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消炎针一般打几天)
糖尿病肾病应如何预防?必须守好这三条防线!
糖尿病引起肾病,长期的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称尿毒症。
从糖尿病到糖尿病肾病
从微量白蛋白尿到尿毒症
这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展的过程
糖尿病和尿毒症有着强大的渊源
一旦发生严重糖尿病肾病
就有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有关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受损的几率与风险要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若早期不加以控制,任由肾功能不可逆地减退,到了中晚期发展成糖尿病肾病,治疗难度将大大提高。
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下4点,临床上就考虑为糖尿病肾病
久不控制的糖尿病,一般5-10年就会出现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又棘手的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符合下列4点条件,临床上就考虑为糖尿病肾病:
5年以上的糖尿病史;
出现尿微量蛋白。此时,尿常规检查可能正常,一定要检查尿微量蛋白或者尿蛋白肌酐比值;
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排除其它原因的肾脏病。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开始,糖尿病已经超过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而跃居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第一病因。
糖友出现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肾病是明显高血糖导致的肾脏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
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糖控制不佳,长期的高血糖损害微血管,从而影响肾脏功能出现病变。
当然除了高血糖,可能还会有其他因素如:
血脂紊乱可损伤肾小球,加重蛋白尿;
高血压时,肾脏血管阻力升高,肾脏血流量下降,造成肾小球内高压;
肾小球高压的存在又会促进肾小球硬化,引起蛋白尿;
高蛋白饮食可以明显增加肾小球血流量,从而加剧肾脏损害,加重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应如何预防或延缓?
有研究证实,改善多种危险因素如降糖、降脂、降压并且加强干预后,糖尿病肾脏病变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比例会明显下降,生存率明显增加。
从肾病到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尿毒症,为避免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守好这三条防线:
第一道防线:积极的控制血糖,并同时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达标,不发生糖尿病肾病。
第二道防线:对已经发生的糖尿病肾病,积极的控制血糖和血脂,严格的控制血压和蛋白尿,遏制或者延缓肾脏病进展,保护肾功能。
第三道防线:对已经发生的慢性肾衰竭,通过饮食控制,严格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等措施,保护残余肾功能,避免进入尿毒症期。
注意:在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的同时,应严格的控制血压达标(<130/80mmHg)和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甚至对肾脏保护而言,控制血压比控制血糖还重要。
糖尿病肾病需要戒烟吗?
烟叶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主要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烟草中还有一种天然成分——去甲烟碱,会使血管收缩、痉挛,血供减少,组织缺血、缺氧。
吸烟不仅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的发生,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因素,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微血管并发症,所以必须戒烟。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吃这些,拯救你的用眼过度!
寒冷冬季,稳糖小技巧必收藏!
不爱喝牛奶的糖友,要怎么补钙?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部分内容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华医网等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SOOGIF
(糖肾 二)糖尿病肾病的确诊、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发病年龄的提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水涨船高”。从近十年开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慢性肾炎在肾脏病中的发病率。
相比慢性肾炎而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是相对可以控制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方式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生;退一步说,即使得了糖尿病,我们可以通过长期、规律、规范地控制血糖,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高血糖对中小动脉造成损害,从而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一定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还与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指由于糖尿病并发的肾病,不包括糖尿病合并肾病)的确诊:①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时间≥5年,②尿微量白蛋白超标,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眼科眼底镜检查确诊)。由于糖尿病肾病不建议行肾穿刺活检术,所以糖尿病肾病的确诊主要是通过以上三点,其中第②点最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会并发糖尿病肾病,约1/3糖尿病会并发糖尿病肾病,其中1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概率较2型糖尿病较高。也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肾病都会进展到尿毒症,与临床治疗、遗传等因素有关。
