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脚软是不是糖尿病(脚软是乏力吗)

沈阳生活广播 0
文章目录:

血糖怎么样,看走路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个症状

今天要和大家唠唠的,是和糖尿病有关的那些事儿。说起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血糖数值,觉得只要定期测血糖,心里就踏实了。但你们知道吗?身体里有些细微的变化,可能比血糖数值更早地给我们发出糖尿病的预警,就比如走路姿势,还有我们平时不太在意的双脚。这可不是我在这儿危言耸听,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例子和医学依据的,咱们一起来瞧瞧。

张大爷的异常脚步与惊人诊断

在一个宁静的老小区里,65 岁的张大爷退休后生活惬意,每天早晨出门散步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清晨的阳光洒在小区的小道上,张大爷总会穿着他那双洗得有些发白的运动鞋,慢悠悠地走着,时不时和邻居们打个招呼。

可最近,邻居李阿姨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以往走路步伐轻快的张大爷,现在脚步变得有点拖沓,每一步都像是在拖着沉重的东西。而且,走着走着,他还会突然停下来,微微弯下腰,双手在脚上来回揉搓,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神情。

一天早上,阳光依旧温暖,李阿姨在小区花园碰到了张大爷。看着张大爷走路的样子,李阿姨实在忍不住了,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张大爷,您最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看您走路怎么有点怪呢!” 张大爷听到这话,抬起头,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摆了摆手说:“没事儿,李妹子,大概是年纪大了,脚底有点麻,走一会儿就好了,都习惯啦。” 李阿姨听了,虽然嘴上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又过了几天,张大爷的儿子回家看望父亲。吃饭的时候,儿子发现父亲总是不自觉地揉脚,便询问起来。张大爷还是那套说辞,可儿子不放心,第二天就带着张大爷去了医院。

医院里人来人往,张大爷和儿子在候诊区等待着。终于轮到张大爷了,走进诊室,医生让张大爷坐在椅子上,仔细地查看他的双脚,一边看一边询问张大爷平时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走路的感觉怎么样。张大爷一一回答后,医生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建议张大爷做一个血糖检测。

当血糖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张大爷和儿子都惊呆了,那血糖数值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随后,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医生确诊张大爷患了 2 型糖尿病。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认真地对他们说:“其实啊,糖尿病的问题早就‘写’在他的脚上了。”

糖尿病为何盯上双脚?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血糖代谢方面出了问题,可很少有人会把糖尿病和双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双脚因为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就成了最容易 “暴露问题” 的部位。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这就好比身体里的血管和神经泡在了 “糖水” 里。时间一长,血管和神经就像泡久了的木头,开始慢慢受损。特别是双脚的神经和血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就像张大爷脚麻,这就是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得了这种病,脚会出现各种各样不舒服的感觉,有的像有无数根小针在扎,麻麻的、刺痛刺痛的;有的感觉脚底像在被火烤,有灼烧感;还有更严重的,会觉得脚底好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没有真实感。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患者的脚会出现 “感觉迟钝” 的情况。打个比方,就好像脚上的 “警报器” 失灵了,哪怕脚底被磨破了、受伤了,他们也毫无知觉。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是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想象一下,脚上受伤了却不知道,伤口很容易感染,要是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走路姿势里的健康 “密码”

医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极端的病例。一位 60 岁的男性患者来到医院,满脸愁容地告诉医生,自己最近总感觉走路 “没力气”,脚底好像一直踩着软垫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一点都不稳。他一直以为是自己上了年纪,骨骼退化导致的,所以也没太在意。直到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了,才想着来医院看看。

医生给这位患者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让人震惊,他的血糖已经高得吓人,而且脚部神经损伤非常严重。医生看着检查报告,严肃地对患者说:“其实你的走路姿势,早就提醒你身体出问题了。”

