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血糖有用吗(糖尿病降血糖有哪些药)
减肥竟能治愈糖尿病?专家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
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2013年监测数据来看,全国肥胖人口占11.9%。一般来说,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肥胖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占比是41.5%,也就是说迎面走来两个胖子,其中一个就可能罹患糖尿病。
怎么判定自己是否属于肥胖人群?
医学上评价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如下:体重指数BMI = 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在我国,将BMI≥28kg/㎡定义为肥胖,而BMI≥24kg/㎡定义为超重,不利于血糖控制。
那么,对于这些肥胖人群来说,减重对于改善各项健康指标,比如控制血糖,到底有没有帮助呢?
《柳叶刀》重磅研究
通过饮食管理减重
肥胖糖尿病患者可“治愈”!
近日的《柳叶刀》上,备受关注的临床试验DiRECT的1年随访结果终于出炉:
采取积极的饮食限制管理,可以使近半数受试者实现糖尿病症状的完全缓解,而且很可能不再依赖药物治疗!在12个月内如果能减肥15公斤以上,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更是达到86%。
什么!治疗糖尿病,不用吃药?管住嘴就可以了?!到底怎么回事???
教科书和医生们告诉患者,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跨进了糖尿病这个坑,总也甩不掉身上的泥。这似乎也成为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心中的魔咒。但偏偏有科学家要挑战权威,并且拿到了令人欣喜的证据。
Roy Taylor教授和Michael Lean教授所领导的DiRECT研究团队从苏格兰及英格兰泰恩赛德地区49家初级医疗保健机构招募受试者。
入选标准
年龄20至65岁,2型糖尿病病程在6年内,BMI 27至45 kg/㎡,并且未应用胰岛素治疗。298名受试者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
干预组的目标为减重,对照组则依据指南接受常规标准的糖尿病治疗。
干预组需暂停所有降糖药及降压药,并进行为期3至5个月的完全替代饮食(每天825至853 kcal配方饮食),随后过度为2至8周正常饮食,之后需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体重控制,若医生认为血糖、血压超过控制范围才重新应用降糖药及降压药。
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减重≥15 kg或糖尿病症状缓解。
什么叫糖尿病症状缓解?
糖尿病症状缓解定义为12个月内,在暂停所有降糖药物至少2月后HbA1c<6.5%。
12个月受试结束后
受试者发生怎样变化?
减重和糖尿病缓解效果
①干预组平均减重10 kg,对照组平均减重1 kg;
②减重≥15 kg的受试者中,干预组有36人(24%),对照组有0人(0%);
③达到糖尿病缓解的受试者中,干预组有68人(46%),对照组有6人(4%);
也就是说,干预组有超过1/5的受试者成功达到减重目标,并有接近半数受试者达到糖尿病缓解标准。
各减重组糖尿病缓解情况
①体重增加组:76名受试者中0人缓解,缓解率为0%;
②减重0~5 kg组:89名受试者中6人缓解,缓解率为7%;
③减重5~10 kg组:56名受试者中19人缓解,缓解率为34%;
④减重10~15 kg组:28名受试者中16人缓解,缓解率为57%;
⑤减重15 kg以上组:36名受试者中31人缓解,缓解率为86%;
也就是说,减重越多,2型糖尿病缓解率越高,减重15 kg以上,2型糖尿病缓解率高达86%。
DiRECT研究为期4年,上述仅是研究1年结果,虽然并不是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但目前得出的结论已经令科学家们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信心大增。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中国的
肥胖糖尿病患者有什么意义呢?
小康妹儿特别邀请了3位专家
为大家解读该研究!
