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检查结果图片(糖尿病检查结果是什么)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教你看懂糖尿病检测报告

撰文/仲威振(青岛市红岛人民医院)

“心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

额(⊙o⊙)…知力君可不是在读医学百科全书,这些都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糖尿病关系每个家庭”(Family and Diabetes)。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病因素除了与遗传有关以外,共同生活方式的家庭成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糖尿病的家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共同患病率也明显升高。那么,以家庭为单位,我们应该怎么认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呢?

学会看糖尿病检测报告

作为家庭成员,我们要学会看懂糖尿病常见的一些检测报告结果,常见的检查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定量等相关指标。

血糖作为糖尿病的重要检测指标,我们有必要了解人体血糖的正常波动范围: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保持在3.9-6.1mmol/L之间,而餐后2小时血糖则不应超过7.8mmol/L。在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之前,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者称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而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者则称为糖耐量异常人群,这部分人属于糖尿病前期,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如果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排除其它因素干扰,即可诊断糖尿病。另外,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不应高于6.5%,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近3个月左右的血糖水平也越高,而尿微量蛋白则是判断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向标。

拿到糖尿病检测报告之后,我们可以自己根据一些数值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但建议咨询医生,医生的解读才是专业的。

家庭如何预防糖尿病?

家庭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环节,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1

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即科学饮食。即使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也应该很合理科学安排饮食,总量控制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以米饭为例——轻体力劳动者不宜超过200g/天,中度体力劳动不超过250/天g,重体力劳动不超过300g/天。而且我们一直倡导的餐后有氧运动,餐后坚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促进糖代谢,预防糖尿病。

2

和谐的家庭环境

快乐、和睦、恬静、温馨的急家庭环境,是糖尿病预防最好的环境要素。有证据标明,长期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不利于糖代谢,更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为形成糖尿病创造条件。

3

定时体检

建议没有糖尿病的成年人,能够做到每年至少一次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每年的11月14日前后国内很多医疗机构都会有免费的筛查活动,可以利用这样的时机进行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进入糖尿病前期,应该立即尽早开始饮食运动或者药物干预。

作为家庭,共同的饮食习惯、共同的饮食特征、共同的起居规律、共同的运动方式等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家庭开始,认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做“小糖人”!

(文章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上)——血糖的测定、胰岛素和C-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大类。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大约为11.6%,其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糖尿病的诊断,除了“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的检查也必不可少。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那么,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都有哪些呢?血糖的测定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针对不同阶段的糖尿病患者,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检查。

01怀疑糖尿病

需要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进来筛查和确诊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平均血糖水平;

胰岛素、C-肽明确胰岛β细胞功能;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来了解其他器官功能;

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来了解有没有肾脏损伤。

02确诊的糖尿病

调整药量期间,可检测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稳定之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讲,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每年检测胰岛素、C-肽明确胰岛β细胞功能。

03糖尿病并发症

确诊糖尿病之后,需要定期复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来筛查糖尿病肾病、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

此外,每年应进行眼底检查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颈动脉超声检查来筛查动脉粥样硬化。

血糖的测定

01不同的血液样本类型,血糖值不一样

测定血糖的标本来源包括毛细血管(末梢血)、静脉血或者动脉血,由于受组织利用葡萄糖和不同血球压积的影响,静脉血糖值<毛细血管的血糖值<动脉血糖值,但是临床上一般不用动脉血。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POCT血糖仪采用末梢血(一般在手指指腹采血),可以自己在家操作,适合糖尿病患者日常的血糖监测。

医院实验室检测血糖需要采静脉血,血液离心之后,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或血浆的葡萄糖。静脉血糖的结果比POCT更稳定可靠,适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等。

02空腹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一般是隔夜空腹(禁食8~10小时,可适量饮水),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葡萄糖浓度。空腹血糖的参考区间为3.9-6.1mmol/L。正常人的血糖比较稳定,但是情绪激动、失眠、饥饿状态、发烧、呕吐、腹泻等会影响血糖水平。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其他方面,有的药物可使血糖升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口服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等;有的药物可降低血糖,如:酒精、他巴唑、磺胺类药物。最好在停用药物数日后再测。

目前常用的葡萄糖检测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它会受到一些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如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使测定值降低,也需要引起注意。

03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食开始计算时间,在2小时的时候测定,不是2小时内,也不是2小时以后。要注意以下情况:1.如果测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有无糖尿病,则应随便进食不限量,且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主食)。2.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饮食治疗的效果,则应按饮食治疗规定的量来进食。3.如果测定的目的是观察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则应在进食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测定。

04随机血糖测定

指不考虑是否进食,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方法:空腹取静脉血,分别测血糖,后将75g无水葡萄糖溶在200-300ml水中,在5分钟内饮完,服糖后30分、1小时、2小时再取血,分别测血糖值。

(2)如何读懂OGTT化验单:

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检查,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根据OGTT结果可判断糖代谢状态(见表1),也可进行糖尿病的诊断(见表2)。王阿姨空腹血糖6.9mmol/L,可判断为空腹血糖受损,建议进行OGTT试验来明确其血糖代谢状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表1 OGTT结果与糖代谢状态(WHO1999)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表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几天之后,王阿姨带着化验单结果,又来咨询我。王阿姨的空腹葡萄糖6.9mmol/L,2小时8.2mmol/L,属于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耐量异常,也就是糖尿病前期,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概为50.1%,在这个阶段,需要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通过运动、饮食来控制血糖。

