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情绪(糖尿病并发症情绪不稳定)
被这6种情绪绑架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并发症,看你有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也是一样,糖尿病的发生率10%~12%,发生糖尿病是你无法选择的。但剩下的90%事情就看你怎样认识糖尿病,以怎样的心情来控制和管理血糖。
有以下六种情绪的人,糖尿病控制得肯定越来越差。
1.抑郁抱怨的糖尿病患者
很多的糖友,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时,都会很难接受,抱怨命运对自已不公,自已怎么会患糖尿病,而抱怨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导致抑郁症,导致以下表现:
心境低落,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思维迟缓,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
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回避社交。
我们调节情绪的情感中枢在大脑的下丘脑部位,而我们大脑调节内分泌的神经中枢也在下丘脑。
所以,过多、长期负面情绪改变,会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血糖波动大,糖尿病难以控制。
对策
患糖尿病后,再怎么抑郁抱怨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你的病情、工作和生活,最后使工作、生活一团糟,反过来病情愈加严重。
只有抱着一颗平常心,微笑地迎接、应对糖尿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认真学习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搞好工作,安排好自已的生活,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如果抑郁症的病情严重,自已无法调整,应该尽早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2.破罐破摔的糖尿病患者
这是一种悲观失望情绪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对疾病的绝望,在工作、生活和疾病治疗上采取放任自由的心态。工作上表现为散漫、懈怠,生活上表现为毫无节制的挥霍、浪费自已的生命,如无节制的抽烟喝酒、熬夜泡吧或玩牌等。
经常有糖友说吃了喝了玩了就得了,要死也做个饱死鬼,就是这类人群的典型表现。
这种情绪及行为,同样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加上工作、生活无节制,糖尿病的并发症来得更早,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血糖长期控好,没有发生并发症或延迟出现并发症,寿命及生活质量跟常人一样。
有了这样的信念,再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用药,控制好血糖,必要时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
3.急于求成的糖尿病患者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是一种对糖尿病的焦虑、急躁情绪,表现在糖尿病治疗上,总想一蹴而就。由于病急乱投医,除了会引起血糖像过山车一样波动外,还会因心情急躁,四处求医,导致用药混乱、饮食无规律、运动的方法不对等,使血糖很难控制好。
对策
多学习正规杂志上的科普文章,充分认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治疗。改正急躁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糖尿病治疗。
坚持正确治疗方法,确定一名资深的糖尿病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坚持定时复查,维持血糖稳定。
4.半途而废的糖尿病患者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是一样,需要持之以恒。
半途而废是一种懈怠懒堕的情绪。糖尿病患者经过几年生活方式及降血糖药物的治疗,血糖控制还好,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也没有出现并发症,渐渐产生了懒堕懈怠的情绪,放松了对糖尿病的规范治疗,不坚持定期复查,最后导致血糖升高,出现并发症。
对策
调整好心情,定期住院调整血糖,检查是否有并发症,在住院期间看看那些有并发症的糖友,了解并发症的危害,激起治疗糖尿病的斗志。
坚持按时服药,坚持正确生活方式,保持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等指标的平稳,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5.过于纠结,太多计较的糖尿病患者
这是一种强迫、怀疑的心理,怀疑他人、怀疑人生,而且又过于追求完美,尤其是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苛求分出个对错、黑白。
但是,世上很多的人和事是很难尽善尽美的,于是这类人群就会在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上,在药物的选择上纠缠不清,犹豫不决。
太多地计较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患得患失,最后错失治疗良机,导致血糖无法控制,过早的发生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对策
有这类性格的人群,以更年期的女性多见,很难自我调整好心态,建议就诊时找资深的糖尿病医生咨询,最好是那种每天限号的医生,慢慢帮助疏导、调整心态。
去有糖尿病专业护士门诊的医院就诊,听专业护士耐心细致的宣教。如果还不能调整好心态,要及时看心理医生,必要时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6.盲目跟风,缺乏主见的糖尿病患者
这类糖尿病友,处事优柔寡断,缺乏自已的主见,容易被他人左右自已的思想。
在糖尿病治疗上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吃什么降血糖药好,自己就跟着吃,不管这些药物是不是适合自已的身体和病情,或者听信别人介绍,吃些毫无降糖效果的保健品或所谓的降糖秘方,最后血糖没控制住,却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对策
要努力避免去参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推销会,要主动地参加医护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有这种性格和心态的糖友,在糖尿病治疗上,一定要请自已的亲人帮助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定期去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病友都知道饮食、运动、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不要忘记心情、情绪、心态等心理问题对糖尿病的影响,美好的心情也是决定我们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每天心情美美的,就是一剂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作者:向建平主任医师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学术带头人
湖南省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应如何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161-18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0年). 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1): 23-29.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12): 977-987.
