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怕冷(糖尿病怕冷吃什么药)
冻不得烫不得!送给糖尿病人的入冬“须知”
寒冷的冬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患者来说,寒冷会加重疾病。其实,糖尿病患者过冬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寒冷或成其他疾病的导火索
因为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产热不足,病人怕冷。且受到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还会导致血糖升高。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在气温下降时,糖尿病患者常易患感冒。而一旦感冒,还可能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加重或发生。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病毒感染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并易合并细菌感染,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感染还容易加重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各种危重症。此外,冷空气会引起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并发症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像一般人群那样过冬,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防不测之虞。为了避免受凉感冒,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尽量避免去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居室经常通风,但室温不宜过低。
上午九点前是糖尿病人运动“警戒线”
除了保暖,糖尿病患者在冬天更应注意控制饮食。很多人在冬季会依靠食物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而活动量相对较少,这样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冬季糖尿病患者不能过多摄入食物增加热量,而应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耐寒能力,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当然,冬季锻炼应该讲究科学,尤其是锻炼的时间选择。很多人喜欢选择清晨时段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适宜。冬天清晨时分气温比平常时段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糖尿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清晨多为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同时,因早晨气温低,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临床上把清晨到上午9点列为糖尿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锻炼“警戒线”。因此糖尿病患者锻炼时间最好放在下午或者傍晚。具体时间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这段时间食物消化吸收较快,特别是糖的吸收最快,因而血糖值会明显增高,这时候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饭后锻炼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来说,能防止空腹锻炼可能带来的低血糖。
洗澡取暖谨防烫伤
对于烫伤这个看似很常见的问题,到了糖尿病患者身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于糖尿病人本身就存在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进而形成难愈合性创面。特别是烫伤在下肢的话,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天洗澡者多喜水温高,不过,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过高的水温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烫伤、感染。因此,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洗澡之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的糖尿病患者洗澡易加重皮肤感染,应该等伤口愈合后再洗澡;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不宜泡脚。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用热水袋、暖手宝、电热毯或使用炭火、木柴明火取暖时,也要小心烧烫伤。
文/邬时民 裘影萍
送给糖尿病人的入冬“须知”
寒冷的冬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患者来说,寒冷会加重疾病。其实,糖尿病患者过冬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寒冷或成其他疾病的导火索
因为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产热不足,病人怕冷。且受到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还会导致血糖升高。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在气温下降时,糖尿病患者常易患感冒。而一旦感冒,还可能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加重或发生。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病毒感染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并易合并细菌感染,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感染还容易加重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各种危重症。此外,冷空气会引起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并发症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像一般人群那样过冬,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防不测之虞。为了避免受凉感冒,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尽量避免去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居室经常通风,但室温不宜过低。
上午九点前
是糖尿病人运动“警戒线”
除了保暖,糖尿病患者在冬天更应注意控制饮食。很多人在冬季会依靠食物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而活动量相对较少,这样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冬季糖尿病患者不能过多摄入食物增加热量,而应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耐寒能力,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当然,冬季锻炼应该讲究科学,尤其是锻炼的时间选择。很多人喜欢选择清晨时段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适宜。冬天清晨时分气温比平常时段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糖尿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清晨多为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同时,因早晨气温低,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临床上把清晨到上午9点列为糖尿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锻炼“警戒线”。因此糖尿病患者锻炼时间最好放在下午或者傍晚。具体时间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这段时间食物消化吸收较快,特别是糖的吸收最快,因而血糖值会明显增高,这时候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饭后锻炼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来说,能防止空腹锻炼可能带来的低血糖。
