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who1999)

熊猫医学 0
文章目录:

如何确诊一个人是否患糖尿病?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所以给人们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血糖升高,就是患糖尿病了,真的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关于糖尿病,并非所有人所患的都是一类糖尿病,因为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也涉及到糖尿病的分型,并且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即使大家不学医,也应该牢记于心,帮助自己,也为了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1.监测血糖的标准

血糖是确诊糖尿病的直接手段,这种手段非常简单,只需要通过测得患者的手指血,就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那么,测手指血糖到了什么标准,才能够确诊是否属于糖尿病呢?在这里提醒大家,两个关键的数值需要记住,一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没有摄入任何食物,这个时候测得的血糖水平为7.0mmol/L以上,那么可以肯定患者有患糖尿病。

另外,如果不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摄入食物之后,测得的血糖水平超过了11.1mmol/L,也可以得出患有糖尿病的诊断。这两个数值主要是血糖水平,大家在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患糖尿病。

2.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这种激素主要是降血糖,所以当这种激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糖飙升,进而出现糖尿病。

但是,糖尿病并非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在临床上,糖尿病其实分为两类。为了更好地区分糖尿病,在诊断的时候,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其中所谓的I型糖尿病,就是指胰岛素绝对缺乏,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所谓的II型糖尿病,就是指血糖的水平升高,是因为身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而导致的。所以,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也是对糖尿病进行分型的重要依据。

3.判断是否有“三多一少”

谈及“三多一少”,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全部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这些表现可以作为糖尿病的确诊方式。

所谓的“三多一少”,就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同时伴随有体重减轻,如果身体符合这样的趋势,基本也能够确诊糖尿病。结合血糖的监测,联合诊断可以得出更为精确的答案。虽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多,但是希望大家记住。

另外,很多人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才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张阿姨,最近总感觉口干舌燥,晚上要起来上好几次厕所,一查血糖,医生说我可能有糖尿病。”老友聚餐时,李大爷有些无奈地说道。张阿姨一听,立刻紧张起来:“不会吧?我还记得前几年你体检的时候,医生还说你没啥问题呢,怎么这才过了几年,糖尿病就找上门了?”

李大爷叹了口气:“医生说,现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可能我以前只是边缘状态,现在就达标了。可惜这事我一直没怎么留意,拖到现在才发现。”

这一番对话在很多人听来可能并不陌生。2024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且相较于过去,变得更加严格和精确

而许多人对此还不甚了解,甚至认为自己离糖尿病还很遥远。但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新的诊断标准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身体的哪些信号可能已经在提示我们需要警惕糖尿病了?

当我们谈及糖尿病时,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甜食吃太多”、“肥胖”这样的字眼。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并是因为这些表面因素。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这一机制早在症状出现之前便已悄悄在体内发生。而新标准正是为了捕捉这一早期信号,帮助更多潜在患者及时进行干预。

新标准到底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测量指标说起——空腹血糖。过去,空腹血糖在5.6~7.0 mmol/L之间的状态被定义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前期”,而如今,最新的标准将这一区间进一步调整。

一旦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5.5 mmol/L,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这意味着,更多人即便是在“边缘状态”,也会被纳入重点监测对象。

李大爷的情况正是如此。几年前,他的空腹血糖在5.6 mmol/L左右,当时医生只是建议他“注意饮食,适量运动”。而按照新标准,这一数据已经足以让他进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列。可惜,李大爷在那几年里并没有认真管理自己的血糖,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血糖逐渐突破了7.0 mmol/L,最终确诊糖尿病。

新标准的调整体现在空腹血糖上,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一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控制状况。过去,糖化血红蛋白≥6.5%被认为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现在,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被进一步下调至6.0%,这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

一些人可能会问:“既然标准变得更严格了,是不是意味着更多人会被诊断为糖尿病呢?”理论上确实如此,但这并非坏事。早期发现问题,意味着可以更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要知道,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糖尿病足导致截肢、肾病进展到尿毒症……这些严重的后果往往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所致。

正如张阿姨和李大爷的对话揭示的那样,很多人并不了解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也未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处于危险边缘。这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让无数人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症状,便忽视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而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匿性——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新的诊断标准是为了“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而是为了让更多有潜在风险的人得到及时的预警和治疗。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进行干预,防止其发展为不可逆的状态。这就好比一个房子漏水,早期发现漏水问题并及时修补,远比等到房子塌了再进行大修要经济得多。

一个有趣的比喻可以帮助理解: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其实就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水温在一点点升高,青蛙却毫无察觉。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提醒它水温已经不对劲了,它还可以跳出水中,避免被煮熟。而新的诊断标准,便是那个告诉你“水温已经升高”的警钟。

也有人会担心:“这些新标准会不会让人过度焦虑?毕竟按照新的标准,很多人以前没事,现在却成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的支撑,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正如一位权威内分泌专家所言:“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一无所知。”

既然糖尿病的标准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是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肥胖、长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的人群,筛查尤为重要。其次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是一个“老年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趋向年轻化,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长期熬夜、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等原因提早进入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对自己的血糖保持足够的关注。

新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更多的警示和提醒。它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紧张,而是让我们在疾病早期就有机会采取行动。健康永远是我们自己最重要的财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糖尿病将不再是“隐形杀手”,而是被我们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可控疾病。

放下手中的手机,去医院做一次血糖检查,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只差一个小小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可能正是预防糖尿病、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诊断糖尿病,又出新标准?

在2020年11月25-27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24此全国学术会议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在更新发布的指南中,有糖尿病患病率的统计更新,有糖尿病治疗药物要点,有糖尿病诊疗路径的更新等等。作为一个心内科医生,我所关心的是,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指南发布后,诊断糖尿病,又多了一个新标准?

一、糖尿病的老标准长啥样?

有了新标准,肯定要提到老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糖代量试验中2小时的血糖值,三个血糖标准中只要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只要经过再测一次证实,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不多废话,直接上图一看便知!

二、糖尿病的新标准有啥变化?

其实和老标准相比,以前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只是在更新的指南中,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而这一标准定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再来一个图,和上图对比你就明白了!

三、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本来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蛋白质,但和血糖的结合就会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的多少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可以反映出糖尿病人血糖浓度的高低。因为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过程缓慢、持续不可逆,而且血红蛋白的寿命约100天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医生经常强调,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四、国外的诊断标准有糖化血红蛋白吗?

检索一下文献,发现最近几年,美国、欧洲、日本,乃至WHO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且大多数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国新指南把诊断标准中加入糖化血红蛋白,很大原因也是为了优化诊断标准,控制血糖达标,减少糖尿病漏诊,接轨世界标准!

五、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新标准!

对于很多血糖高低不定,不能定性是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人来说,或许以后增加这个标准,会更加直观的免去质疑的烦恼。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和采血前是否服用降糖药,甚至和采血前是否吃饭等都关系不大,可以随时随地检测,不受诸多限制,会更方便糖尿病的定性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其实即便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抑或是糖代量异常,都只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和重视的信号!

如果只是为了诊断而诊断,这样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用!大家说是不是呢?#你离心梗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