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阳后得了糖尿病(二阳后得了糖尿病会好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二阳”主要是这类人?感染后会留下后遗症吗?答案来了

来源:央视财经

近段时间以来,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什么“阳”过以后还会再“阳”?感染后会留下后遗症吗?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新冠病毒二次感染患者年轻人居多 症状较轻

观察周围新冠病毒二次感染患者的情况,似乎年轻人居多,是不是这样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这一次调查来看,“二阳”年轻人会多一些,症状也比较轻,主要在上呼吸道。以前没阳过的这一次阳了,症状有点类似去年冬天,症状相对重一点,比如体温可能会在38℃、38.5℃以上。而“二阳”的人会是低烧,体内可能有一定的抗体,还有细胞免疫的记忆存在,对人体的保护作用还是有的。

如果出现嗓子疼等上呼吸道症状,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自行观察和服药?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有一些咳嗽、嗓子疼都可以忍受,不发烧这种可以对症处理一下。如果说有发热,特别是体温在38℃以上,建议还是到医院去看一看。因为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像目前有新冠之外,还会有其他的上呼吸道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贵强:我们还是强调对重症的高风险人群,老年人、高龄老人没有打疫苗的,有基础病的,这样人群要特别关注。一旦出现感染,要及时到医院或者是在家里做抗原检测或者核酸检测,明确诊断以后早期干预。一个就是抗病毒,因为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同时也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再一点就是对这些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我们还是强调感染以后早期氧疗,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再一个层面,对重症的高风险人群还要强调疫苗接种。

感染新冠病毒后会留下后遗症吗?

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可能会在短期内存在乏力、心跳加速、肺功能下降等症状,有人因此担心,感染新冠病毒后会留下后遗症。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专家认为,后遗症通常指的是疾病造成的终身存在的损害,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通常会逐渐消失,所以不将其称为后遗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童朝晖:得新冠以后三个月以上还有症状,所以叫新冠后症状,有的乏力、失眠,甚至说心跳快、焦虑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从英文字面上实际上就是新冠后症状,它不叫后遗症。后遗症,从字面上理解,它不仅英文单词不是一回事,而且大家知道脑血管病,比如脑出血、脑梗、偏瘫卧床,而且并发症是不能恢复的。比方说小儿麻痹,有这种不能恢复的症状表现,后遗症指的是得了某一种疾病以后,出现了一些躯体和机体的障碍不能恢复,叫后遗症。而新冠后症状它是在一段时间内会表现这样那样的症状,它还是可以恢复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贵强:新冠在急性期好了,然后长期存留一些症状,比如说疲乏或者是睡眠不好,所谓“脑雾”等,但是目前来看这些表现在一般人群都不是大问题,基本在一年之内恢复了。但是我们仍然还是强调对重症高风险人群要特别关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糖尿病加重的风险。

“二阳”还上班吗?”要吃什么药?多久转阴?权威解答!

近段时间以来,“二阳”等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情况怎样?为什么“阳”过以后还会再“阳”?感染新冠不发烧意味着免疫力更强?“二阳”是因为免疫力“到期”了吗?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小编综合了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目前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新冠疫情在今年2月份平稳转段以后,进入局部零星散发态势,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疫情有所上升,5月中旬以后进入了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

那么从发热门诊就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4月下旬以来就诊的患者虽有所增加,但是数量还是要远远低于上一波疫情流行高峰的时候的发热门诊就诊量。患者绝大部分还是轻症的患者,所以结合就是多渠道我们监测的数据研判,在接下来这段时间,由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全国整个疫情防控形势还是平稳可控的。

专家提醒公众,预防感染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

王丽萍:

要是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这样一些场所的时候,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有慢性病基础疾患的这样一些人员和孕妇这样一些重点人员,我们还是建议他们要佩戴好口罩。

近期哪个变异株占比较高?致病力有变化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不论是输入病例还是本土病例,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均较高,这跟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

在输入病例当中,XBB变异株的占比持续处于高位,在5月15日到5月21日的采集序列当中,占比达到了95.2%。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是占5月15日到5月21日采集序列的91.9%,其他的一些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整体占比是不足10%的。

随着输入的变异株毒株的不断增加,还有我们国家人群的抗体水平的不断衰减,近期感染XBB变异株的病例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阳”是因为免疫力“到期”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尹遵栋4月19日在《新闻1 1》中表示,不论是接种疫苗还是人体感染康复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免疫,对后续病毒的侵袭带来相应的保护。但现在国内外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含病毒感染在内,有三次或以上的抗原刺激,会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

