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第五驾马车(糖尿病五驾马车顺口溜)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糖友们!五架马车不是并驾齐驱!要有主有次!

现代治疗糖尿病,人人皆知的疗法有5种,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好多人误以为方方面面都做好就可以控制血糖了,却不知马车跑的要有快有慢,有要先跑,有要后跑的!

五架马车指的是治疗的五个方面: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其直接作用的是饮食、运动和药物三个要素,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只是一个辅助检查手段,是确保饮食、运动、药物可以正确发挥作用的手段。

糖尿病的短期治疗中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的,那总是以控制血糖为主吗?

前边我们说了,控制血糖只是监控疾病的手段。前期以降糖为目标,是因为虽然糖尿病发病的病因很复杂,但根本是因为胰岛素出现相对或绝对缺乏,或者产生胰岛素抵抗。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就会导致无法产生胰岛素,进而引起糖尿病。而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尿糖增加,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所以,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目标,但是对于漫长的糖尿病治疗过程来说,控制血糖只是短期内目标,血糖正常,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才会降低。

控制饮食是最主要最主要的一驾马车!

其实一些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较轻,只需要控制饮食就可控制病症,甚至是消失。血糖、尿糖也会恢复正常水平。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也不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若饮食控制良好,也可以促进疾病的好转,缩短病程。

在采取饮食控制时,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饥饿感,有许多患者无法坚持,会因此而放弃饮食治疗。对此,我们并不是坚决不让患者吃,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比如患者可少食多餐;可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可以多吃一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先吃菜类等副食,再吃主食。

多做运动有利于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运动不能盲目而长时间,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适当而有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利用。

如果做到了“达标”和“护心”,就不怕病情得不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血糖应该尽量“达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内。不应认为越低越好,血糖处于正常值之内为糖尿病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应当尤其受到重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达25%,应当重视与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及时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高危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应该采取改善血脂异常、降低高血压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病症。

控制饮食,运动起来,驾好这两辆马车才能跑的更快、更远、更强!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用好这新“五驾马车”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全面评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为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总结出了新“五驾马车”的综合管理措施,即: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体重管理、控制血糖,从而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保驾护航。

下面笔者参看文献,为大家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驾新马车:降压

临床上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二者并存可使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特别是肾病及视网膜病变更易发生和进展,使死亡率增加,其危害是1 1>2。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早干预和处理。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属于相对特殊的高血压人群,指南推荐在患者耐受情况下主张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和普通高血压一样,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降压方法,其中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等。

在药物治疗上,宜优先选择服用简单、效果平稳的长效制剂。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调整,防止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如果血压较高,建议从一开始就选择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

第二驾新马车:调血脂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最大。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的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脂控制达标,可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10%。

因此加强血脂管理,控制血脂异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

改善血脂异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调整+增加运动)是维持健康的血脂水平和控制血脂紊乱的基础;调脂药物的应用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LDL-C水平,从而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大血管事件而死亡的风险。若他汀治疗前 TG>5.6 mmol/L,服用降TG药物(如贝特类),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但在老年、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特殊情况者,应慎用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并严密监测和随访,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

监测很重要:推荐在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检测空腹血脂谱 (包括 TG、TC、HDL-C 和 LDL-C)。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调脂过程中每1~3个月监测1次,血脂正常后则建议每3~12个月监测1次。

第三驾新马车: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防止并发症的重中之重。控制血糖不但是要血糖达标,更要保持血糖稳态,避免波动过大。

血糖控制的好坏,主要决定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血糖的稳态则对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中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血糖管理也提出了个体化的目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普通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

不同人群的理想目标根据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有差异,如下表:

不同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也有不同。

  • 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6.5%;
  • 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7%;
  • 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很长、有其他严重疾病<8%;

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第四驾新马车:抗血小板

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而且容易造成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血小板过度活化,使机体呈现出一种易于形成血栓的病理状态。

血栓形成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环节,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必要。相关文献报道也指出:糖尿病患者适时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减少心脑疾病患病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抗血小板治疗具体如下:

1.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则应根据临床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2.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措施。

3.有高危心血管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糖尿病患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1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紊乱或蛋白尿)者,如无明显出血风险(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溃疡,或近期服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华法林),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4.有中危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包括有1个或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青年(即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患者,或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年龄较大的患者(即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或10年心血管风险在5%~10%之间的患者,应根据临床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并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唯一药物,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或者有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以及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活动性肝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1年。

第五驾新马车: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重要措施,体重过重和过轻都会给糖友的健康带来不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目标如下:

正常范围:BMI在18.5-23.9 千克/平方米;如果过胖,目标定在<24 千克/平方米;如果太轻,尽量达到18.5千克/平方米以上。

注意: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要循序渐进争取3-6 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对于糖友来说,除了注意好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控制减重,还要重视降糖药对体重的影响,肥胖的糖友建议降糖药首选具有降低体重或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DD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增重倾向的药物如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如果非用不可,注意配合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新“五驾马车”,你记住了吗?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防治糖尿病,要学会驾驭“五驾马车”