洗澡取暖谨防烫伤
对于烫伤这个看似很常见的问题,到了糖尿病患者身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于糖尿病人本身就存在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进而形成难愈合性创面。特别是烫伤在下肢的话,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天洗澡者多喜水温高,不过,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过高的水温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烫伤、感染。因此,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洗澡之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的糖尿病患者洗澡易加重皮肤感染,应该等伤口愈合后再洗澡;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不宜泡脚。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用热水袋、暖手宝、电热毯或使用炭火、木柴明火取暖时,也要小心烧烫伤。
文/邬时民裘影萍
责编:李青云
医生严肃警告:天气炎热时,糖尿病患者最怕这5件事,别太大意了
糖尿病怕冷?不,它其实更怕热。很多人以为,夏天出汗多,血糖降得快,对糖尿病人反而是好事。
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真相却恰恰相反:在高温炙烤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常常处于“隐形危机”中——血糖波动大、水分流失快、感染风险高、心血管负担重……每一条都能悄悄把人推向危险边缘。
有数据显示,夏季糖尿病住院人数比冬天还多出一成。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体内的糖代谢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有明显症状,等你察觉到不对劲,往往已经出了大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老医生在门诊里,夏天反复看到的真实场景:血糖飙的、脱水晕厥的、脚烂发炎的……而这些问题,说白了,其实很多都能避免。
要命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它掉以轻心的态度。
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如果你忽略了补水、忽略了脚上的小伤口、忽略了那顿“少吃点”的饭,很可能就会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糖尿病人在夏天最怕什么?不是吃多了糖,而是——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高温下逐渐失灵,而你还没察觉。不是血糖高了,而是血糖忽高忽低,让身体像坐过山车一样吃不消。
不是天热了人懒了,而是出汗多、喝水少、尿多,三管齐下让身体迅速脱水,血液变得黏稠,心脑血管受不了。
西医告诉我们,炎热会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分解速度,而中医则早就说过,“心主夏”,心火一旺,五脏六腑都难安。说到底,夏天是个“看着舒服、实则伤身”的季节,尤其对糖尿病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持久战。
你以为只是天热,其实每一滴汗水,都是身体高速运转的代价。糖尿病人身体本就代谢异常,再加上一场高温,简直是雪上加霜。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明明血糖控制得不错,一到夏天就各种不舒服,查一查,原来是血液浓了,肾脏吃不消,甚至心率都乱了套。这些问题,不是靠吃两片药就能解决的,而是生活方式要彻底调整。
比如出门时间:很多人不以为意,结果中午11点去买菜,晒了一圈血糖飙上去,回家一测还以为是吃多了。其实,是脱水 热应激,把身体搞崩了。
再比如,很多老年糖尿病人夏天喜欢喝凉茶、吃西瓜、喝绿豆汤,看着清凉解暑,实则糖分不低,喝多了血糖控制全乱套。你以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是在给血糖添乱。
关键是,这些事听起来都不严重,但它们会在高温下迅速放大,让一个看似稳定的病情突然失控。最怕的不是血糖升高,而是血糖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身体根本找不到平衡点。
中医讲“阳盛则阴虚”,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阴液容易被蒸发,糖尿病人本就阴虚体质,更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气躁、夜尿频繁的情况。这些表症,恰恰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到了夏天喜欢穿拖鞋、光脚走路,一不小心就磕着碰着,脚上起个泡、磨个口子,你以为没事,几天后伤口化脓了,才意识到——糖尿病人伤口愈合慢,感染风险高,这点小伤可能就是截肢的导火索。
门诊里最怕看到夏天糖尿病人脚上烂了一块皮,红肿热痛,几天就发展成蜂窝组织炎,有的人一开始不痛不痒,以为没事,结果被拖进了手术室。不是医生吓唬人,是真见多了这种“看着没事,结果大事”的案例。
再说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空调。很多糖尿病人夏天离不开空调,觉得凉快才舒服。
但问题在于,空调环境里空气干燥,水分流失更快,加上长时间久坐、缺乏活动,会让下肢血液循环更差。久而久之,腿脚麻木、血管堵塞、静脉曲张接踵而来。
现代医学研究早就指出,炎热天气下糖尿病人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原因很简单,血糖不稳 血液粘稠 心脏负担重,三重打击,身体怎么吃得消?
而很多人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觉得天热容易出汗,身体“排毒”了,反而更健康。错!出汗多只是水分流失,不是排毒,反而会让电解质紊乱、血压波动、肾脏代谢负担加重。
所以,夏天对糖尿病人来说,远不是“吃清淡点、喝多点水”这么简单。真正要做的,是调整作息、管住嘴、护好脚、避开热、别贪凉。
中医有句话:“夏养心,冬养肾”,意思是夏天要把心神养住,不能让情绪乱、不能让身体虚。
糖尿病人若是情绪一激动,血糖立马受影响,再加上夏天本就燥热,很容易出现“内火上炎”的症状——心烦、失眠、食欲差、出汗异常,全都来了。
而从西医角度看,炎热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使得胰岛素抵抗加重,这时候哪怕吃得跟平时一样,血糖也可能突然飙高。
生活中,很多人夏天血糖波动大,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生理应激”因素。不是吃错了,而是身体自动进入了“高压状态”,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很多糖尿病人夏天胃口不好,就干脆不吃饭,或者只吃水果、喝点粥。结果是,血糖先降,过一会儿又因为脱水和糖分摄入不均衡猛升,这种反复波动,比持续高血糖还危险。
所以,夏天糖尿病人的饮食不能“随便对付”,要定时定量,饭要吃,水要喝,脚要护,心要静。不饿也要吃点,不渴也要喝点,不能等到身体喊救命才想起要调节。
中医也讲“未病先防”,意思就是别等病起来了才去治,要在病还没露头时就管住它。炎炎夏日,糖尿病人更需要这样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真正聪明的糖尿病患者,从不跟高温硬碰硬。他们懂得在清晨或傍晚出门活动,懂得穿透气的袜子保护脚部不受伤,懂得每天固定时间测血糖、补水分,懂得不贪凉、不贪嘴、不贪快。
这些细节,才是拉开健康差距的关键。
不要小看了夏天的威力,也不要低估了糖尿病的复杂。你以为只是血糖的事,其实是全身系统的连锁反应。你以为只要多喝水就能缓解,其实可能已经在脱水危机边缘。
糖尿病不是靠“控制”就够的,它需要“调养”,尤其在夏天,更要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起。不是怕热,而是要懂得如何跟热和平相处。不是怕吃,而是要学会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控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强,张艳,赵海燕.高温天气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4):234-237.
[2]张丽,王晓,陈思.夏季环境温度变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8):651-654.
[3]王敏,刘涛,李志刚.糖尿病足的夏季防护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4,22(03):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