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止痒(糖尿病并发症用药有哪些)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皮肤瘙痒,咋用中药治?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以皮肤瘙痒为主,或伴有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及继发湿疹样和苔藓样变等,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在西医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可分为局限性瘙痒和全身性瘙痒。局限性皮肤瘙痒常属于中医的“阴痒”、“肛门作痒”等,全身性皮肤瘙痒可归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则称为“血风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风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时大致分成五种证型。

风热郁滞肌肤证

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方药:乌蛇祛风汤加减。

血热动风证

手足瘼癃,皮肤掀红瘙痒,剧者搔破后可有血痕,受热痒增,遇冷痒减,伴有口干、心烦,夏季高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止痒熄风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涩,瘙痒,抓痕,血痕满布,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下焦湿热证

小便淋漓灼痛,皮肤瘙痒,好发于下身,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内阻证

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链接:外治瘙痒亦有方

穴位注射:对外阴瘙痒者,可取会阴、血海(双侧)、肝俞(双侧),用异丙嗪做穴位封闭。

苦参酒外洗:苦参、百部、野菊花、凤眼草、樟脑,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mL泡7天后去渣,然后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外涂瘙痒处。若女性外阴瘙痒,可用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水煎后洗患处。

文/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徐丽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皮肤瘙痒,怎么办?医生:教你3招来改善

刘阿姨今年62岁,刚退休不久。本想着,能在退休后过几天清闲的日子。却不料,就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小感冒中,被检查出患有高血糖症,最近又出现了皮肤瘙痒的问题。

“医生,我这皮肤痒的厉害,是怎么回事呀?”

“您这是糖尿病引发的皮肤瘙痒。

“那我是先治皮肤病呢,还是先治糖尿病呢?”

“阿姨,你别着急。按照您的情况,咱们还得以降糖为主。只要把血糖控制好,这皮肤瘙痒的症状也就不存在了。”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问题,常常表现为阵发性,尤其会在夜间加重。患者因奇痒难耐,会抓、挠,导致皮肤表面出现抓痕,甚至是破皮结痂,使皮肤表面发红。严重时,可能引发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皮肤瘙痒问题也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当中,大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性皮肤病。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皮肤瘙痒

引发糖尿病性皮肤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糖尿病患者因体内的血糖含量异常,导致皮肤的糖含量也明显偏高,这种情况就会刺激到我们的神经末梢以及植物神经,并使其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2.同时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缓慢的脱水状态,这种脱水状态也会影响到皮肤,使其分泌的汗液量减少,从而使皮肤表面干燥甚至脱皮。所以也会使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

3.糖尿病患者还会引发肾功能衰退的并发症,而肾功能衰退在严重时,会出现尿毒症,尿毒症也会诱发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问题。

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不断升高,不断升高则会使皮肤的微循环出现紊乱,这也可能促使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问题。

5.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异常的情况下,特别容易被感染,尤其包括细菌和真菌类的感染,被感染后的患者,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的问题。

6. 糖尿病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过敏,而皮肤过敏的情况也包括在内。若出现过敏性皮肤病,也同样会导致皮肤瘙痒的问题。

皮肤瘙痒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性皮肤病患者的症状并不相同,跟病因有很大的关系,主要症状包括:

★感染性症状

糖尿病皮肤病感染风险非常大,如病毒性感染的带状疱疹,念珠菌感染的间擦疹等

★糖尿病胫前斑

这种皮肤表现可以说是糖尿病性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男性患者居多,发病前期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深红色丘疹,发展缓慢。一般情况下,在一年到两年间可以自行消退。

★皮肤增厚

关节周围的皮肤组织明显增厚,导致身体活动时,动作僵硬,常见部位为指尖关节。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如何缓解?

★大疱

常见发病部位为足部和小腿,发病突然,以大水泡为主,通常直径大约在几厘米左右不等。一般两周到五周之间,自行痊愈。

足病

因糖尿病患者汗腺分泌失常,导致身体表面分泌含量较少,使足部出现色素沉淀,足底部产生溃疡,甚至足部的肌肉逐渐萎缩等。

医生教你三招对付糖尿病皮肤瘙痒

第一招:个人卫生

1.医生建议,在平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但同时要注意不可过度清洁。洗澡太过频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反而会使皮肤瘙痒的问题加重。