来源:【厦门日报】

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的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医生建议患者不要泡脚。AI制图/黄平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但在前期容易被人忽视。当患者察觉时,为时已晚,有的患者不得不截肢。翔安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懿医生介绍自己见过最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就诊时腐烂的伤口已经生出蛆虫。

医生提醒市民,防治糖尿病,要学会驾驭“五驾马车”。

案例

因为挑破一个小水泡 老糖友截肢失去右腿

王大爷是“老糖友”,曾因患病时不按时用药、不及时治疗,最终不得不将左足部分截肢。但这并没有给王大爷敲响警钟,此后王大爷仍不遵医嘱。今年年初,王大爷发现自己的右脚长了一个水泡,他感觉不适遂将其挑破。但当时王大爷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的手痒,自己的右腿面临截肢。

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末端血液循环差以及神经病变,造成了水泡破溃的伤口始终无法愈合。三个月后,水泡挑破留下的伤口不仅流脓,甚至隐隐见骨。当王大爷察觉到不对,前往翔安医院就医时,被告知自己已经“病入骨髓”。最终,经内外科专家和王大爷及其家人讨论,只能通过截肢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提醒

无法正常感知水温 糖尿病患者不要泡脚

孙子懿医生说,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截肢乃是下下策。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伤口破溃后,常因为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伤口愈合慢,容易感染,若没有及时就诊,伤口将逐渐加重,最严重的便同王大爷一样,只能“断肢保命”。医生常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泡脚,也是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的神经病变,由此患者无法正常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

今年已有400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到翔安医院住院治疗,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孙医生表示,大部分就诊者都已经有并发症,血管动脉硬化伴有斑块,甚至有些患者已经出现颈动脉或者下肢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孙医生提醒“糖人”患者朋友们,出现伤口需及时入院接受治疗,避免悲剧发生。

肥胖易引发代谢综合征 是2型糖尿病易患人群

厦门莲花医院内科主任刘景富介绍,我国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4.92%。这意味着平均每 6 - 7 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其患病比例和高血压相近。

糖尿病分为1型与2型,前者多为先天性的,也有部分后天出现。两个月前,刘医生就收治了一位72岁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功能损伤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属于先天性缺乏有效调节血糖的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则多为成人发病。常见原因包括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损伤引起的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因为肥胖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糖、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等。

支招

通过“三多一少” 可以初步判断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刘主任介绍,患者自己可以通过 “三多一少”进行初步判断,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症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表现为下肢或皮肤瘙痒(女性可能出现外阴瘙痒)、长期口腔溃疡、胃溃疡久治不愈等。

另外,身体皮肤破溃处愈合比正常人慢、晚,也可能是血糖增高的表现。

血糖检测最科学 建议复查避免误差

更为科学的方法是进行血糖检测,正常人血糖值在 3.5—6.1mmol/L 之间。当餐后血糖在 7.9—11mmol/L 之间,属于中间高血糖,是糖尿病前期表现。若随机血糖超过 11.1mmol/L,可初步定义为糖尿病,但如果随机血糖超过 11.1mmol/L,建议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复查,避免因饮食、情绪等因素造成误差。若连续两次检测都超过 11.1mmol/L,基本可确诊。

治疗

遵医嘱按需用药 别滥用民间土方

患者在被确诊糖尿病后,除了治疗还能做什么?刘景富医生建议可以根据“五驾马车”原则管理: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这5点都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糖尿病的危害,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促使患者配合医生后续治疗。

饮食治疗: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地中海饮食。这种饮食习惯首要特点是摄入足量的水果、蔬菜和全麦谷物,饮食中也会包含豆类食品、坚果、脱脂牛奶、橄榄油和一些鱼类,以及少量的红肉、盐和碳水。

运动治疗:每周保持三次心率达标的运动,达标需要根据自身的素质、体制进行区分。

自我血糖检测:增加体检次数,当察觉身体不适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按需用药治疗。刘医生特别提醒,滥用民间土方有可能适得其反。

科普

正确认识胰岛素

孙子懿医生强调,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并不会产生依赖性,坚持使用胰岛素是因为身体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差,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身体完全无法分泌胰岛素,因此只能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身体正常的血糖代谢,避免高血糖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而2型糖尿病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身体功能不足,胰岛素分泌量不够,需要请“外援”。还有一部分2型患者,是器官需要 “休息一下”,因此胰岛素充当“临时工”,给过度劳累的身体一个调整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能会慢慢恢复,后续可以逐渐撤掉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

释疑

大肚子小细腿的人

为何易得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大肚子、小细腿的身材被称为腹型肥胖。大肚子可以储存能量,但能量长时间过多地储存在体内,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3.8,赶紧去查糖尿病。

身体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例如,一个身高1.75m、体重75kg的成年人,他的体重指数为:75÷(1.75×1.75)=24.49。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体重指数≥23.8 kg/㎡,建议赶紧去查糖尿病。

(据《健康时报》)

(文/ 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通讯员 黄浩 宁倩妃)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