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高渗(糖尿病并发症高渗性昏迷)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可引发100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要规律、规范用药,不宜随意停药或盲目更换治疗方案。

1、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等症状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及时化验血糖以及肝肾功能、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

2、应激情况下如发生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过高血糖,及早就医。

3、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病症以及出汗过多时,要保持适度饮水量,避免引起脱水,同时积极就诊,治疗引发上述症状的相关疾病。

4、老年人由于机体对口渴的反应不敏感,要注意主动饮水,必要时可记录每日的出入量,便于进行调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者,进食时要防止食物误吸,卧床时注意适时翻身,避免发生褥疮。(北京地坛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高渗状态最凶险

(Gettyimages供图)

过半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的糖友不知自己患有糖尿病

广州日报讯 (记者黄蓉芳)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同时,糖友更要警惕高血糖高渗状态这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友究竟该如何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1月15日8:00~11:00,由中华糖尿病协会主办的“糖友梦·健康梦”健康讲座将在位于越秀区陵园西路17号的广联礼堂举行。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糖尿病“五驾马车”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向红丁将进行专题讲座,详细讲解糖尿病的现状、症状、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急性并发症:

尤其要警惕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向红丁介绍,患者平时如果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很容易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根据发病的缓急及病理上的差异,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来势很猛,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向红丁说,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等,主要是由于血糖过高或过低,以及其他代谢失调造成的。

不过,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后已大大改善,只要病人不随意停用胰岛素或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发生急性并发症后能及时到医院看病,治疗及时、正确,绝大多数病人的急性并发症都能治愈,死于急性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已明显减少。

“但高血糖高渗状态的致死率仍居高不下。高血糖高渗状态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后果危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般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向红丁分析,引起高血糖高渗状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糖尿病而毫无察觉,没有采取正规的治疗,甚至因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而误用高糖输液,致使血糖显著升高;二是有感染、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等急性情况;三是渴感减退,患者由于年纪大的原因,渴感中枢不敏感,身体明明已严重缺水,却不觉得口渴,进而造成进水太少、血液浓缩等。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很高,患者很容易发生昏迷。”向红丁提醒,死亡率也远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因此特别值得警惕。

慢性并发症:

警惕心脑血管病

向红丁介绍,由于人们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警惕性的提高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急性并发症致死的威胁逐渐减少,糖友的生存寿命逐渐增长,但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越来越成为糖尿病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不同,发生和进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以逆转。”向红丁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会一下就发生,但一旦发生也别指望一下就能治好。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大血管并发症,指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第二种是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第三种则是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负责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1月15日有“糖友梦·健康梦”健康讲座

地点:广联礼堂(越秀区陵园西路17号,东风大酒店旁)

报名时间:即日起每天8:30~17:30

报名电话:(广州)400-0824-000、(佛山)0757-82304576、(顺德)0757-22250485、(肇庆)0758-2733171。

讲座福利:成功报名者可免费获得向红丁糖尿病讲座门票1张、纳米羊毛护腰1副、麦饭石养生刀具1把、养生杯1个、《中华糖友》1本、胰岛功能评定检测及心脑肝肾胰腺等脏腑功能筛查一次、血管三维彩超检测一次。符合条件的糖友经审核合格可申请加入中华糖协,办理会员证,享受中华糖协专家团终身健康诊询及指导。

温馨提醒:报名限55岁以上的糖尿病、三高症、并发心脑血管病患者。讲座限额500名,名满即止,请相互转告。为确定会场人数,需先电话报名索取门票。

主讲嘉宾:

向红丁教授: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糖尿病“五驾马车”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导、中央文明办及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三五防糖法》作者。

患了糖尿病,除了需要用药之外,还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有人问华子,他的空腹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是不是糖尿病,是不是需要用药治疗了,如果他少吃饭,是不是就能降低血糖了,平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华子回答他,以现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当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患了糖尿病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进行治疗,还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控制饮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但要明白的是,控制饮食并不是挨饿。

一、为什么会产生高血糖

糖尿病虽然病名中写的是“尿中有糖”,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引起高血糖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体中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一种是组织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

在糖尿病的分类上,把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患者,定义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而因为胰岛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血糖升高,被定义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功能尚存,通过控制饮食、增强运动以及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治疗。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

二、警惕糖尿病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失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等急性发并发症。

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在平时要多警惕并发症的表现,如果出现,需要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1、急性并发症: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头晕、嗜睡、呼吸困难及昏迷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进行预防。

3、糖尿病肾病:尿中泡沫增多、身体出现水肿等症状,需要定期做肾功能检测进行预防。

4、神经病变:皮肤感觉异常,可出现刺痛、麻木、蚁走等感觉,走路时感觉足底好像在踩棉花,交替出现便秘、腹泻,出现尿潴留以及多汗等症状。

5、反复的感染:皮肤出现反复感染,尤其要警惕下肢和足部经久不愈的溃疡,要积极治疗,避免发展成糖尿病足。

三、饮食控制注意什么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饮食控制不是要求忍饥挨饿,而是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和控制体重。

要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尤其要避免食用动物性脂肪、动物内脏和人造奶油。多用蒸、煮的烹饪方式,减少用油量。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一半左右,注意多选择膳食纤维多的粗粮、杂粮,减少精米、精面的份额。

肾功能没有损害者,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占总能量的15%左右。鱼、瘦肉、奶制品、豆类都不错的选择。但出现蛋白尿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肾功能严重下降的人,则要把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克以下,进行低蛋白饮食。

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由医生计算出每天需要进行的运动量和饮食量,每天要定时定量的进餐,不能随意减少饮食量,更不能不吃饭,否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而发生危险

总结一下,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平时也要多警惕并发症的出现。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是要“挨饿”,而是要保证营养均衡,定时定量的吃饭,避免出现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