2.糖尿病性皮肤病患者应当在清洁皮肤后,再进一步使用护肤产品,可保证皮肤处于湿润状态,以达到减轻瘙痒的症状。

但是在选择润肤产品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选择成分简单的护肤产品,以免护肤品内含有容易引发过敏的成分,如较常见的酒精类成分。因糖尿病患者本身易过敏,以免因过敏导致病情恶化。

3.患者在选择贴身衣服时,建议尽量选择纯棉类,以柔软亲肤为益,从而以达到对病变皮肤的呵护。

第二招:辅助药物治疗

皮肤瘙痒极其严重者,可以使用一些外用类辅助药物,来缓解症状。

1. 如患者为感染性皮肤病症,可以针对致病菌给药,去除病菌,抵抗感染。

2. 如患者瘙痒难耐,无法控制抓挠,可给于缓解瘙痒类药物。

3. 如患者出现直径较大的水泡,为避免病情恶化,可将水泡内液体抽出,包扎。

第三招:控制好血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开头也提到过,糖尿病性皮肤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既然皮肤瘙痒问题是因高血糖引起,那还是以控制好为主。

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主要方法

⒈药物

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最快的方法就是,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根据个人血糖的情况,在每餐前,提前注射适量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还可通过服用降糖类药物,来降低血糖。如常见的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等。

⒉饮食调理

以普通患者为例,每日以粗粮为主,摄入400g左右即可。其次是蔬菜,300g左右为宜,牛奶,200g左右。肉类,100g左右。油、盐、糖,少于6g。

⒊运动

保持适量运动,尤其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每周保证三次到五次的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跑、跳绳或者游泳等。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性皮肤瘙痒时,请记住这三招。首先应当在平时做好皮肤清洁,必要的时后,可使用辅助药物来缓解皮肤瘙痒的症状,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最重要的是,应将血糖值长期、平稳的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因为,这才是治疗糖尿性皮肤瘙痒问题的根本所在。

冬季两个部位痒,可能得了糖尿病并发症,9个方法帮止痒,快试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冬天一到,冷风瑟瑟,天气干燥,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地方开始莫名其妙地痒了起来,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手脚、背部,甚至隐私部位,有时候痒到让人彻夜难眠,简直抓狂。

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只是普通的皮肤干燥或者换季问题?但你知道吗,这种“痒”可能暗藏着一个健康信号——糖尿病并发症。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都以为只是血糖高点而已,但其实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可能悄悄潜伏在身体里,比如这种“冬季奇痒”。

如果不及时注意,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冬天这两个部位痒,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

冬天皮肤发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天气干燥,但如果你发现痒的地方特别集中,甚至反复发作,那就要留心了。

尤其是手脚和私密部位,这些地方发痒,很可能跟糖尿病并发症有关系。

别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实际上它对身体的影响很广泛,皮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1、手脚发痒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过高,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健康,手脚作为身体的末梢神经分布区域,特别容易受影响。

具体来说,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受损后,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即使没有外在的皮肤病,也可能出现瘙痒。

此外血糖过高还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皮肤干燥,再加上冬季气候本身干燥,瘙痒感会变得更加明显。

有些人会觉得手脚干巴巴的,还可能伴随灼热感或麻木感,这些都是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2、私密部位

这个地方发痒,很多人可能羞于启齿,但它往往更能直接反映血糖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会导致局部皮肤的免疫力下降,再加上糖分过高的尿液残留,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进而引发感染,比如女性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反复的真菌感染,而男性则可能有阴囊瘙痒甚至尿道不适。

这种痒跟普通皮肤干燥的痒不太一样,它可能会伴随着红肿、皮疹或者分泌物异常,令人更加难受。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皮肤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高血糖就像一场“慢性毒害”,它不仅影响血管和神经,还会对皮肤屏障造成破坏。

皮肤本来有一套完整的“防护体系”,可以抵御外界的细菌、真菌以及各种环境刺激,但高血糖会让这套体系变得脆弱。

例如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会因为高血糖的“糖基化”作用而硬化,导致皮肤失去弹性,更容易干裂。

与此同时,血糖高还会让免疫细胞懒散,不能及时清除感染源,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伤口不容易愈合,还容易反复感染。

二、这9个方法,或可帮你止痒

冬天皮肤痒起来真让人抓狂,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那种痒不仅难受,还可能背后隐藏健康隐患。

不过好消息是,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大大缓解瘙痒问题,甚至逐步改善皮肤状态。以下九个方法简单易行,科学又有效,或许能帮你摆脱这恼人的瘙痒。

