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饿肚子吗(糖尿病能饿肚子不)
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有些患了糖尿病的人经常喊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和血糖的控制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饮食方面入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医生的看法,希望糖友朋友们重视起来。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由于要限制饮食摄入,不能像得病之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总会感到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饥饿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饥饿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供应能量需求,人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从而就会产生饥饿感。可是进食并不能改善饥饿感,再次摄食获取的葡萄糖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饥饿感并不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应对高血糖导致的饥饿,需要控制血糖,如通过药物、运动、合理饮食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病情得到改善,饥饿感也会随之减轻。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摄入
得了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能量摄入,因为能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些糖友由于以前吃得过多,现在需要限制能量摄入,从而会感到饥饿,但糖友需要明白,限制饮食是为了将病情控制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糖友慢慢的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改变。但能量限制并不是越低越好,每位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能量。每个人每日所需总热量是不同的,要根据个人的劳动强度和体型肥胖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千克)*标准体重(千克)。
采取具体饮食措施
1、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是能量摄入,那么可以在总的能量限制下,多选择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增加可以吃的食物数量,从而缓解饥饿。如能量较低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芽等。
2、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通过少食多餐,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减少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减少饥饿感。当糖尿病患者感到饥饿,或者血糖较低的时候,通过适当进食,可以缓解饥饿,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少食多餐是将正餐匀出一定量作为加餐,这样正餐的能量摄入会减少,便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按照膳食平衡原则,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为: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中晚三餐各占1/3。如果要分餐的话,可以每日吃5~6顿,从三餐中分出25~50克主食,放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以及睡前作为加餐。
3、粗细粮混吃
粗粮比细粮更抗饿,是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高膳食纤维食物具有能量密度低、胃排空慢的特点,容易产生饱腹感。
4、细嚼慢咽
有研究发现,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改善饥饿感,而且饱腹感出现的时间更长,不容易饥饿。细嚼慢咽会减少一餐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口饭咀嚼30次。
以上给朋友们讲了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的原因,原来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的结果,因此糖友们限制能量摄入是很关键的。而且具体的措施有“少食多餐、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粗细糖混吃、细嚼慢咽”,医生提醒那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有做到这4点,才会让您远离饥饿,血糖平稳就容易做到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浙江大学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周饿3顿,其效果堪比药物作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文权威文献来源: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团队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临床研究报告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国际期刊《CellMetabolism》关于间歇性禁食的代谢机制研究综述(中文编译版)
如果有人说,糖尿病患者每周故意饿上几顿,效果居然能和吃药掰手腕,你会不会觉得这是江湖郎中在忽悠?但这次,提出这个观点的不是养生博主,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团队。
他们用一场持续两年的临床试验,给糖尿病治疗领域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血糖失控的暗黑故事
先来认识一位"资深糖友"老王。这位52岁的程序员每天按医嘱吞下三颗二甲双胍,可空腹血糖就像脱缰野马在9-10mmol/L之间来回蹦迪。
直到某天体检报告上的"糖尿病肾病前期"六个字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些看似温顺的血糖数字,早就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搞起了"地下破坏"。
这个场景每天都在全国1.4亿糖尿病患者身上轮番上演。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披露,超过60%的患者即便规律用药,血糖达标率仍不足50%。
当传统治疗手段遭遇瓶颈,科学家的目光开始转向人体最原始的生存技能——饥饿反应。
饥饿疗法:老祖宗的智慧遇上现代科学浙大团队设计的方案堪称"饥饿游戏"现实版:每周选3天进行16小时限时进食(比如中午12点到晚上8点),其余时间只喝水。
听起来像是减肥圈的常规操作?但当研究人员把5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后,戏剧性变化出现了。
那些坚持"饿三顿"的勇士们,半年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效果堪比标准剂量的二甲双胍。
更绝的是,他们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提升23%,这可是传统药物难以企及的修复效果。
就像给疲惫的胰腺办了张健身卡,让这些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工人"重新找回战斗力。
饥饿背后的代谢革命为什么饿肚子能有这般奇效?
科学家发现,当我们断食超过12小时,身体会启动"生存模式":胰岛素这个"血糖快递员"的工作效率突然提升,肌肉细胞打开仓库大门疯狂吸收葡萄糖,肝脏里堆积的脂肪开始燃烧供能。
整个过程就像给代谢系统来个大扫除,把堵塞的"交通要道"彻底疏通。
更神奇的是,间歇性禁食会激活一组叫SIRT的"长寿基因"。这些基因相当于细胞里的"维修工",专门修复被高血糖摧残的DNA损伤。
有实验显示,定期断食的小鼠寿命延长了30%,虽然人类数据还在收集中,但已有足够证据表明这种代谢重启对糖尿病患者意义重大。
饿肚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别急着开始你的"绝食计划",科学挨饿讲究策略。研究人员提醒,糖尿病患者实施断食必须满足三个前提:1)非胰岛素依赖型2)无严重肝肾并发症3)需医生全程监护。
有位大妈听说这个研究后,自作主张搞起三天不吃饭,结果低血糖晕倒被送急诊——这可不是科研团队提倡的"饿三顿"。
安全操作指南来了:选择非连续的三天(比如周一、周三、周五),在8小时内吃完当日所有食物。
早餐来份高蛋白煎蛋配全麦面包,午餐可以是清蒸鱼 杂粮饭,晚餐建议蔬菜豆腐汤。
记住要像对待手机充电一样对待你的胃——集中进食时段就是快速充电,禁食期则是必要的省电模式。
有人担心这种吃法会剥夺人生乐趣,其实大可不必。研究显示,适当饥饿反而能提升味觉敏感度,让家常菜吃出米其林的感觉。
周末聚餐时放心享受美食,工作日稍作节制,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反而比顿顿算计卡路里更可持续。
有位参与试验的甜品店老板现身说法:"现在每周二四六是我的'轻断食日',但周末的奶油蛋糕照吃不误。三个月下来血糖没升高,体重还掉了5斤。"
这种灵活方案之所以奏效,关键在于给代谢系统创造波动空间,避免身体陷入"温水煮青蛙"的适应状态。
这项研究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规律的代谢压力比持续平稳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就像健身需要交替进行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胰腺功能也需要周期性刺激来保持活力。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药物治疗,但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完全可能通过饮食调控实现"药物假期"。
不过科学家也敲响警钟:空腹血糖低于4.4mmol/L或出现心慌手抖必须立即终止断食。毕竟个体差异就像手机型号,别人的快充协议未必适合你的"身体电池"。
建议糖友们尝试前先做OGTT试验和C肽检测,量身定制专属的"饥饿方案"。
下次节假日大餐后,不妨主动开启24小时"轻断食"。研究发现,连续三天高脂饮食后禁食18小时,能有效逆转胰岛素抵抗。
这种"先放纵后节制"的策略,可比天天清汤寡水容易坚持多了。
这场由浙江大学点燃的代谢革命正在改写糖尿病治疗规则。
或许不久的将来,医生的处方上会出现这样的建议:"周二周四禁早餐,周日跳过晚餐"。让身体偶尔回到祖先的饥饿模式,可能是对抗现代文明病最返璞归真的解法。
控糖不是苦行僧修行,而是要学会和身体玩一场聪明的饥饿游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