糖尿病患者由于脚部神经和肌肉受损,走路姿势和步态常常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有的人会不自觉地拖着脚走,就像脚上绑了沙袋一样;有的人步伐会变小,迈不开步子;还有的人重心不稳,走起路来东倒西歪。这些变化虽然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但如果能多留个心眼,很可能就会成为我们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线索。

糖尿病患者脚部的其他危险信号

除了脚麻、步态变化,糖尿病患者的脚上还会出现一些更明显的症状。比如,脚部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就像缺水的土地,一道道裂纹清晰可见,尤其是脚后跟,特别容易开裂。这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皮肤的屏障功能,让皮肤没办法锁住水分,所以就变得干裂。

还有更危险的情况,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脚上会出现一些小伤口。这些伤口刚开始可能看起来只是个小口子,不起眼,但因为患者血糖高,血液循环又不好,伤口很难愈合。有一位女性患者,几个月前脚底不小心被玻璃划了一道小口子。当时她觉得这就是个小伤,没当回事,随便贴了个创可贴就没再管。可几周过去了,伤口不仅没好,反而开始流脓,还散发出阵阵恶臭。家里人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感染已经扩散到了骨头,情况非常危急,最后只能通过截肢来保住她的生命。医生看着患者痛苦的样子,无奈地叹气说:“要是她能早点注意到脚上的问题,早点来治疗,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糖尿病患者如何呵护双脚?

从这些病例就能看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脚真的太 “脆弱” 了。高血糖损伤了小血管,让脚部血液供应不足,伤口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自然就很难愈合。神经损伤又让痛觉变得迟钝,患者很容易忽视脚部的小伤口和感染,有些患者甚至鞋子磨脚把脚磨出了水泡,自己都不知道,直到脱鞋才发现。而且,脚上的问题不仅能反映糖尿病的存在,还能 “透露” 出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是糖尿病患者的脚部皮肤干燥、有溃疡或者感染,那就说明血糖水平可能长期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所以,医生总是反复提醒糖尿病患者:“保护脚,就等于保护你的生命。” 因为一旦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不仅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那糖尿病患者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脚呢?

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脚,这可不能马虎。看看有没有红肿的地方,有没有破皮、水泡,特别是脚趾缝和脚底这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更要认真查看。可以准备一面小镜子,方便查看脚底的情况。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也很重要。每天用温水洗脚,注意水温别太高,不然很容易烫伤。因为糖尿病患者脚部感觉迟钝,对温度的感知不灵敏,很可能水温已经很高了,自己却没感觉。洗完脚后,要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缝之间,一定要擦干,避免滋生细菌。

选鞋子和袜子也有讲究。不要穿过紧或者磨脚的鞋子,尽量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让双脚能 “自由呼吸”。袜子也不要选太紧的,最好是纯棉的,吸汗又舒适。

定期去医院检查足部健康也必不可少。医生能通过专业的检查,发现一些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能避免很多严重的后果。

张大爷经过医生的治疗,再加上严格控制血糖,脚麻的情况逐渐好转,走路也不再拖沓了。他的儿子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来,感慨地说:“原来脚上的问题能看出这么多东西,早知道就应该早点带他来看医生。” 医生听了,点点头说:“糖尿病患者的脚就像一个‘健康窗口’,能透露身体的很多秘密,但前提是大家得学会观察。”

生活中,我们真的要多留意身体的细微变化,说不定哪天看到有人走路姿势奇怪,或者脚部有异常,多关心一下,就能帮上大忙。希望大家都能把健康放在心上,守护好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

血糖怎么样,看走路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个症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张大爷今年65岁,退休后最喜欢的事就是每天早晨出门散步。可最近,他的邻居李阿姨发现,张大爷走路的样子有些奇怪:脚步有点拖沓,偶尔还会停下来揉揉脚,好像走得很不舒服。一天早晨,李阿姨忍不住问他:“张大爷,您最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走路看着不太对劲!”

