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确诊数值(二型糖尿病确诊后能活多久)
约35%的发病率,超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被这个疾病威胁!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主要的
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中
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
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
而临床研究发现
大约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
一定程度的肾脏疾病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4.7%。
而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就有可能发生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早期为微量蛋白尿,随后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但此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多。
随着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将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肾性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1
泡沫尿
正常新鲜尿液为清澈透明、淡黄色的,这是因为尿液的表面张力很低,较少形成泡沫。
而尿中糖分、蛋白的增加,会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升高,尿液张力升高,从而出现泡沫尿。
糖友们一旦排出经久不散的泡沫尿,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尿常规,排除泌尿系感染后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2
水肿
当发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通过双肾的血流较少,肾脏缺血、缺氧,使肾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增加,使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从而引起水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尿中蛋白增加,导致血中的蛋白减少,也会引起浮肿。
3
血压不易控制
当糖尿病病友出现高血压或在口服多种降压药后血压还不容易控制时,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为并发肾病时,由于水钠潴留及一些激素的分泌,会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高不容小觑,血压控制不好,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需要控制血糖吗
血糖是引起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不仅可使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而且还可使轻度增高的微量白蛋白尿逆转至正常范围,阻止部分早期肾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即使在临床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严格的血糖控制也有利于减慢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因此,积极地血糖控制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措施。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
一般糖化血红蛋白≦7%,中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建议为7%-9%。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能不准确,因为慢性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会被低估。
需要做哪些检查
要想预防或早期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一定要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每年都要进行筛查,检查项目如下:
病程大于5年的1型糖尿病以及所有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每年一次筛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CAR)。
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不管UCAR如何,每年需要至少检查一次血清肌酐,并用血肌酐估算GFR(肾小球滤过率)。
如发现UCAR异常,需要在3-6个月内再重复检查2次,如果3次中UCAR有2次升高,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便可做出诊断。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这些肉类,糖尿病人务必避而远之!
糖尿病人的噩梦(糖尿病足)的预防
那些日常小习惯却是控糖大忌!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来源:糖尿病之友、健康时报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等
是不是糖尿病,数值来说话
又到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刘先生这才想起了自己去年的体检报告,当时报告好像说是血糖偏高,但自己当时没啥不舒服的,所以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管它,想着今年体检再查查,看看是不是就正常了。结果这体检报告还没到手,先接到了体检中心的电话:“刘先生,您空腹血糖都16啦,建议尽快去医院看看吧!”刘先生纳闷了,听说这糖尿病会口干多饮、多尿、消瘦,可是自己啥症状没有,怎么血糖越来越高?这是得糖尿病了?又是什么时候得的呢?
像刘先生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那面对血糖偏高,怎样处理才正确有效呢?
血糖偏高多少,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要定好
我们体检所查血糖一般是空腹血糖值,正常人在6.1mmol/L以下,超过这个值就是血糖偏高了;对于血糖的异常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早筛查、诊断。
正确做法: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OGTT试验(俗称的喝糖水检查)。我们体检所查血糖一般是空腹血糖值,正常人在6.1mmol/L以下,超过这个值就是血糖偏高了;对于血糖的异常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早筛查、诊断。
比如A体检血糖是6.3mmol/L,于是去做了个喝糖水的检查,空腹血糖6.2mmol/L,2小时血糖是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那么A目前是一个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而B体检血糖也是6.3mmol/L,做了个喝糖水的检查,空腹血糖6.5mmol/L,2小时血糖是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那么B很有可能就是个糖尿病患者了。
2型糖尿病常常发病隐匿,很多人不会出现我们熟知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不能单单以症状来评估病情,主要还是看数据说话。
2.2、4.4、7、10,2型糖尿病患者记住这4个数字,糖尿病并发症定会远离你
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但仍有糖尿病大血管或微血管相关并发症,这在临床是很多见的。
其实,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血糖全面达标。什么全面达标呢?
- 空腹血糖达标
- 非空腹血糖达标
- 餐后血糖波动达标
- 日间血糖波动达标
-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具体达标标准,本文为您一一讲解。
空腹血糖达标值:7
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
所谓空腹血糖,即在没有热量摄入的情况下,空腹8-10小时所测的血糖。
非空腹血糖达标值:10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患者的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2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指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正常参考值是小于2.2mmol/L。
例如:患者三餐后血糖值分别为15、17、21mmol/L,相应的餐前血糖水平为7、8、8 mmol/L,则这位患者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为:[(15-7) (17-8) (21-8)]/3=10mmol/L。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超标。
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小于4.4mmol/L
日间血糖波动幅度指患者一天内血糖最高值和血糖最低值之间的差值,应小于4.4mmol/L。
例如:患者日间最大血糖值为17mmol/L,最小血糖值为5mmol/L,则日间血糖波动幅度为17-5=12 mmol/L。
日间血糖波动超标了。
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
我们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控制情况的关系:
1.当糖化血红蛋白在4%~6%:表示血糖控制正常。
2.当糖化血红蛋白在6%~7%:表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3.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8%:表示血糖控制一般。
4.当糖化血红蛋白在8%~9%:表示控制不理想。
5.当糖化血红蛋白>9%: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特殊情况下的血糖控制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一致,控糖标准应视患者年龄、胰岛功能、合并并发症等情况而定。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尚无低血糖风险意识的患儿应适当放宽标准。
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和耐受性差,慢性并发症常见,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空腹血糖建议维持在7-8mmo/L,餐后血糖9-11mmo/L左右。
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餐前及餐后2小时分别为≤5.3、6.7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 mmol/L;但夜间血糖不能低于3.3mmol/L。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5ml*min-1(1.73m)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此类患者一旦发生严重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卒中、猝死等严重事件,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适当宽松(8.0%以下)。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
作者: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