1、保湿是关键
冬季皮肤本来就容易干燥,糖尿病患者更需要特别注意补水保湿。

选择适合的润肤产品,比如无香料、低刺激性的乳霜或者乳液,涂抹在容易瘙痒的部位,尤其是手脚和关节部位。

每次洗完澡后,趁皮肤还湿润时涂抹,可以帮助锁住水分,让皮肤更加柔软,减少干燥引发的瘙痒。

2、调整洗澡习惯
水温太高会让皮肤的天然油脂流失,加剧干燥,建议水温保持在37℃左右,尽量不要使用太多泡沫丰富、刺激性强的沐浴露。

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每次控制在10-15分钟内为佳。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按干,不要用力擦拭,以免进一步刺激皮肤。

3、饮食控糖,平稳血糖

瘙痒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血糖过高,因此合理控制饮食是最重要的一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间接缓解瘙痒。

同时,注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4保持皮肤清洁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袭。保持皮肤的干净和卫生,尤其是私密部位的清洁非常重要。

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清洁剂,轻轻擦干后可以涂上一些防止感染的护肤品。

5、穿着选择要讲究
贴身衣物的材质会直接影响皮肤的舒适感,选择宽松、柔软的纯棉衣物可以减少摩擦和刺激,避免穿化纤面料的衣服,特别是瘙痒部位。

冬天的袜子也要注意透气性,保持干燥,减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6、适当使用药物
如果瘙痒实在难以忍受,可以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比如糖尿病患者专用的止痒乳膏或者抗真菌药物。

用药一定要谨慎,按照医生的建议涂抹,避免滥用导致皮肤屏障进一步受损。

7、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皮肤健康离不开维生素的支持,像维生素A、维生素E和锌等,对修复皮肤屏障、增强免疫力很有帮助。

可以通过饮食摄入,比如多吃坚果、鱼类、胡萝卜等,也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营养补剂,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8、避免抓挠和刺激
瘙痒的时候很多人习惯用手去抓,但抓挠不仅不能缓解,还可能让皮肤破损,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如果忍不住,可以用冷敷的方式暂时缓解瘙痒,用湿毛巾轻轻敷在痒的地方几分钟,有助于降低神经敏感度。

9、管理心理压力
压力大、睡眠不好会让瘙痒的症状变得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本来就容易受到影响,压力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加重。

学会放松自己,比如每天花点时间做深呼吸、听音乐或者散步,不仅能缓解瘙痒,对整体健康也有帮助。

通过这九个方法,瘙痒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配合专业的糖尿病管理方案。

用科学的方式对抗瘙痒,不仅能让冬天过得更舒适,还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三、除了痒,这3个糖尿病并发症也要注意

糖尿病并不只是血糖高的问题,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发很多复杂的并发症。

除了皮肤瘙痒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容易被忽视,但它们对身体的危害可能更大。

如果能及早发现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干预,就能大大减少对健康的影响。以下三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需要引起注意。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睛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部位之一,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这是一种因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眼底微血管损伤。

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变得脆弱,血液流通受阻,导致视网膜缺氧和营养不足。起初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暗影,甚至突然失明。

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在于它的“隐蔽性”,很多人直到视力下降严重时才发现问题,这时病变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

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病程超过五年的患者,更要警惕这种并发症。

控制血糖是预防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血压和血脂的管理,因为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加重眼底的损伤。

2、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系统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受害者,长期的高血糖会对神经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表现是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症状包括手脚的麻木、刺痛、灼烧感或者感觉减退。

这些症状看似不严重,但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感觉丧失,甚至导致行动困难。

神经病变不仅仅局限于四肢,它还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比如胃肠道和泌尿系统。

如果胃部的神经受损,可能会引发胃轻瘫,导致食物消化变慢,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问题;如果泌尿系统的神经受到损害,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或者尿失禁。

早期发现神经病变的迹象,及时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3、糖尿病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让血管壁变得又硬又厚,血流变得不顺畅,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负担。

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在于它往往没有明显的预警信号,有些患者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发生了心梗或中风。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注意控制体重和戒烟限酒。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结语

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它是一个“听话的病”。

只要我们愿意倾听身体的声音,调整生活的每个细节,就能将它“管”得服服帖帖。饮食均衡、规律运动、定期检查,加上一点点的耐心和坚持,你就能抢回生活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