钟晓卫
控制体重只是
糖尿病管理的一方面
钟晓卫介绍,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
体重每减少1kg,血压下降约1mmHg,血脂中的甘油三酯下降约2mmol/L,血糖下降约10%。
对于通过饮食管理减重与糖尿病缓解的关系,钟晓卫有3点要提醒大家注意:
体重管理只是一方面
胰岛功能的好坏才是关键
对于胰岛功能良好的糖友来说,通过减重,确实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甚至不用再服药。但对于胰岛功能不好的糖友来说,还是应遵医嘱继续服药。
减重要控制在正常范围
虽然肥胖会增加肿瘤风险,但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千万不能盲目减肥,否则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骨质疏松、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或感染不易控制等。
生活方式的干预
要贯穿糖尿病管理的始终
最新版糖尿病指南指出,生活方式的干预应贯穿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始终。除了饮食治疗,还包括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糖尿病监测等方面。
对于那些难以管住嘴的糖友来说,钟晓卫也有绝招,那就是通过药物帮助控制体重,比如二甲双胍、GLP-1 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都有助于肥胖糖友减重并控糖。
想要学习更系统的糖尿病知识?
想要跟专家面对面交流?
12月24日的“共筑健康梦·2017
糖尿病防治创新大会”等你来!
现场有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南伟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以及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提供的义诊服务。
时间:2017年12月24日 09:00启幕
地点:成都龙之梦瑞峰国际酒店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嘉陵江路8号-A、近成都东客站东广场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地铁7号线、公交2、91、101路到成都东客站下车
报名方式
2.拨打热线电话:028-69982575(周一到周五09:30至18:00)
陈亿
选对减肥方法很关键
陈亿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绝大多数人不容易降低体重。
美国一家网站曾经对数万名志愿者进行调查,自己采取各种减肥方法,真正能减肥成功的并且稳定在2年左右的只有1%左右,也就是说99%的人减肥失败。
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的超重人口在23%左右,肥胖人口大概在1.1亿以上,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因此成天喊着减肥,有的人短时间节食,体重下降5斤,10斤,但很快体重就反弹了,这不能叫减肥成功。所以体重要稳定地下降15kg不是这么容易的。
其实手术治疗重度肥胖,早在50年前就开始了,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重度肥胖效果最好、疗效最持久、反弹最小的方式。
目前研究发现,符合手术条件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多余体重可下降70%至80%,2型糖尿病缓解率可达75%,治愈率超过50%。
因此,手术治疗重度肥胖及2型糖尿病已得到了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等国内外官方协会指南的推荐。
减重手术会让你进食减少,在初期会有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脑子还想吃,但是胃吃不下了,因为胃被缩小了,同时随着胃肠道激素的改变,你的食欲和食物的取向都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你会逐渐形成好的饮食习惯,包括细嚼慢咽。
减重手术以胃旁路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术为主,两种手术都能达到减重降糖良好,手术安全,微创快速康复的目的。
想要了解更多减重手术的信息?
赶快报名参与
华西陈亿医生减重手术咨询!
报名方式
1.戳这里报名
2.添加咨询微信,微信号:loveparisfh
何承源
选对减肥食材很重要
何承源指出,这项研究的受试者都是体重超重很多的患者,这些患者平常胃口好、食欲旺盛。这帮人身体壮硕,能够耐受一段时间的低热量饮食。
中国的糖尿病病人大多都是体成分分布不均(瘦体质、骨骼肌少、脂肪多),并没有明显的肥胖,所以除了饮食控制,还要通过有效运动来提升体适能,抵抗2型糖尿病。
何承源强调,该研究的难度在于,实施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非常困难,患者在控制饮食的过程中会发生比普通人更剧烈的饥饿,难度极大,需要实施方案简单,病人依从性好。该研究使用的就是代餐控制。
这在中国也是很难行得通的,中国人爱美食,很难接受一日三餐都喝用粉粉儿调出来的水。所以对于国人,更应该接受的是符合均衡饮食理念的替代三餐的产品,比如坚谷能量包。
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群来说,如果每天能保证摄入20种食材,那么来自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就基本能达标。
坚谷能量包,1袋含近10种食材,2袋就是20种!而且仅用一分钟,就能简单粗暴搞定早餐!
如果早餐吃坚谷,那么一天的食谱应该怎么安排呢?
午餐和晚餐,吃一两道炒菜就够啦,零食搭配一两种瓜果,一天的营养全面覆盖。
瞧,这分分钟就达到20种食材的指标了!仔细想想,好像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与健康饮食,只差一袋坚谷!
戳这里,购买坚谷能量包!
