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黎明现象(二型 糖尿病)
中美专家携手揭示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生理调控机制
中新网上海3月25日电 (陈静泓煊)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这意味着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记者25日获悉,中美两国医学专家携手研究揭示了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昼夜节律的机制。他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策略。
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的相关研究论文2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
据了解,在临床中,部分糖尿病患者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此前,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但是,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一直未有明确答案。
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组和无黎明现象组,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个生物钟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并监测血清胰岛素、褪黑素等多个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状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有黎明现象的患者与无黎明现象的患者相比,其下丘脑中相关核受体的表达节律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据介绍,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什么是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如何应对。
通俗来讲,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就是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血糖控制得还不错,没有出现血糖过低的情况。但是到了快要天亮的那个时间段,也就是凌晨3点到早上9点左右,血糖却突然升高了,而且升高得还比较明显,原本控制血糖的药物好像不太起作用了,可能需要增加胰岛素或者其他降糖药的量才能把血糖控制好。这就是糖尿病黎明现象。
糖尿病黎明现象的机制主要是这样:在黎明时分,身体里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身体有很多激素,像生长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在这个时候会大量分泌。它们就像是一群“捣乱分子”,作用是让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身体的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来对抗这些升高血糖的激素,让血糖保持稳定。
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有问题,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不足,没办法很好地压制这些升高血糖的“捣乱分子”激素,所以在黎明这个时间段,血糖就会不受控制地升高,这就是糖尿病黎明现象的大致机制。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黎明现象,处理办法如下:
一、调整降糖方案: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睡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
二、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控制总量,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适当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等。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有“黎明现象”?《自然》刊发相关论文
北京时间3月25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糖代谢的时空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策略。
这一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
据悉,专家在临床上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这部分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经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与REV-ERB-α和REV-ERB-β的表达节律异常相关。因此,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生糖在觉醒前后达到高峰,以防止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并为觉醒后的神经认知和运动活动提供能量;与此同时,肝脏对胰岛素抑制糖异生的敏感性也在觉醒时达到高峰,以应对预期即将到来的进食行为,促进吸收膳食营养,补充在睡眠期间减少的能量储备。
正是这两种机制相互制约,伴随着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着血糖在一天当中的稳定。然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此前一直未有明确答案。(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