题,什么药能够降转氨酶?什么药能够降尿蛋白?什么药能够降肌酐?什么药能够降压、降糖、降尿酸等等,古人没有研究过,也没有记载。故而“标靶”是现代中医诊疗中的短板。

作为中医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客观指标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但现代医学背景下,无论是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还是经络辨证,中医传统诊疗模式均难以有效解决打靶不足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和中国文化一样,都是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而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慢性疾病的诊断更早、更精准。中医可以在西医诊断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也为中医打靶提供了可能。

为了弥补中医传统“调态”刻强轴弱、个强群弱、态强靶弱的短板,实现现代科技背景下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这一目标,“态靶辨证”诊疗模式应运而生。

“态靶辨证”是以提高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以中医“调态”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借鉴的创新辨治体系,包括病证结合、态靶结合及方药量效三个部分,其中病证结合引入“分类分期分证”,实现了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的突破,态靶结合强调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临床回归,实现了中医“临床用药方向”的突破,而方药量效则引入了中药量-效-毒关系的研究,实现了中医“临床方剂用量”的突破。他们共同搭建起了现代医学“病”与传统中医“证”、宏观与微观相对接的桥梁。

以糖尿病为例,我们借鉴西医对疾病全过程的认识,在“病”与“证”的中间,引入了中医分类分期的概念,把疾病常见的证侯归属到各期之中,这就赋予辨证论治以时间动态的属性,有效解决了中西医诊疗的对接问题。

我们将糖尿病分成脾瘅与消瘅,按照“郁-热-虚-损”分成四期,创新应用传统经方治疗糖尿病各阶段,并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取得了中西医同行的认可,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及其系列循证证据,被写进我国首部中医糖尿病循证指南《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和世界首部中医专病国际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并被西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作为“糖尿病与中医药”专门章节整体纳入,探讨出了中医和西医结合、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态靶结合方面,我们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靶药,按照中药的药性重新分类,即强调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临床回归,既可治疗中医宏观的“证”,又可打西医微观的“靶”,这使得中医在降糖、降压、调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转氨酶等一些列指标上取得突破。

如中医降糖。糖尿病热态分为肠道湿热、肝胃郁热、脾肾阳虚等类型,其对应的降糖靶药便各不相同,肠道湿热证用黄连,肝胃郁热证用赤芍,脾肾阳虚证用肉桂等。

再如中医降压,我们将高血压分为“壅”“寒”“郁”“水”“虚”五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决明子、葛根、钩藤、茺蔚子、怀牛膝等药均有降压作用。但“水”态高血压治疗我们选择茺蔚子而不是怀牛膝,因为基于态靶结合思想,茺蔚子可利水降压,而怀牛膝则侧重于引血下行降压。

态靶结合避免了中药西用的困境,真正使“宏观辨证”与“微观打靶”实现统一。

在方药量效方面,我们发现靶药需达到一定剂量方可显效,不同的剂量具有不同的临床效果,如黄连调理脾胃多用1.5-6g,而用于降血糖我们多用到15-30g,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急危重症开展系列临床试验,证实中药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及较宽的用量范围,从而提出随症施量的用量策略,揭示“量变致新”、“量变致反”等量效变化规律,构建了以“随症施量”和“剂量阈”为核心的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论和循证证据。

当今社会面临着老年病、慢性病、代谢性疾病、心因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以及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等诸多挑战,中医药如何与时俱进,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我们面临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承精华,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调态”的优势;守正创新,就是在“调态”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到中医药“打靶”的不足,并创新发展“态靶结合”的诊疗优势。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调态”的优势,同时解决打靶问题。关键是要以“态靶辨证”的思路来重新构建中医的诊疗体系,以症靶标靶为核心来重新构建现代本草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中药药理的成果,使之回归到中医的临床中来,成为打靶的“利器”!

我们要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为中医学的发展,开拓出新的路径!探索出中医真正的未来之路!

正所谓:“纵使逢敌千百万,不改常颜。一路高歌行踏处,无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