沉默的杀手悄然潜行在血管间,它不显山不露水,却在体内编织着一张复杂的网。糖尿病,这位现代生活方式病的代表,仿佛是一位看不见的指挥家,在人体内部指挥着各种并发症的交响曲。当血糖的天平失去平衡,身体的各个角落便开始上演一场场无声的风暴。
血管是生命的河流,而糖尿病就像河流中不断累积的泥沙。随着时间推移,河道逐渐变窄,水流受阻。高血糖状态持续存在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最终形成动脉硬化。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生命质量的沦陷。
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的主干道突然堵塞,会发生什么?交通瘫痪,物资运输受阻。同样,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当冠状动脉狭窄,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心绞痛、心肌梗死便降临到患者身上;当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脑卒中就会不期而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拉上了这扇窗户的窗帘。初期,患者可能毫无察觉,但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上的微小血管扩张、渗出,甚至形成新生血管。这些脆弱的新生血管极易破裂出血,严重时导致视网膜脱落。从模糊到黑暗,患者眼中的世界正在一点点消失。
肾脏,这个默默无闻的过滤器,在糖尿病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功能。糖尿病肾病像一场缓慢的侵蚀,从微量蛋白尿开始,逐渐发展到大量蛋白尿,肌酐升高,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当肾脏向我们挥手告别,生活质量也随之坠入谷底。
神经是人体内的信号传递网络,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则是这个网络中的信号干扰。它通常从四肢末端开始,患者会感到麻木、刺痛或疼痛。当自主神经受累,胃肠蠕动减慢,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问题接踵而至。
足部问题在糖尿病并发症中有其特殊地位。糖尿病足是一个综合征,涉及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当患者脚部感觉减退,不易察觉伤口;当血液供应不足,伤口难以愈合;当免疫功能下降,细菌乘虚而入。这三重打击下,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演变成顽固的溃疡,严重时需要截肢。
在糖尿病的世界里,感染如同趁虚而入的敌人。高血糖环境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同时削弱了人体的防御能力。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病程更长,治疗更困难。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基石。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像给身体的各个系统上了一把锁,阻止并发症的入侵。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当然,这个目标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个体化调整。
血压管理在并发症预防中不可或缺。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如影随形,相互促进,共同损害血管和器官。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肾脏病变的风险。
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调整血脂谱,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有心血管疾病者目标更低),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并发症的根本。科学的饮食方案应平衡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每一餐的构成都在无声地影响着血管的命运。
运动是最经济的良药。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减轻体重。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散在至少3天进行,间隔不超过2天。
戒烟限酒不仅是一种生活选择,更是对未来健康的郑重承诺。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并损害肝脏和神经系统。
定期检查是发现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如同森林巡视员定期巡查以防山火蔓延,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神经功能评估和足部检查,及早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药物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脂稳定斑块;ACEI/ARB类药物不仅可以降压,还能保护肾脏。每一种药物都像一位守护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着健康的堡垒。
足部护理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大局。每日检查足部,保持清洁干燥,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及时处理伤口,定期就诊足科门诊。这些简单的动作,可能就是避免截肢的关键。
眼部保护需要特别关注。控制血糖和血压是保护视网膜的基础措施。定期接受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视力丧失。当视网膜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激光光凝治疗可以阻止新生血管形成,防止视网膜出血和脱离。
肾脏保护战略应当全面。除了控制血糖、血压外,限制蛋白质摄入(0.8g/kg/天)对于已有肾病的患者很有必要。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减缓肾功能的下降速度。
神经保护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B,使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当神经痛出现时,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系统保护需要多方面干预。保持血糖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接受慢性病的现实,积极面对治疗,寻求社会支持,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患者与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患者自身的坚持和毅力。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个健康的选择都是向终点迈进的一步。
平日轻言细语 突然性情大变 原来是糖尿病并发症惹祸
来源:武汉晚报
监测血糖图
平日轻言细语,一贯好脾气的孙女士突然性情大变,暴躁不安。家人以为是情绪出了问题,赶紧带着她到医院就诊,没想到,其实是糖尿病致酮症酸中毒。
61岁的孙女士家住硚口,一年前,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此后一直通过药物调节血糖。最近,家人发现,以往温和的孙女士性情大变,烦躁不安,总是发脾气。刚开始,家人以为她是情绪不好,但细心的女儿发现,母亲除了脾气突变,还频繁喝水,大口呼吸,推测是生病了,赶紧将她送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孙女士血糖高达54mmol/L,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血液酸化,出现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因酮症酸中毒会损伤脑细胞,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孙女士才出现了烦躁不安的症状。经降血糖、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很快又恢复了常态。
医生询问患者后得知,一个月前,孙女士在医院检查后,根据病情调整了降糖方案,出院后,要同时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但因感觉恶心、食欲差,孙女士以为是药物不当,就自行停用了胰岛素,也没有规律监测血糖,这才导致了严重后果。
该院重症医学科许涛主任解释,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不少糖尿病患者自行停药或服药不规范,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很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并发急性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栓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循环衰竭,病死率高。
许涛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物,监测血糖,一旦出现明显口干、呼吸急促、伴有烂苹果口气、性格变得烦躁等症状,要警惕酮症酸中毒,及时到医院就诊。(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邹丽绢 陈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