尹遵栋介绍,综合考虑国内当前各类人群的接种或感染背景,主要是那些没有感染,也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群,以及虽有感染但前期没有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抗原刺激不够数量,建议接下来要接种疫苗。

“二阳”是否对身体危害更大?会留下后遗症吗?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现在我们观察到的“二阳”的人群还主要是年轻人和青壮年,就是18岁到60岁这个阶段的人。

总体来说,这些人“二阳”之后,症状是比“一阳”的时候要明显轻,可能过去他有时候剧烈的头痛、“刀片嗓”、咳嗽特别重,“二阳”他自己的症状感觉是比第一次要轻,恢复也更快,一般3至5天的时间,可能第一次“阳”的时候大部分人需要5至7天。年轻人、青壮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第一次感染之后获得了抵抗力,在面对第二次的时候就能够更轻松、更容易战胜病毒,恢复更快一些。

专家建议,“二阳”患者不要带病上班,否则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李侗曾:

如果有发烧、呼吸道症状,肯定是要休息。如果是说经过休息之后,感觉症状还在加重,尤其是超过5天了,还是有发烧,一直高烧,甚至是有胸闷、憋气这样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感觉症状不严重,绝大多数人在5天左右是能够康复的。

对于一些人担心的新冠后遗症问题,李侗曾也做了解释:

有一些患者他恢复得比较慢,但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般说要超过三个月,仍然存在着这些症状,并且这些症状持续已经超过两个月了,我们叫它“后遗症”。实际上符合这个定义的是比较少,因为有些患者他是一两个月还没有完全好,他就比较着急就来就医,实际上超过三个月之后再来就医的仍然有症状是非常少的。

国外的一些报道,就是“二阳”甚至“三阳”之后后遗症更重的,主要是依据的是一些脆弱人群,老年人和基础病比较多的人群。

一个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永涛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正常人而言,“最多只能感染8次”的说法毫无科学性,且再次感染后普遍症状较轻,大家无需太过担心。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向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并没有会感染多少次的定论,但一个人多次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确存在。目前的观察研究均表明,再次感染后的症状会越来越轻。一方面是因为机体在首次感染后产生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病原体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通常自身也会朝着致病性逐渐减弱、感染能力逐渐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也有不少已经“二阳”的人表示疑惑:

多久能够转阴?

症状轻微可以去上班吗?

这些疑问,一次说清↓

感染新冠不发烧意味着免疫力更强?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洋表示,感染新冠病毒不发热并不代表免疫力强或弱。发热只是人体感染后的反应之一,并非每个人感染后都会发热。

有些人免疫力很好,感染病原体后很快被消灭,人体还没来得及启动发热机制,“战斗”就已经结束了;还有一些人发热的体温并不在常人的发热体温标准内,只是较自己的基础体温略高,这样就检测不到发热,这些都是感染后不发热可能的原因。

一般看免疫力强和弱,不是看发热,而是看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比如感染新冠后核酸转阴时间长肯定比短时间转阴的人免疫力要差一些。

“二阳”症状轻可以带病上班吗?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感染学专家表示,感染者带病上班不可取,不仅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造成病毒传播,尤其是重点机构(如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的工作人员需经常接触高危人群,带病上班会增加高危人群感染风险,更不可取。

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始院长、公共卫生学教授谭晓东看来,新冠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防控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应该提倡新冠感染员工自我隔离,减少病毒传播,新冠感染的密切接触者,建议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办公区活动。

“二阳”之后多久能转阴?

据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最新的数据表明,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后通常只需要4-10天就可以转阴了,这相比第一次感染的7-14天要短很多。

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微,转阴时间可能适当缩短,如果患者的症状较重或身体素质较差,其转阴时间可能较长。

“二阳”后多久能恢复正常生活?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明表示,“二阳”后不建议立刻恢复运动,大病之后必体虚,如果过早锻炼,不会增加免疫力,反倒是有损免疫力,这时候其实应该保持休息,这样对免疫的功能提升是有好处的。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郭艺芳建议,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阳”过之后可参考以下时间表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锻炼:

(1)从感染新冠开始至各种症状消失、核酸或抗原转阴,以休息为主;

(2)转阴后第一周内,可进行低强度恢复性活动,例如缓慢散步;

(3)若无明显不适症状,转阴后第二周到第三周,可以尝试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例如快走或慢跑,运动过程中心率不宜超过120次/分;