*关于坚谷能量包,有任何疑问,请拨打术康服务热线400 993 2111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这些不健康的早餐习惯 你还在做!
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
这些家常菜,一吃血糖就飙升!您还不就此打住?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记者/编辑:曾荷琳 制图:黄冉兴 部分图片来源:123RF、SOOGIF等
降糖针竟成“减肥神药”?专家提醒存在风险
原本被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司美格鲁肽,不久前却被炒作成“减肥神药”。记者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司美格鲁肽”或“减肥针”,便可以看到不少减肥人士的相关分享:“终于从易胖体质变成易瘦体质了”“打减肥针5个月,从120斤减到98斤,脂肪率从27%降到19%”……而近期,司美格鲁肽口服剂启动在国内的三期临床试验,再次引爆该话题。
降糖药“变”减肥药,大批有减肥需求的人士纷纷通过线上平台、代购渠道购买,甚至进入医美机构注射司美格鲁肽,但也使得不少糖尿病患者发了愁:原本用于治病的药物变得越来越难买,价格也上涨了不少。那么,司美格鲁肽是否真的具有减肥效果?医生是否建议有减肥需求的民众私自购买使用?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降糖药成“网红减肥针”
有使用者称一个半月瘦20斤
市民吴女士由于日常工作繁重,饮食、作息不规律,体重最高时曾达到140斤。肥胖给吴女士带来了一些并发症:精神焦虑、睡眠障碍、代谢缓慢等。从去年开始,吴女士下决心减肥,她报了一个健身班,坚持每周2到3次健身,并配合饮食控制,但体重似乎没有太大波动。
“因为我有糖尿病家族史,所以我想到会不会是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导致减肥困难。”带着这样的疑惑,吴女士去家附近的医院检查,发现果然存在皮质醇和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医生告诉我,倘若再继续发展下去,很快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
为寻求治疗方案,今年2月份,吴女士去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根据医生介绍,她第一次得知“司美格鲁肽”这款药,“司美格鲁肽对我们这类因胰岛素抵抗导致减肥困难的人群是有用的。但医生也明确表示,目前医院不能给非糖尿病患者开这类药,因为货源比较紧张,管理也更严格,目前院内只对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开单。”
最后,吴女士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到司美格鲁肽开始自行使用。“这种降糖针就和打胰岛素一样打在肚子上,一周只打一针,药量逐渐增加,前两周会出现拉肚子、想吐等感觉;之后抑制食欲的效果会降低,再加大药量。现在我打到了第六周,不过感觉药效有所衰减。”吴女士称,过去一个半月通过注射司美格鲁肽再配合运动,她已经减重20斤。
事实上,像吴女士这样存在减肥需求的人并不少。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司美格鲁肽”“减肥针”等词条,就发现一些人把该药奉为“神药”,也有一些“过来人”提醒大家慎重使用。
那么,这种降糖针是否真有减肥效果?记者了解到,司美格鲁肽原本是用于治疗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早在2017年12月,司美格鲁肽就获得FDA批准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2020年1月,FDA再次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降低相关疾病风险;2021年4月,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内地获批,适应症同该药在美国市场最早获批的上述2项适应症,并得以进入医保。2021年6月,该药在美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且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接受该药治疗的肥胖症患者能够实现68周后平均减重17%-18%。但目前,该药尚未在国内获批减重适应症。
专家提醒理智减肥
私自购药用药或存在风险
结合临床经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卫国红教授向记者介绍,司美格鲁肽之所以能够实现降糖减重,其主要机制在于其可以通过激活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而增加饱腹感,并通过抑制下丘脑摄食中枢的作用而抑制食欲,从而达到降糖减重的效果。
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让不少人趋之若鹜,也使得该药品很快出现供不应求。市民王女士去年因为肥胖症前往某医院就诊时就遇到了断货问题,“当天开不出药,过了好几天,糖尿病照护系统通知我有药了,我再挂当天的普通门诊号才拿到的药。”
