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脚发紫(糖尿病足脚发紫要警惕四种病)
糖尿病患者发现腿脚部位于出现三种症状 就要警惕是糖尿病足
第一种“怪象”:肤色发生变化。
根据临床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之中,有60%的人都出现了神经性病变,这些患者在早期都有下肢肤色异常的症状;
尤其是抬起双脚的时候,皮肤的颜色变成苍白色,站立或者将脚下垂时皮肤的颜色就会发紫发红,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患者的微血管受到了高血糖的刺激而发生了病变,使腿部的血运变差;
在抬起双腿的时候,腿部肌肉组织更加缺血缺氧,所以颜色就会发白,而站立或者将脚下垂的时候,由于局部大量充血,血液无法顺利回流,所以才会发红、发紫;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双下肢的颜色发黑。
第二种“怪象”:经常麻木、疼痛。
双脚位于肢体的末端,糖尿病患者长时间没有控制好血糖,脚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差,神经在受到了损害之后,就容易出现麻木感,就像是有大量的蚂蚁在脚上爬,甚至还有酸痛、灼痛感。
患者在走路的时候感觉像是踩在棉花上,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现象,稍不注意还容易摔倒。
第三种“怪象”:肌肉萎缩无力、痉挛。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神经受到损害之后,支配双腿的肌肉也会逐渐变得萎缩,足部的伸肌张力以及屈肌张力、脚部的承重能力受到影响,患者走路的时候容易出现抬腿无力、步伐变小、容易摔倒的现象。
若是没有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有的患者还会瘫痪。不仅如此,其面部神经也会发生萎缩,使患者眼睑下垂、口眼歪斜。
糖尿病足当脚气 延误病情脚趾头变成黑紫色需截趾
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间站》报道,脚气病很常见,不过,和脚气很相似的糖尿病足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最近,泰州市民陈阿姨就将糖尿病足当脚气治疗,结果耽误了病情导致截趾。
家住兴化市的陈阿姨患有糖尿病将近十年了,这些年来,她一直服药治疗。不过最近几天,陈阿姨的脚趾头突然红肿起来。
一开始,陈阿姨以为是患上了脚气,就一直用脚气药进行治疗。没想到几天后,陈阿姨的脚趾头变成了黑紫色,家人看到情况不对,赶紧将她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陈阿姨这是患上了糖尿病足。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陈阿姨的脚趾头已经坏死,需要进行截趾手术。医生提醒,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是控制好血糖,不稳定的血糖是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会导致脚部失去知觉,感受不到疼痛,增加了发展为糖尿病足的风险。
泰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皓说:“在中国糖尿病的治疗达标率才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就是很多病人吃了药,他血糖并没有达标,这样呢他并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说糖尿病人不仅要吃药治疗,还要经常监测血糖,把血糖控制在我们要求的一个科学的范围,这样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脚部出现3个症状 当心糖尿病足
1.肤色改变
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这部分患者早期都会出现肤色改变的症状,特别是抬起双脚时足部皮肤会变得苍白,而长期站立或者垂下双脚时,皮肤则会发紫发红。如果观察到脚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颜色改变,需要警惕糖尿病足的可能。
2.脚部麻木疼痛
患者常会感到双脚麻木,走路时仿佛踩在棉花上,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导致容易摔跤。另外足部还会有蚁行感,即感觉到仿佛有蚂蚁在脚上爬,严重的脚部还会有疼痛的感觉,这也是糖尿病足的一个明显信号。
3.脚部形状改变
随着患者运动神经受损,脚部的肌肉也会受到影响,逐渐变得无力,进而容易导致弓形足、鸡爪趾等症状,或者走路时脚部无力、容易摔倒,有时候还会出现脚部痉挛,这些都可能预示着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很多病人对糖尿病足不以为意,认为是小病,但其实糖尿病足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控制,很可能导致患者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生活中要重视对糖尿病足的预防。
1.避免烫水洗脚泡脚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受损,脚部对于水温的感知受到影响,如果使用太烫的水泡脚,而足部又不能及时感知,很容易被烫伤。所以平时洗脚最好用38-40℃的温水,最好不要长时间泡脚,洗完脚后要及时擦干。
2.鞋子要宽松透气
太紧的鞋子不利于脚部的活动,不透气的鞋子容易闷汗,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因摩擦而发生破损,进而导致溃疡等情况,因此经常走路的糖友最好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
3.勤剪指甲
指甲太长太深,容易导致发炎、出血,慢慢地会形成甲沟炎,如果不及时清理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溃疡。
4.预防外伤
每天查看一下脚部是不是有水疱、擦伤、裂口,如果出现了伤口,最好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避免伤口进一步溃烂。
5.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坚持有氧运动还可以帮助控制血糖,糖友可以做一些抬高下肢的动作,避免久站久坐,身体允许的患者也可以进行散步等活动,但是时间不宜太久。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最根本的还是要控制好血糖,糖友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适当运动,再配合以上几点预防措施,就可以很好的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