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技术新项目(糖尿病新技术新业务)
糖尿病疗法颠覆改变,一周自行注射一次即可控糖,礼来创新药福利项目业已启动
只需一周一次自行注射,即可实现控糖目标(唐闻佳 拍摄)
过去3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低于1%迅速增长至超过10%。也就是说,每十个人就有一名是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5.8%,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糖尿病管理中,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最为严峻的挑战。
糖尿病防治急需更多的新解决方案。本届进博会上,礼来携糖尿病业务旗下创新药物和解决方案而来,礼来度易达“易相伴”患者福利项目同期启动,旨在通过创新的医疗费用给付方式,提升创新药物——度易达(度拉糖肽)的可及性,减轻患者家庭的疾病负担。
作为重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希望。”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彭永德教授表示,近年来,糖尿病综合管理逐渐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与时俱进带来了创新的管理模式,同时新技术、新药物也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简言之,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带来的危害,需要让血糖得到长期平稳的控制。在生活方式和运动基础上,口服降糖药是常见的降糖方案,当其疗效不佳后,医生会建议注射治疗。
然而,《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给药方式负担研究报告》指出:90%患者认为每日注射治疗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72%患者认为每日注射治疗的种种不便影响了他们遵照医嘱坚持注射,32%的患者因为每日注射的不方便考虑放弃注射治疗。
事实上,许多需要注射治疗的患者,或是出于对针头的恐惧,或是因为每天注射不方便,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自行停药、换药,影响血糖达标。
新一代GLP-1RA周制剂——度易达(度拉糖肽)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控糖新选择。度拉糖肽降糖疗效明确,低血糖风险低,不良反应相对少且大多数为一过性可耐受。此外,度拉糖肽每周一次自动注射,操作简便,其注射装置的隐形针头设计可以减少患者的注射疼痛和恐惧,且可以在任意时间注射,这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健康状况。
受益于我国的药品审批提速改革,度易达(度拉糖肽)已于今年上市。值得注意的是,为将创新药惠及更多患者和家庭,礼来中国携手镁信健康推出了国内首个新型患者医疗费用给付的福利项目——度易达“易相伴”患者福利服务项目。该项目首次将商业保险融入糖尿病领域的治疗支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为患者提供药店查询、送药到家、以及客服中心全程指导的一站式服务,创造更多价值。
据介绍,度易达“易相伴”患者福利服务项目从今年5月启动以来,先后入组患者7888人,已为每个患者提供了6个月疗程的费用报销福利。礼来公司称,度易达“易相伴”患者福利项目将继续努力,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家庭。
糖友的福音:治愈糖尿病就要成为现实!这项技术已越来越成熟
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3亿!在全球范围内,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比较隐蔽,是无声的杀手!
目前,中药上有参芪降糖颗粒益气养阴,滋脾补肾,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无副作用,效果平稳有效。而治疗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的糖尿病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药物便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控制住患者血糖,但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治愈糖尿病才应是我们的目标!
1.有门冬胰岛素,也转向干细胞治疗
某跨国生物制药公司是胰岛素开发和生产领域的领头羊,位居糖尿病市场老大。全球4款降糖药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其中2款来自于该公司,分别为利拉鲁肽和门冬胰岛素。公司在糖尿病药物开发及推广领域有十分成熟的经验,目前它已经把目光转向干细胞疗法。
该公司可以生产符合GMP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株,并且还与研究机构共同解决了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中使β细胞免受宿主免疫系统损害的问题。
2.有度拉鲁肽,也转向干细胞治疗
在糖尿病领域,另一位巨头公司,也不甘示弱。尽管它的度拉鲁肽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但该公司也把视野转向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领域。
它用改良版的干细胞疗法来开发I型糖尿病细胞疗法。利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胰腺前体细胞,通过可回收、具有免疫保护性的封闭医疗装置植入患者体内,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调节患者血糖水平,这种疗法无需长期免疫抑制药物。
3.人工胰岛β细胞
某研究机构利用生物工程学方法,从人类肾脏细胞中制造出了人工胰岛β细胞。人工胰岛β细胞完全具备正常人类胰岛β细胞感知血糖浓度并分泌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的功能。
当血糖升高到一定阈值时,预先植入的胰岛素基因和GLP-1基因开始表达产生胰岛素和搪素样肽,加速糖原合成,从而降低血糖。研究人员成功把这个方法应用于小鼠,结果发现人工胰岛β细胞能稳定持续时间多达三周的时间。
治愈糖尿病,我国有哪些成果?我国实行的是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和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备案。至今,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增加至114家,备案项目增至30多个,囊括了近30种疾病,其中就包括2型糖尿病。2018年,5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的申报获得受理,涉及的适应症就包括了糖尿病溃疡。
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刊登了中科院的一项重磅研究,开创性地建立了胰岛类器官体外长期扩增培养系统,这样就可提供用于移植的胰岛β细胞。项目成果在小鼠身上得以成功实现,这为人体内找到相应的胰岛干细胞开拓了新的思路。治疗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产品也开始陆续进入到了临床试验阶段。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潜力已经被多项科学研究证实,被认为是终结胰岛素注射的重要途径。以干细胞疗法治愈糖尿病正成为可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开启治疗糖尿病的新时代!