一旦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需要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分期:I期,糖尿病初期,肾小球高滤过是此期的突出特征,肾体积增大,肾小球入球动脉扩张,肾血浆血流量明显增加,肾小球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II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尿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也可间歇性增高,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或正常。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出现持续的微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还正常。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型,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尿蛋白逐渐增多,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症。V期,尿毒症期,多数的肾单位闭锁,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血肌酐升高,血压升高。其中第III期最为关键,也就是说当糖尿病肾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超标时,标志着肾功能要“每况愈下”了。
不得不说,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要比慢性肾炎更严重、更顽固、进展更快。原因一是高血糖使得全身的中小动脉变性、通透性增加,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二是临床治疗糖肾可以说是无药可用,肾内科常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糖肾时完全是“废了”,因为糖肾与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完全不一样。所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得糖尿病,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及糖肾的患者来说,长期、规律服药,控制好血糖等相关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防治指南提出4个用药建议,糖友提前关注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是中老年人身上不足为奇的一种疾病了。但是在不少糖友控糖的路上,都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还可能有一些患者因为糖尿病肾病抱憾离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很多糖友都知道,糖尿病可能会诱发一些慢性的器官损伤,针对身体内的某些器官造成伤害,而肾脏就是其中一个。在长期患病的患者身上,受到血糖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肾脏血管受损,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就可能诱发肾脏疾病。
根据国外研究的数据显示,大约每百位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1个人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这也会对糖友稳定病情,保护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糖尿病病情不稳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并且诱发肾脏病变的疾病就可以被称为糖尿病肾病。
相比于其他诱因带来的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一开始往往会出现微量的蛋白尿。如果能够在这时及时地发现病情,并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有望稳定病情的。但很少有人能发现这种异常,以至于虽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较为缓慢,却仍然不断地让肾脏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受伤害。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长期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脏病变不断加重,诱发了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
首先,长期稳定血糖
当血糖稳定下来了,肾脏血管也不容易受到刺激,不容易诱发肾脏血管病变,威胁肾脏功能,时间长了也可能导致健康受到损伤。
其次要重视糖尿病的复查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定期复查这件事非常漠视,甚至觉得医生就是单纯地想多挣钱。其实对糖友来说,定期进行蛋白尿、血肌酐等检查也能作为了解肾脏功能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现指标异常,也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
最后就是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其实也是需要考虑对肾脏的影响的。一般来说医生会尽量选择肝肾负担比较轻的药物长期服用,稳定血糖。如果你擅自停药或者乱吃别的药,也可能导致肾脏受到伤害,面临一定的威胁。
假如你真的出现了糖尿病肾病,或许要针对疾病采取不一样的治疗方式。除了稳定血糖,还应该注重保护肾脏功能。
用药建议一:药物治疗要考虑肾小球滤过率
对身体一向比较健康的人来说,药物经过哪里代谢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肾小球过滤率就影响了有些药物是不适合使用的。很可能会给肾脏增加一定的代谢负担,影响肾功能。
用药建议二:选择对肾功能有利的降糖药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候,稳定血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一些降糖药是明显能够让肾脏收获好处的,更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比较常见的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相比之下,这些药物会比普通的降糖药带来更大的肾脏受益,对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也是表现比较优异的。
用药建议三:必要时搭配降压药治疗
由于肾脏疾病的出现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在查出糖尿病肾病后,如果你原本也有高血压的问题,优先推荐普利类的降压药和沙坦类的降压药。在用药的过程中,目标血压的范围应该是130/80mmHg。用药时还应该监测血肌酐水平,不超出265微摩尔/升,是比较安全的水平。
用药建议四:合并高血脂的患者调整他汀药物
三高问题相互影响,当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肾病、高血脂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汀类药物来稳定病情,降低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注意在食用匹伐他汀、氟伐他汀的时候检测肾脏功能和肝功能,以免因为他汀药物带来较大的肝肾负担。
糖尿病肾病本身是一种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果不能提前预防,也应该了解在出现疾病后如何治疗?面对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治疗方案除了稳定血糖就是保护肾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对治疗疾病也有帮助,记住光是吃药还不够,一定要配合定期的复查。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8):23.
2、刘健, 王琴, 车霞静,等.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6):5.
3、20年,糖尿病肾病治疗终于有新突破了!死亡风险能够降低至少30%·健康时报·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