张大爷笑着摆摆手:“没事儿,大概是年纪大了,脚底有点麻,走着走着就习惯了。”李阿姨没再追问,但心里却觉得不对劲。

几天后,张大爷的儿子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脚,又问了很多问题,最后建议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出来后,全家人都吓了一跳,张大爷的血糖数值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医生确诊他患了2型糖尿病。医生告诉他们:“糖尿病的问题早就‘写’在他的脚上了。”

糖尿病的“秘密”,悄悄藏在脚上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血糖代谢障碍疾病,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是测量血糖时的那一串数字,它可能已经悄悄改变了你的脚。

医生解释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尤其是双脚这种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地方,最容易“暴露问题”。

张大爷的脚麻,就是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这种病变会让人的脚出现麻木、刺痛、灼烧感等症状,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脚底像踩着针一样疼,但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的脚却“失去感觉”,哪怕脚底被磨破了、甚至受了伤,他们也可能毫无察觉。

这种情况医学上叫“感觉迟钝”,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有时候,走路的样子能“说话”

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个更极端的案例。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来医院看诊,原因是最近总觉得走路“没力气”,而且脚底好像踩着软垫子一样,走起来摇摇晃晃。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骨骼退化引起的,但检查后发现,他的血糖已经高得吓人,而且脚部神经损伤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你的走路姿势其实是在提醒你,身体出了问题。”

糖尿病患者的走路姿势和步态经常会发生变化。因为脚部的神经和肌肉受损,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改变走路的方式,比如拖着脚走、步伐变小或者重心不稳。这些变化虽然细微,但如果留心观察,很可能会成为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线索。

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个症状

除了麻木、刺痛和步态的变化,糖尿病患者的脚上还可能出现一些更明显的症状,比如皮肤干燥、脚后跟开裂。

因为高血糖会损伤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脚部皮肤容易干裂甚至溃烂。而最让医生担忧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脚上会出现一些小伤口,这些伤口看起来不起眼,但因为血糖高、血液循环差,这些伤口往往难以愈合,甚至会发展成严重的感染。

有一位女性患者,几个月前脚底被玻璃划了一道小口子,她以为是小事,随便贴了个创可贴就不再管了。

结果几周后,发现伤口没好,反而开始流脓,脚上还发出阵阵恶臭。送到医院时,医生发现她的感染已经扩散到了骨头,只能通过截肢来保住她的生命。医生叹气说:“如果她早点注意到脚上的问题,早来治疗,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脚部问题,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视的“警钟”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会这么“脆弱”?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小血管,使脚部的血液供应减少,伤口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很难愈合。神经损伤让患者的痛觉变得迟钝,导致他们往往忽视脚部的细小伤口和感染。

一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鞋子磨脚,直到脱鞋时才发现脚上已经磨出了水泡。

有趣的是,脚上的问题能反映糖尿病的存在,还能“预测”血糖的控制情况。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脚部皮肤干燥、有溃疡或感染,说明血糖水平可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脚?

医生总是提醒糖尿病患者:“保护脚,就等于保护你的生命。”因为糖尿病足的严重并发症会导致截肢,还会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护脚,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每天检查自己的脚,注意有没有红肿、破皮或水泡,尤其是脚趾缝和脚底这些看不到的地方。

2.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用温水洗脚,但不要用太热的水,以免烫伤。

3. 穿合适的鞋袜,避免穿过紧或磨脚的鞋子,可以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

4. 定期到医院检查足部健康,及早发现问题。

糖尿病的脚,暴露的不只是病情

回到张大爷的故事,经过医生的治疗和血糖控制,他的脚麻情况逐渐好转,走路也不再拖沓了。他的儿子感慨地说:“原来脚上的问题能看出这么多东西,早知道就应该早点带他来看医生。”医生点点头:“糖尿病的脚就像一个‘窗口’,它能告诉你身体的很多秘密,但前提是你得学会观察。”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只要及早发现、合理控制,患者一样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而张大爷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可能正是健康的‘警报’,千万不要忽视。下次再看到有人走路姿势奇怪、脚部出现异常时,不妨多留意一下,也许你会成为下一个“救命的李阿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想截肢吗?这6种迹象是糖尿病足的警报信号!预防注意6大招!

