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想检查糖尿病测什么(检查糖尿病怎么检)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0
文章目录:

当怀疑是糖尿病时要做哪些检查呢?

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评估病情及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通过抽取血液样本并即时分析来确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二、糖化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过去2~3个月(也有说法为8~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抽血并将血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量含有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水,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抽血以监测血糖变化。这一试验有助于判断个体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其类型。

四、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糖、尿蛋白等项目,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和是否存在高血糖情况。尿糖检测可用于快速评估肾脏功能及是否存在高血糖情况,而尿蛋白则能提示肾脏的早期损害。

五、血脂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有助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因此血脂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六、胰岛功能检查

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C等,有助于了解胰岛B细胞的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是常用的胰岛功能检查方法,通过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或C肽水平,可以评估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

七、其他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能提示肾脏的早期损害,同时也能反映糖尿病患者其他器官的受损程度。

八、检查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实验室检查前,应遵医嘱进行充分的准备,如空腹、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等。

2.检查过程中应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等活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检查后应及时咨询医生,了解检查结果并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或复查。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风险。同时,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供稿科室| 门诊部(采血中心)

作者| 高蕊 韩翠玉

审核| 王云 崔岚

糖尿病患者必做检查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还需要检查吗?

都需要查哪些项目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患者为什么需要检查。

检查是为判断身体情况

医生常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描述疾病。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能通过体表的变化和患者的感受全面了解病情。另外,脏器功能的判断和机体被损害程度的定量分析等,也往往需要通过检查才能弄清楚。

检查的目的有以下五个方面: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准备、预后判断、慢病复查。当然,一个检查结果可能同时满足以上多个方面的用途,为了一个目的,也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检查配合。

下面,我们就谈谈糖尿病患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检查哪些项目。

哪些检查可诊断糖尿病

如果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同时,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就需要重复检查一次,得到上面的结果才能诊断。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也可以作为诊断指标。

如果以上指标都达不到诊断标准,就需要查“糖耐量试验”。如果以上项目的结果都达不到诊断标准,但也高于正常值,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

1型糖尿病常见病因是自身免疫反应,往往有糖尿病相关抗体阳性,主要包括GAD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AA(胰岛素自身抗体)、ICA(胰岛细胞抗体)等。其中,GADA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诊断价值大。如果抗体阴性,则支持2型糖尿病的诊断。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甲亢、皮质醇增多症、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但都需要相应的检查加以鉴别。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胰岛功能。通常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是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往往正常,有些患者的胰岛素甚至升高,其高血糖是由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造成的。

“控糖”情况要看这些指标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管好血糖尤为重要。如何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呢?这就要靠以下几种检查来判断了。

血糖

可使用家用血糖仪采集指尖血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间断到医院采取静脉血,测空腹、餐后血糖,抽查或每周查1~2次的血糖谱,也就是三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睡前血糖和/或凌晨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需要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红细胞的更新周期大约是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患者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不是一个固定数值,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幅度太大,会诱发机体炎症水平增高,促进并发症进展。动态血糖监测能够计算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TIR统计的是全天葡萄糖水平在允许范围内(3.9~10.0毫摩尔/升)的时长占24小时的百分比。TIR的控制目标至少大于70%。另外,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帮助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防止低血糖危险发生。

全身脏器功能需定期评估

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多而且发生隐匿。为了解这些病变是否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就需要相应的检查。

大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电图可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颈动脉超声可以观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在观察局部血管变化的同时,也可以间接推断全身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头颅CT或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脑梗死征象,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以便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检查眼部微血管密布,通过眼底照相或造影,可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出血、渗出,眼压检查可以发现青光眼的线索。

蛋白尿检查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尿常规。但是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时,往往已经是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后期了。尿微量蛋白可以发现早期病变,为逆转病情创造机会。

神经病变检查神经病变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四肢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相关检查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周围神经病变。ABI(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反映下肢血管缺血程度。正常人ABI应大于0.9,数值越小,提示下肢动脉血管硬化越严重。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除了并发症之外,全身脏器功能都需要定期评估,包括血粪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肺部CT、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等,将有利于早期发现身体的其他疾病。

总之,糖尿病早期的并发症往往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需要我们主动筛查去早期发现,争取早期治疗的机会。

当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需要这么多项目,希望患者在听取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尽可能完善检查项目,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要做些检查?看完之后你就明白:医师确实是为你好

当我们怀疑有糖尿病或发现血糖升高,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我们做很多相关的检查;有些患者很少不理解,不就是一个血糖升高嘛,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检查呢?眼睛好好的,为什么要检查眼底呢?心脏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要检查心电图呢?......