(4)若身体耐受良好,转阴后第4周可以开始尝试恢复日常的运动状态。

“二阳”要吃什么药?看什么科?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发文表示,“二阳”的治疗仍旧以退高热和对症缓解相关症状为主;注意多饮水、多休息;增加食物中优质蛋白比例,增强免疫;之前家里囤的退烧药,只要没过期,也还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症状严重,持续不能缓解,需前往医院诊疗。

目前,新冠施行“乙类乙管”,因此,到医院就诊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通常来说,还是建议发热患者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其他症状比较明显的,也可根据症状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二阳”对身体影响大吗?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上表示,“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5月13日指出,目前资料较少,但公认的说法是,二次感染对我们的健康肯定是不利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感染者体内后,一是对呼吸道为主的器官引起直接损伤,二是在人类体内激发各种免疫炎症反应的间接损伤。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像大于60岁的老人,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等脆弱人群,危害更大。

“二阳”后就不用再防护了?

无论何时做好个人防护都是避免感染新冠的关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宇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感染者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此前尚未感染者由于免疫力下降或接触到了传染源而发生感染;二是此前感染过的人,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再次暴露时被感染。

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都面临着两个相同的因素,就是自身抗体水平不足与暴露于存在新冠病毒的环境中。因此,只要针对这两个方面去防范,避免被感染或尽量延后感染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是要接种新冠疫苗。在完成全程接种的基础上,积极接种加强针,体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上升。无论是尚未感染者,还是曾感染过,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且已达到疫苗接种时间,建议还是要尽快接种。

二是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感受不到周围有感染者,并不意味着危险不在。建议大家还是要佩戴好口罩。同时,生活中要勤洗手、多通风,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区域。

如果出现了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一定要积极就医。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 宁夏新闻网

“二阳”冲上热搜,专家提示:结合病程病情,合理选用药物

5月13日至14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在专场研讨会上讨论到,新冠肺炎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呈现“部分地区疫情小幅上升”的情况。根据中疾控在5月9日发布的研究,披露新冠“二阳”率高达23%。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提醒,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建议持续关注疫情发展,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理性科学应对。

“保健康、防重症”是现阶段的防疫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要引起重视。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及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状态减退)者;以及其他特殊人群,包括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对于高危人群,合理用药可显著降低感染后重症几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要重视对高危因素患者覆盖抗病毒药物,有效降低具有高危因素人群的重症率,并且要重视抗病毒治疗的黄金72小时,在病程早期(起病3天内最佳)使用抗病毒药物。

结合患者病程病情,合理选用抗病毒药物

不同患者应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病毒药物。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附条件批准了6款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包括氢溴酸氘瑞米德韦(VV116)、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诺拉韦、阿兹夫定、以及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来瑞特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凌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六款新冠口服药从机制来说是两大类,一类是3CL蛋白酶抑制剂,国产两款,进口一款;另一类是RDRP抑制剂,主要是VV116,莫诺拉韦和阿兹夫定。“目前来说,批准上市的3CL蛋白酶抑制剂大都含有利托那韦,有合并用药的情况下最好要做血药浓度监测,作相应药物剂量的调整,因此更适合在住院监测情况下使用。而RDRP类的药物合并用药的限制小,可以在门诊使用。去年针对收住在公卫中心的一些肾功能严重异常或有多种合并用药的患者,不适合服用Paxlovid的,我们以同情用药的方式给予其VV116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预期的疗效,也没有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认为,目前,Paxlovid是全球临床使用量最大的抗病毒药物,人群使用基数大,应用数据是最全的,“但因为它是两个药,‘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 扩增剂利托那韦’,其弊端在于可能会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药物产生相抗,而且因生物利用度不好,必须加入扩增剂提高血压浓度,增加半衰期,对于患者来说用量也较麻烦”。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关于VV116对比Paxlovid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专家的观点。研究显示,VV116比Paxlovid的安全性顾虑更少,VV116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Paxlovid组(所有级别的不良事件发生率:67.4% vs. 77.3%,3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2.6% vs.5.7%)。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兼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成员、浦东新区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成员包红主任解释:“除了伴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普通患者在服药后也可获益,像发热、头痛、咳嗽、咽喉痛等十多种症状的缓解和消失速度以及转阴速度会更快。民得维?(VV116)药物相互作用(DDI)可能性小,这意味着很多有合并用药的患者限制少了很多。”

2022年10月启动的一项针对轻中度患者的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受VV116治疗的患者首次给药至持续临床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相较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缩短了2天,且接受VV116的患者体内新冠病毒数量下降得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能完全替代防疫措施。日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更好的自我防护。另外,根据相关部门规定,要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希望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尤其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尽快完成相应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