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综合性实验(糖尿病综合包含哪些内容)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日研究团队开发出1型糖尿病新疗法 或能减轻患者负担

2019-11-13 13:44

中新网11月13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12日宣布,有关儿童中多发的1型糖尿病,通过老鼠实验开发出了不使用胰岛素,而是采用另一种被称为“瘦蛋白”(Leptin)的荷尔蒙降低血糖值的治疗方法。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7年9月25日,捷克布拉格,一名男子在老城广场上方挑战高空缆绳行走,为糖尿病人筹款。

报道称,若实现临床应用,每天4只5次胰岛素注射可以改成每天1次的下药或注射,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报道,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体育科学中心副教授坂野僚一等人的团队,着眼于瘦蛋白作用于大脑后具有的降血糖效果。他们给通过基因操作使名为“PTP1B”的蛋白质缺损的老鼠使用瘦蛋白,结果发现即使不用胰岛素,血糖值也回到正常水平。

鉴于上述成果,研究团队今后将推进组合抑制PTP1B作用的药物与瘦蛋白制剂后提供给老鼠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血糖值的变化与最合适的下药量带动临床应用。

据称,1型糖尿病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血糖值不下降的疾病,与受遗传及生活习惯影响的2型不同。只要不进行器官移植,就需要每天通过注射等方式补充胰岛素。

该研究得到支援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NPO法人“日本IDDM网络”的赞助,截至2023年度将获得总额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4万元)资金。据称,这是若研究成果被实际应用并出现收益则归还资金,提供给其他研究人员的“循环型”支援。

责编:韩雯雯

日研究团队开发出1型糖尿病新疗法 或能减轻患者负担

中新网11月13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12日宣布,有关儿童中多发的1型糖尿病,通过老鼠实验开发出了不使用胰岛素,而是采用另一种被称为“瘦蛋白”(Leptin)的荷尔蒙降低血糖值的治疗方法。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7年9月25日,捷克布拉格,一名男子在老城广场上方挑战高空缆绳行走,为糖尿病人筹款。

报道称,若实现临床应用,每天4只5次胰岛素注射可以改成每天1次的下药或注射,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报道,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体育科学中心副教授坂野僚一等人的团队,着眼于瘦蛋白作用于大脑后具有的降血糖效果。他们给通过基因操作使名为“PTP1B”的蛋白质缺损的老鼠使用瘦蛋白,结果发现即使不用胰岛素,血糖值也回到正常水平。

鉴于上述成果,研究团队今后将推进组合抑制PTP1B作用的药物与瘦蛋白制剂后提供给老鼠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血糖值的变化与最合适的下药量带动临床应用。

据称,1型糖尿病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血糖值不下降的疾病,与受遗传及生活习惯影响的2型不同。只要不进行器官移植,就需要每天通过注射等方式补充胰岛素。

该研究得到支援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NPO法人“日本IDDM网络”的赞助,截至2023年度将获得总额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4万元)资金。据称,这是若研究成果被实际应用并出现收益则归还资金,提供给其他研究人员的“循环型”支援。

防治糖尿病的“六位一体”新模式,早用早受益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2.8%,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糖尿病患病率不足百分之一。

糖尿病管理模式在不断更新,目前较为成熟有效又能节约社会医疗成本的当属“六位一体”的全程管理新模式。

具体怎么做呢?

1.预防

糖尿病大致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造成的。遗传基因乃上天赐予,我们无法改变。

所能改变的就是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主要就是:

  • 控制体重和腰围,保持能量平衡;
  •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 保持心态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 平时注意防治各种感染及避免接触毒物、药物等。

2.筛查

诸多指南或共识指出:

  • 一般来说成年人应从40-60岁以后每1-2年化验血糖一次,包括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0岁以上老年人群至少每年化验血糖一次;
  • 18-40岁的成年人群亦应每3-5年检查一次血糖;
  • 而体重超重或肥胖人群应适当提前筛查年龄,并增加筛查频率。

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亦应增加筛查力度。

3.诊断

糖尿病目前诊断标准全国统一,不论年龄及性别:

主要指标: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6.5%。

次要指标: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当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又达不到前述标准时,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确诊。

OGTT为诊断糖尿病金标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需除外感染、应激等特殊状态。

4.治疗

控制血糖常采用“传统五驾马车”(即:饮食营养、运动疗法、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综合管理糖尿病及预防并发症需积极驾驭“新五驾马车”(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平衡血压、抗血小板、管理体重)。

5.康复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一旦发生较为严重各种并发症,就需要长期进行相关专科的各种康复治疗了。

  • 糖尿病足病,需长期康复治疗,多数在医院短期住院后进行门诊局部换药等处理,直至创面愈合。
  • 脑梗死后遗症需在康复科及神经内科门诊进行康复处理。
  • 心肌梗死或PCI术后需在心内科门诊进行调理。
  •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则需及时前往肾内科或透析中心进行康复治疗。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亦需要定期看眼科医生,必要时反复多次眼部手术。

6.随访

定期随访,做好各项指标监测尤为重要。

  • 一般为每3个月需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一次,血糖稳定控制理想后,每半年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血脂、血尿酸等基本指标,每3-6个月检查一次。
  •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项目一般为每年一次,如眼底检查、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及微量蛋白定量、心电图、心脏彩超、颈部或下肢血管彩超、肌电图及心理评估等。

只有当自我感觉良好和各项监测指标都在目标范围,这样才是真正的身体健康。

亲爱的读者,请您对号入座,如果您目前没有患上糖尿病,那么建议积极预防和早期筛查。

如果您已经确诊糖尿病,那么建议尽早去具有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院找到专业医生进行相应的诊断与合理的治疗。

目前糖治愈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让自己不患上糖尿病,即以预防疾病发生为主。

作者:张美彪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单位: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海南省中部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