那么,一个怀疑糖尿病的患者,去医院到底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呢?

第一:首先需要做一些检查来确诊是否为真的糖尿病;也就是与糖尿病的诊断、分型有关的检查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则需要改日再次测量血糖,仍然≥7.00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2、餐后2小时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当空腹血糖≥6.1mmol/L,但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但小于11.1mmol/L,也就是空腹或餐后血糖比正常人偏高,但还达不到糖尿病诊的断标准,这时我们就需要做一个OGTT试验,来确定这个人究竟是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还是已经是糖尿病了;

4、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6.5%,可以确诊糖尿病;

5、胰岛功能测定: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C肽释放试验(CPRT):主要是了解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了解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分型,和了解二型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协助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

我们机体在生成一分子胰岛素时,会同时生成一分子的C肽,而血中的胰岛素在肝脏被灭活,而且受到胰岛素抗体、外源性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测血清胰岛素不能确切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状态,而血液中的C肽在肝脏不被灭活,而且不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原、外源性胰岛素等的影响,血液中的浓度比较稳定,检测血清C肽水平能更加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因此通过检查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可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以便于了解糖尿病分型、2型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

6、细胞自身抗体检查: 主要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1型糖尿病患者抗体往往呈阳性,2型则为阴性。

当首次诊断为糖尿病时,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是怀疑可能为1型糖尿病时,应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以及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等检查, 可全面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以便于糖尿病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便携式血糖仪所测的末梢血糖,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只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和平时作为监测血糖的参考;

二、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检查:
因为血糖在体内是不断波动、变化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等反映的都是某一时刻的血糖值。如果想要了解过去的2~3个月或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就需要检查:

1、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浆中与葡萄糖结合的白蛋白,正常值为1.5~2.4mmol/L,可以反映最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中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它可以反映最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都是反应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需要综合来看;某一项指标,不能准确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

三、与各种并发症及病情发展有关的检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来自于各种并发症,为了全面了解病情,还需检查下列指标:

1、尿常规检查:必查的常规项目;
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白细胞等多项指标;尿常规检查简单、方便,可以反映很多问题:根据尿糖情况可间接反映血糖的控制水平;根据尿酮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根据尿蛋白情况,判断肾脏受损情况;根据尿中白细胞情况,判断有无泌尿系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服药达格列净这类药物的患者,尿常规检查可出现尿糖强阳性,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这类药物的降压机制,就是促进葡萄糖通过小便排除体外;

2、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必查的常规项目

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损伤最早期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异常,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

3、生化检查:必查的常规项目
检查内容包括血脂、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肝功能、电解质等。血脂检查:是了解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降低,对血脂异常的患者应选用调脂药物。

4、测量血压、测量体重:必查的常规项目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测量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l )=体重的公斤数/身高米的平方,可根据体重指数来确定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还可以指导降糖药物的选择。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高体重(肥胖)是健康的四大隐形杀手,在确诊糖尿病的初期,就应该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查,如果这些这边已经发生异常了,就要酌情给予处理,如果还没有发生异常,则要多加监测及预防;

5、眼底检查:必查的常规项目,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应该做一次眼底检查,以后最好每年能够定期检查,排除糖尿病眼底病变。对怀疑有眼底病变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者,需进一步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6、肾脏检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来实现对早期肾脏损害的发现,及判断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也可通过肾脏彩超了解肾脏的外形及肾动脉血流情况;

7、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确诊糖尿病之初及之后每年都应该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和颈动脉的彩超、测量血压(包括卧位和立位)、必要时还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如果怀疑有脑梗塞,可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明确是否已经合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8、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很常见的并发症,中晚期的患者非常痛苦,一定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检查项目包括四肢腱反射、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立卧位血压测定等,必要时可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痛觉阈值测定等等。

9、排除糖尿病足的相关检查:

首先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看看有没有动脉波动的减弱或消失,观察下肢皮肤色泽,观察足部是否皮肤发暗、破损及有无溃疡,观察有无真菌感染等。询问有无足麻木、疼痛、没有知觉等感觉异常症状。可通过测量踝/臂指数(ABI,即踝部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来判断下肢动脉缺血缺血情况,踝/臂指数(ABI)正常值在0.9~1.3之间,如果小于0.9提示可能有动脉的狭窄或堵塞;如果小于0.8可能有下肢动脉轻度狭窄,如果在 0.5~0.8,可能有下肢动脉中度狭窄;如果小于0.5,要考虑下肢动脉重度的狭窄;如果踝/臂指数(ABI)大于1.4,往往有血管的钙化。如果踝/臂指数(ABI)异常,可进行下肢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缺血部位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