(3)妊娠糖尿病(GDM)与OGTT试验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推荐医疗机构对所有尚未被诊断为孕前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首次就诊时行OGTT。

对妊娠糖尿病,75g无水葡萄糖OGTT试验的诊断标准为:空腹、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应分别低于5.1、10.0、8.5 mmol/L。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GDM妇女在产后6~12周重新进行OGTT试验,进行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胰岛素和C-肽

在进行OGTT试验的时候,经常会同时检测血糖、胰岛素和C肽,绘成曲线,有助于判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1胰岛素释放曲线

01正常人的胰岛素释放曲线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口服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一般在服糖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出现,高峰值可比空腹胰岛素水平高5-10倍,然后逐渐下降,3-4小时即可降至正常水平。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水平约为35-145pmol/L(5-20mU/L)

02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释放曲线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胰岛素分泌减少型

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口服葡萄糖刺激后仍很低,说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不足,应用胰岛素治疗。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

(2)胰岛素分泌增多型

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刺激后,升高迟缓,2小时后其峰值高于正常(但仍低于无糖尿病而体重相似的单纯肥胖者),提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见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

(3)胰岛素释放障碍型

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可稍低或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刺激后升高延迟且低于正常常见于消瘦或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

2 C-肽试验

C-肽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β细胞将胰岛素和C-肽以等分子数分泌入血,C-肽没有生物活性,清除率慢,静脉血中C-肽/胰岛素比例常大于5,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故能较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水平为0.32±0.14nmol/L,进食后迅速上升,于1小时后达到高峰,约为空腹值的8倍,第2、3小时后渐次下降。部分糖尿病病人空腹及餐后血浆C肽均低于最小可测值(0.06nmol/L),这种情况说明患者无残存β细胞功能;部分病人在空腹及餐后血浆C肽值均明显高于正常,说明这种病人经常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

注意事项已经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作胰岛素释放试验,因为在测定胰岛素的时候,不能分辨是内源的,还是外面注射的胰岛素。所以只能测定C-肽。其测定方法及结果的判定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

在一张糖尿病化验单上,除了血糖值、胰岛素和C-肽,还有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GA)和尿糖等检验项目,下期科普将为您带来这些指标的解读。

#清风计划#

文 | 检验科 贾珂珂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中)——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尿糖

导读

在上一期的科普中为您介绍了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血糖的不同测定方式、胰岛素释放曲线和C-肽。对于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会有其他的检验项目,今天就为您继续讲解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尿糖等糖尿病检验项目。

01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采血前2-3个月平均血糖的指标,不受进食、药物、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HbA1c的参考区间为4.0%-6.0%。

血红蛋白(Hb)经血红蛋白电泳可分为HbA,HbA2及HbF。其中HbA含量最多,是能被糖化的主要Hb。血红蛋白的末端存在游离氨基,葡萄糖可与之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糖化以后产生的多种糖基化血红蛋白(GHb)统称为HbA1。HbA1是一个混合物,HbA1有a、b、c。其中以HbA1c含量最多也最稳定,并且只与葡萄糖结合,因此,测定HbA1c最能反映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程度。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HbA1c可反映采血前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的参考区间为4.0%-6.0%。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 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 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 6.5%。我国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程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仍较大,因此我国目前尚未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02

糖化白蛋白(GA)

GA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它是通过糖化白蛋白浓度和白蛋白浓度计算得到的比值,其正常参考值为11%~17%。

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HbA1c敏感,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此外,GA可用于糖尿病筛查,并辅助鉴别急性应激如外伤、感染等所导致的应激性高血糖。

注意事项:对于患有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的疾病的患者,GA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03

尿糖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是老年人肾糖阈可增高,所以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在血糖监测条件不足时,每日4次尿糖定性检查(3餐餐前和晚上9~10时或分段检查),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判断疗效指标,并供调整降血糖药物剂量的参考。

04

糖尿病相关抗体的检查

常见的糖尿病相关抗体有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酪氨酸磷酸抗体(IA-2)。主要用于高危人群筛查、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等。自身抗体为阳性的患者,通常在以后的5-7年内,容易转化为1型糖尿病。

05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类慢性并发症。指南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UACR来筛查糖尿病肾病。随机尿UACR≥30mg/g肌酐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与UACR诊断价值相当,但前者操作较为繁琐。由于饮水量、出汗饮食等因素影响,尿白蛋白等代谢物浓度在一天内变化较大,肌酐是人体一种稳定的代谢物,所以检测尿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其结果相对稳定可靠。

对糖尿病患者,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3次中有2次尿蛋白排泄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即可诊断白蛋白尿。临床上常将UACR 30~300 mg/g肌酐称为微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肌酐称为大量白蛋白尿。

总的来说,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非常多样,除了上述指标和上期科普中介绍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之外,还有β-羟丁酸(酮体)、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等,可以满足糖尿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并发症检测等多方面的需求。不过,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大小血管,各个组织器官均会出现合并症,眼底检查、心脏超声、肌电图等对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合并症也是非常重要。

文 | 检验科 贾珂珂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清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