干细胞疗法、冷冻疗法,医学界贡献治疗糖尿病新招术
治疗糖尿病,医学界又贡献了新招术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多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创新疗法和干预措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排名全球第一,20—79岁群体因糖尿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排名全球第二。据估计,2045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到1.744亿人。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但这些治疗方案效果有限,且不能阻断并发症发生以及阻止病程进展。
为了突破治疗瓶颈,糖尿病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在不断努力。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案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干细胞疗法 有望使患者摆脱频繁的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病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岛β细胞出现罢工或怠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因此,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使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摆脱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
据悉,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纪初,该领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发展。目前,干细胞强大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β细胞的潜在来源。
在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转化生成成熟的、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能力,还需要解决移植的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确保其纯度等重要问题。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员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SGLT1/2双重抑制剂 降低葡萄糖吸收量,控制血糖水平
此前,欧盟宣布批准Zynquista(sotagliflozin,索格列净)用于胰岛素的辅助疗法,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是Zynquista在全球首次获批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Zynquista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2(SGLT1和SGLT2)的口服抑制剂。SGLT1主要负责调控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SGLT2主要负责调控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抑制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可以降低人体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SGLT2抑制剂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得到了权威指南的推荐。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新版指南《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2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是糖尿病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的指南之一,每年都会依据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治疗理念进行更新。
新标准推荐的治疗方案依然保留了二甲双胍一线用药的地位,但与以往不同,二甲双胍已不是唯一的一线用药。该标准推荐,GLP-1RA、SGLT2抑制剂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并且人们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 修复“血糖传感器”,重塑血糖稳态
11月5日至10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作为上海十年来医药界最新成果之一向全球进行展示。
该药品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药物,是过去十年来糖尿病领域首个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也是首次在中国推出的2型糖尿病全球首创新药。这款药物由上海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今年9月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血糖传感器”——葡萄糖激酶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款新药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通过修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功能,恢复人体对血糖水平变化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和β细胞功能,重塑血糖稳态,控制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并有望实现糖尿病停药缓解。
截至目前,多格列艾汀片可以单独使用治疗未经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效果不佳时,搭配二甲双胍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该药无须调整剂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表示,多格列艾汀片是一款具有新概念、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和新疗效等特征的全球首创新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项目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有显示度的成就。
冷冻疗法 或为无法锻炼的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福音
在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冷到发抖有利于降血糖”成了一个热议话题。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博士生亚当·塞勒斯在会上介绍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反复短时间的冷暴露(达到颤抖)会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显著改善血压。
塞勒斯表示,冷暴露改善了许多与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他认为,这种策略有望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或预防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他们计划评估冷暴露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塞勒斯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像桑拿浴和蒸汽房一样的“冷藏治疗室”。
对此,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综合生理学教授安娜·克鲁克博士发表评论称,这项研究证明了“颤抖”带来的代谢效应。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但因各种原因无法锻炼的人而言,冷暴露可能是不错的降糖选择。不过,这种治疗策略能否付诸实践最终取决于其可被接受的程度。
百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疗法和干预措施,包括最初的动物提取胰岛素、重组与合成胰岛素,到后来的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疗法及免疫细胞疗法等。与此同时,基于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型与诊断不断细化,人们可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目前,人类已实现了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征服糖尿病,未来可期。(记者 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