2015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发布的《糖尿病足感染的诊断和处理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是25%,也就是说有1/4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全世界每20秒就有人因糖尿病而锯掉一只脚。但从临床看,很多患者对此认识严重不足,早期没有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后期悲剧自然就会发生,十分可惜。

为了尽量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糖尿病患者应该了解一些导致糖尿病足的原因、平时怎样自我观察足部以及如何进行糖尿病足防护的相关知识,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足的苗头,远离糖尿病足带来的痛苦。

血管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17倍。因糖尿病足坏疽住院者占全部糖尿病住院患者的20%,其中3%被截肢。糖尿病足是因为局部血管病变造成缺血,使组织失去活力,又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使患者不能及时察觉摩擦及创伤,最终造成足部溃疡、坏疽及感染而成。

预防是避免糖尿病足截肢的最好措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恶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缺血部位的各种问题并将其遏制于萌芽状态。遗憾的是,有些患者不懂糖尿病足的预防知识,直到足部的溃疡已经形成深洞、足趾已经发黑时才来医院,往往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其实,糖尿病患者只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注意糖尿病足的预防,并避免感染的发生,就可避免截肢。

发现糖尿病足的种种迹象很关键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种种迹象呢?建议您经常观察缺血部位(主要是下肢和足)是否有如下改变:①自觉腿、脚发凉或感觉不出发凉,但皮肤温度降低。②皮肤色泽异常,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紫红。③有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如皮肤干燥、角化、变脆、常易裂口、变薄且发亮、弹性差、出现水泡等。④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肢体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减弱或消失。⑤局部体毛、趾甲、肌肉的异常变化,如患处体毛减少或脱落,趾甲变厚或脆薄变形,修剪趾甲不当则易引起甲沟炎,一些人足部肌肉、皮下组织萎缩,趾间关节弯曲,形成爪形趾、足底鸡眼或胼胝、足变畸形等。⑥用手摸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静脉充盈时间延长,患肢的血管超声及造影等客观检查可以发现病变血管管腔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及狭窄等。

预防糖尿病足6大招

1.得了糖尿病足,不要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而延误病情,最后造成截肢的后果。

2.严格控制好糖尿病,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液黏稠度的控制。恰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肠溶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等改善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3.注意足部卫生及防护,要保持足部的干净与干燥。每晚以温水(不超过40℃)洗脚,用软毛巾擦干,注意擦干足趾缝间,注意修剪趾甲,不要太短过秃,对鸡眼和任何微小的足部损伤或感染都应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积极的处理,以免形成溃疡或坏疽。

4.注意足部保暖,坚持小腿及足部适当的运动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使缺血的程度减轻。

5.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鞋要合脚,鞋头要宽大,使足趾在鞋内能完全伸直、不受挤压,并可稍活动为好;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减少脚汗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及真菌或其他致病菌的感染;不穿高跟鞋以减少对足趾的压力;每天检查鞋内有无沙粒等异物,是否平整等(如果患者手、脚均已感觉迟钝,应由家属完成此项任务)。袜子要选用吸水性良好的棉线袜,质地要软,不松不紧,袜口的松紧要合适,不要过紧而影响血液循环,袜子要每天换洗。

6.注意戒烟、减肥。吸烟能使血管进一步收缩,是造成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要烟不要脚”的做法不可取。肥胖者要减轻体重,以减少对脚的压力,保证下肢血液供应充足。另外,减肥有利于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的调整,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糖尿病足的处理原则

一旦糖尿病足的诊断成立,就必须立即积极予以处理,以免病情扩大发展,引起残疾甚至死亡。

专家: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徐远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