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什么病发症出现(糖尿病有什么病因)
糖尿病出现这6大表现,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不同并发症自然“先兆不同”:
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的全身血管受损,尤其会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心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头疼、牙疼、胸闷憋气、大汗、后背疼痛、咽部紧缩感、肩膀疼痛等等表现。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常常是三支病变,也就是三个心脏大血管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狭窄,往往不能支架,需要搭桥。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是全身性的,对于颈动脉以及脑血管都有损害,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斑块,脑血管狭窄甚至引起脑梗死。当发生严重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时候,会表现为双手力量不对称,口角歪斜,走路偏斜,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嗜睡状态,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肾病
当出现水肿、眼睑、颜面及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大量泡沫尿等等要怀疑糖尿病肾病,化验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明确是否出现糖尿病肾病。
五、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四肢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六、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独立出现,也可能是同时出现。对于糖尿病的人,不能等到已经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只有长期血糖处在理想安全水平,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死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糖尿病人最容易患六类并发症
众所周知,糖尿病本身对人体没有伤害,会危害到糖尿病患者性命的是糖尿病并发症。临床上,糖尿病并发症是患者长期处于相对高血糖状态而引起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反应在器官上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足病、眼病、心脏病、脑病、肾病。
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如果血糖操控不理想,会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人致残、失明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并给糖尿病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如下六种: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压食品)、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7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包括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运动食品)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病变可单侧,可双侧,可对称,可不对称。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5、糖尿病性性的功能障碍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有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月经紊乱等等性功能障碍,可与糖尿病症状同时出现,但大多数在糖尿病症状之后出现。医学认为糖尿病对性功能的影响可能与血管病变、骨盆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6、糖尿病下肢坏疽病变
糖尿病下肢坏疽,是由于糖尿病长期得不到很好控制,发生动脉硬化,出现了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他的发生机理是:当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以致血管阻塞,造成下肢或中部缺血、缺氧以到坏疽发生。
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因糖尿病(糖尿病食品)引发的心、脑、肝、肺、肾、眼、肢体、皮肤、神经等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达80多种。因此,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对糖尿病病情控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