卫国红告诉记者:“司美格鲁肽前两年刚在国内上市时,大众对其减重效果期待很高,我们医院确实碰到不少有减重需求来就诊的患者,甚至一度导致该药断货,糖尿病患者都没办法正常用药;后来我们作出调整,严格控制适应症,只给糖尿病患者开药,但即便如此,这款药目前在市面上依然供不应求。而我们医院目前调整为仅限于内分泌科医生有处方司美格鲁泰的权限,并且药房仅给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发放司美格鲁泰,保证了该药未再发生过断供。”
由于非糖尿病患者在正规医院线下渠道不能开药,于是一些人开始想办法买药。潘女士最早从媒体端了解到司美格鲁肽,由于她所在城市的医院没有针对肥胖患者开药的规定,潘女士便通过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以在某医院开药后转卖给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注射。两个月内,120斤的潘女士瘦了6斤。而更多购药者则是选择将目光投向线上互联网医院、药房,甚至通过医美机构或海外代购以便获得该药品。
记者在网上检索时发现,有多个正在售卖司美格鲁肽的平台,包含运费价格的1.5ml/支的规格(0.25mg,0.5mg剂量),售价在578元~650元不等;此外还有3ml/支的规格(均为1.34mg/ml),价格则在1000元~1200元不等。而该价格比起中山一院的价格有所上浮,且该药需符合医保报销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给予报销。
网络平台上,该药品的购买量也格外惊人,有的购买页面用户评价均破5000,甚至有的评价过两万条。记者以需要购买司美格鲁肽为由进行操作,发现只需要经过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再勾选“糖尿病”选项,且并不需提供相关处方证明即可在线购买。而吴女士则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她在线购买司美格鲁肽时还曾有“肥胖症”选项,“现在可能也是因为药物管理的原因,没有了肥胖症这个选项。”
从临床医生角度,卫国红则提示,大众不应把司美格鲁肽当成“减肥神药”。“肥胖的原因很多,从专业角度来说,建议最好先排除继发性肥胖,先经过规律的生活方式干预,在减肥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且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减肥及后续管理的全过程,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且停药后会反弹。对于并不属于肥胖的人,如果只为追求所谓的‘瘦为美’,则更不应私自购买使用这款药物。”
“虽然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副作用。”卫国红补充说,使用司美格鲁肽后往往会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比如腹胀、腹痛、便秘甚至呕吐;此外,在动物实验里发现包括司美格鲁泰在内的GLP-1激动剂有刺激甲状腺C细胞增生的作用,所以该药禁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以及有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患者。“另外这个药品使用久了之后,抑制食欲和减重效果也会逐渐降低;停药后,倘若不注意饮食和运动,体重反弹的情况也会存在,因此建议大家谨慎私自购药。”卫国红说。
肥胖问题不可忽视
“减肥针”治不了本
据记者了解,除司美格鲁肽外,目前国内获批的GLP-1受体激动剂还包括礼来、阿斯利康、豪森药业、仁会生物等公司的共计7款产品,且都具有一定的减重效果。
而这些“减肥针”“减肥药”受热捧的背后,透露着目前民众的“身材焦虑”,也侧面反映出肥胖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尤其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有20%以上的肥胖患病率,基数很大。”卫国红表示。而据中国营养学会报告,超重、肥胖将增加冠心病、2型糖尿病、女性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这些病人,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运动来实现体重逐渐下降。”
近10年,王女士在减肥方面花了不少心力和金钱。“现在,司美格鲁肽是一次成本更高的减肥尝试。”王女士告诉记者,这大半年她在该药方面的花费已经超过4000元。
王女士认为,仅依赖该药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不同个体对该药的反应也不同:同样是减20斤,有的人称花了一个半月,王女士却花了7个月。“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运动,所以减重比较慢。” 最高时王女士的体重一度达到160斤,这使得不到40岁的她要面临腰椎间盘突出、脂肪肝、三高等问题。“中间只有一年半我坚持打羽毛球和控制饮食减掉了15斤,但后面没有坚持下去,加上暴饮暴食,体重便再次反弹。”
与肥胖“对抗”近10年,王女士才明白那个朴素的道理:“哪有‘减肥神药’,想要健康还是得管住嘴、迈开腿。”
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除署名外)
来源: 广州日报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